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世纪之交的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学是站在高高圣坛上俯视众生的精英文学,而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给90年代文学带来了不一样的元素:个性特征的张扬;物质主义重心的倾斜;都市、女性、商贸等类别的拓展……文学不再能引起社会的轰动,而渐渐被边缘化,商业文化语境使中国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但这恰恰使90年代成了一个真正开放和多样发展的文学时代:作家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写作,有的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立场,有的表示认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众消费文化,有的在思考如何从民间的立场上重新发扬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或者还有人转向极端化的个人世界,勾画出形色各异的私人生活……这个年代的文学仿佛是碎了一地的镜子,但从碎镜中映照出的却是多元的世界。在90年代这样一种文学多元化的格局中,严肃与游戏、创新与守旧、通俗与先锋、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都有相应的文学表现。
大家崛起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也许也该从一个人及一部作品开始,那就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陈忠实是一位厚积薄发的作者,为了完成一部堪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他用两年时间准备,用4年时间创作,最终历时6年艰辛创作完成这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1992年,《白鹿原》在《当代》杂志发表,一鸣惊人,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1997年,《白鹿原》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著名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问世以来,《白鹿原》一直处于畅销和常销之中。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迄今已发行200多万册,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在文学界评价很高。今年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白鹿原》的上映,也再次掀起了“《白鹿原》热潮”。
《尘埃落定》《长恨歌》这两部小说都曾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家阿来凭借《尘埃落定》一举成名,这部带有淡淡魔幻主义色彩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表达手法,历时十年不衰,销量过百万册,入选语文新课标,现在仍有每年十几万到20万册的销量。《长恨歌》是王安忆鼎盛时期的作品,通过王安忆细腻而绚烂的笔触,读者似乎能看到那个在上海弄堂中的妖娆女人的风姿,感受到萦绕于王琦瑶心头的忧伤。
贾平凹、余秋雨也是90年代文学史上不能被绕过的名字。
80年代,贾平凹写了《浮躁》,小说名此后几乎成为整个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代名词,90年代,他又写了《废都》。《废都》描写了精神的幻灭、肉体的堕落、生命的毁灭,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告别了理想主义风尚而转向世俗人生,告别了国家主义思潮而转向市井个人,几乎可以成为90年代的代名词。
90年代,余秋雨出版了散文集《文化苦旅》,之后,他又陆续出版了散文集《千年一叹》《何谓文化》等等,但令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文化苦旅》。余秋雨是文化学者亦是作家,他的散文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华融于一炉,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
当我们回头在此追寻过去的90年代,我们会发现优秀作品还有很多,莫言的《檀香刑》、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等,都堪称是中国20世纪最后10年文学界的重要收获。同时,我们也发现,90年代的文坛浪潮汹涌,流派纷呈,从中我们可以得窥这个时代文学的特点。
流派纷呈
“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与先锋小说同期出现的一种写作倾向,在90年代初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写实小说家拒绝虚伪的所谓理想与崇高。在他们看来,平淡、平凡、平庸的百姓日常生活,虽然毫无光彩,却具有真实的原生态意义。同时对传统现实主义而言,他们不再追求“本质的真实”,而追求一种本色的“体验真实”,这类小说在精神上往往出现对理想精神的放逐,对崇高的解构,而凸现人生平庸的真相。
池莉的《太阳出世》(1990)、《你是一条河》(1991),方方的《落日》(1990)、《祖父在父亲心中》(1990)、《桃花灿烂》(1991)、《纸婚年》(1991),刘震云的《—地鸡毛》(1990),刘恒的《教育诗》(1991)、《苍河白日梦》(1993)、叶兆言的《挽歌》(三篇,1991、1992)、《关于厕所》(1992)等就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新历史小说”
反思“历史”仍是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但与80年代相比,在反思的立场和深度以及“历史”的指向上都有了不同,因此被称为“新历史小说”。例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苏童的《米》《我的帝王生涯》,格非的《敌人》《边缘》,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和《1937年的爱情》,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池莉的《预谋杀人》《你是一条河》,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等。与五六十年代的史涛性和80年代初期的“政治反思”性相比,这些小说更加重视的是一种“抒情诗”式的个人的经验和命运。
当然,对“当代”历史,包括“反右”“文革”等事件的反思性主题,在90年代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继续,如李锐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王朔的《动物凶猛》,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处于社会转型期,商业社会中的消费取向,物质主义重心的倾向,使得一部分作家更急迫地关注生存的精神性问题。这方面的创作有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和散文《荒芜英雄路》《以笔为旗》,张炜的小说《家族》《柏慧》和散文《融入野地》《无援的思想》,高晓声的《陈焕生出国》,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散文《夜行者梦语》,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和散文《我与地坛》,王安忆的小说《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和散文《重建乌托邦》。这些作品往往保持一种“精英”立场,在这些作品中,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等“形而上”主题得到强化,生存哲理、宗教、历史传统以及“民间”文化等成为所追寻、挖掘的精神资源的主要构成。 痞子文学
