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旧称燕京、幽州、幽燕,历来为中国北方军事、商业重镇。元代蒙古贵族巴图南曾对忽必烈极力推荐北京:“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攸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北京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和支援抗战的前沿阵地。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炮轰北平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反抗,从此拉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在抗战烽火中,北京涌现出一批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民族英烈,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在中华民族史册上谱写了辉煌璀璨的一页,成为中华民族永远挺立的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讲话中指出:“今天,我们在这里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就是要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就是要缅怀为追求和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告慰在那场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我们永远缅怀他们、铭记他们。”
血沃幽燕“小白龙”
“革命就不能怜惜自己的生命,革命是我们的权利,牺牲是我们的义务!”这是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0团团长、平北抗日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白乙化烈士生前的座右铭。
白乙化,字野鹤,满族人,1911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中学时他就立志救国,表示“我爱学习,更热爱中华。学习,就是为着中华民族的强盛”,并以此为目标进入东北讲武堂步兵科学习军事,而后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执行不抵抗的误国方针,致使东三省辽阔领土迅速沦陷。面对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白乙化愤然向中国大学递交“抗战杀敌申请书”,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吾当先去杀敌,再来求学,如能战死在抗战杀敌的战场上,余愿得偿矣”。于是弃笔从戎,前往辽西战场,联系四方志士组建抗日义勇军,转战辽西、热河北部一带,连战连