90年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众文学的兴起。王朔反崇高的痞子文学就是其中一股强劲的力量。他的文字飞扬跋扈、游戏调侃,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震惊文坛,成为90年代文化反叛的代表者。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过把瘾就死》,以及80年代作品《玩的就是心跳》《顽主》等都被青少年疯狂膜拜,“王朔热”风靡社会。而王朔也成为这一时期少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作家。90年代他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剧、电影,如电视剧《过把瘾》改编自小说《过把瘾就死》,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电影《看上去很美》改编自同名小说,电影《冤家父子》改编自《我是你爸爸》。还参与和主导了众多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影视作品的编剧和策划,包括《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我爱我家》《顽主》《甲方乙方》等,其中电影《顽主》让葛优一举成名,而其他的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也成为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经典。
女性体验小说
90年代最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女性写作的异军突起。她们是陈染、林白、徐小斌、斯妤、徐坤、海男、张欣、毕淑敏、张梅等。这些作家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她们以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个人的“片断”式的感受来组织小说的结构,被称为“女性体验小说”。这也是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最引入注目、遭非议最多的一脉。从《嘴唇里的阳光》《在禁中守望》等中、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她们都以一种近乎呓语式的内心独白体对女性的私人隐秘体验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表现。90年代末期,承接“私人化写作”的倾向,号称以“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卫慧。棉棉出现在文坛,她们的作品被看作是高扬肉体欲望和强烈性意识的作品,引起社会广泛争议。二是以徐坤、斯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这类作品直接以对于男性世界和男权文化秩序的怀疑、解构为艺术目标,以曲线方式张扬女性主义。徐坤在90年代曾被戏称为“女王朔”。她的《白活》《斯人》《狗日的足球》《厨房》都以一种特有的调侃、反讽的方式对男性世界实施着无情的解构。
如何整体性地评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呢?文学评论家葛红兵认为:“它不是20世纪中国文学最好的10年,但是,绝对是相对较好的10年。”在这个年份里,大家不再那么关心政治,不再一心为了政治写作——这在整个中国20世纪文学当中,都是非常少见的。作家站在不同角度写作,所有作品都在向读者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也许它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因其声势浩大而能够一鸣惊人,但它们的丰富与活力却也是以往所没有的。
大家崛起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也许也该从一个人及一部作品开始,那就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陈忠实是一位厚积薄发的作者,为了完成一部堪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他用两年时间准备,用4年时间创作,最终历时6年艰辛创作完成这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1992年,《白鹿原》在《当代》杂志发表,一鸣惊人,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1997年,《白鹿原》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著名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问世以来,《白鹿原》一直处于畅销和常销之中。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迄今已发行200多万册,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在文学界评价很高。今年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白鹿原》的上映,也再次掀起了“《白鹿原》热潮”。
《尘埃落定》《长恨歌》这两部小说都曾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家阿来凭借《尘埃落定》一举成名,这部带有淡淡魔幻主义色彩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表达手法,历时十年不衰,销量过百万册,入选语文新课标,现在仍有每年十几万到20万册的销量。《长恨歌》是王安忆鼎盛时期的作品,通过王安忆细腻而绚烂的笔触,读者似乎能看到那个在上海弄堂中的妖娆女人的风姿,感受到萦绕于王琦瑶心头的忧伤。
贾平凹、余秋雨也是90年代文学史上不能被绕过的名字。
80年代,贾平凹写了《浮躁》,小说名此后几乎成为整个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代名词,90年代,他又写了《废都》。《废都》描写了精神的幻灭、肉体的堕落、生命的毁灭,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告别了理想主义风尚而转向世俗人生,告别了国家主义思潮而转向市井个人,几乎可以成为90年代的代名词。
90年代,余秋雨出版了散文集《文化苦旅》,之后,他又陆续出版了散文集《千年一叹》《何谓文化》等等,但令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文化苦旅》。余秋雨是文化学者亦是作家,他的散文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华融于一炉,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
当我们回头在此追寻过去的90年代,我们会发现优秀作品还有很多,莫言的《檀香刑》、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等,都堪称是中国20世纪最后10年文学界的重要收获。同时,我们也发现,90年代的文坛浪潮汹涌,流派纷呈,从中我们可以得窥这个时代文学的特点。
流派纷呈
“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与先锋小说同期出现的一种写作倾向,在90年代初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写实小说家拒绝虚伪的所谓理想与崇高。在他们看来,平淡、平凡、平庸的百姓日常生活,虽然毫无光彩,却具有真实的原生态意义。同时对传统现实主义而言,他们不再追求“本质的真实”,而追求一种本色的“体验真实”,这类小说在精神上往往出现对理想精神的放逐,对崇高的解构,而凸现人生平庸的真相。
池莉的《太阳出世》(1990)、《你是一条河》(1991),方方的《落日》(1990)、《祖父在父亲心中》(1990)、《桃花灿烂》(1991)、《纸婚年》(1991),刘震云的《—地鸡毛》(1990),刘恒的《教育诗》(1991)、《苍河白日梦》(1993)、叶兆言的《挽歌》(三篇,1991、1992)、《关于厕所》(1992)等就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新历史小说”
反思“历史”仍是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但与80年代相比,在反思的立场和深度以及“历史”的指向上都有了不同,因此被称为“新历史小说”。例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苏童的《米》《我的帝王生涯》,格非的《敌人》《边缘》,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和《1937年的爱情》,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池莉的《预谋杀人》《你是一条河》,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等。与五六十年代的史涛性和80年代初期的“政治反思”性相比,这些小说更加重视的是一种“抒情诗”式的个人的经验和命运。
当然,对“当代”历史,包括“反右”“文革”等事件的反思性主题,在90年代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继续,如李锐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王朔的《动物凶猛》,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处于社会转型期,商业社会中的消费取向,物质主义重心的倾向,使得一部分作家更急迫地关注生存的精神性问题。这方面的创作有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和散文《荒芜英雄路》《以笔为旗》,张炜的小说《家族》《柏慧》和散文《融入野地》《无援的思想》,高晓声的《陈焕生出国》,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散文《夜行者梦语》,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和散文《我与地坛》,王安忆的小说《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和散文《重建乌托邦》。这些作品往往保持一种“精英”立场,在这些作品中,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等“形而上”主题得到强化,生存哲理、宗教、历史传统以及“民间”文化等成为所追寻、挖掘的精神资源的主要构成。 痞子文学
90年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众文学的兴起。王朔反崇高的痞子文学就是其中一股强劲的力量。他的文字飞扬跋扈、游戏调侃,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震惊文坛,成为90年代文化反叛的代表者。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过把瘾就死》,以及80年代作品《玩的就是心跳》《顽主》等都被青少年疯狂膜拜,“王朔热”风靡社会。而王朔也成为这一时期少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作家。90年代他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剧、电影,如电视剧《过把瘾》改编自小说《过把瘾就死》,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电影《看上去很美》改编自同名小说,电影《冤家父子》改编自《我是你爸爸》。还参与和主导了众多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影视作品的编剧和策划,包括《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我爱我家》《顽主》《甲方乙方》等,其中电影《顽主》让葛优一举成名,而其他的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也成为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经典。
女性体验小说
90年代最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女性写作的异军突起。她们是陈染、林白、徐小斌、斯妤、徐坤、海男、张欣、毕淑敏、张梅等。这些作家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她们以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个人的“片断”式的感受来组织小说的结构,被称为“女性体验小说”。这也是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最引入注目、遭非议最多的一脉。从《嘴唇里的阳光》《在禁中守望》等中、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她们都以一种近乎呓语式的内心独白体对女性的私人隐秘体验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表现。90年代末期,承接“私人化写作”的倾向,号称以“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卫慧。棉棉出现在文坛,她们的作品被看作是高扬肉体欲望和强烈性意识的作品,引起社会广泛争议。二是以徐坤、斯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这类作品直接以对于男性世界和男权文化秩序的怀疑、解构为艺术目标,以曲线方式张扬女性主义。徐坤在90年代曾被戏称为“女王朔”。她的《白活》《斯人》《狗日的足球》《厨房》都以一种特有的调侃、反讽的方式对男性世界实施着无情的解构。
如何整体性地评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呢?文学评论家葛红兵认为:“它不是20世纪中国文学最好的10年,但是,绝对是相对较好的10年。”在这个年份里,大家不再那么关心政治,不再一心为了政治写作——这在整个中国20世纪文学当中,都是非常少见的。作家站在不同角度写作,所有作品都在向读者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也许它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因其声势浩大而能够一鸣惊人,但它们的丰富与活力却也是以往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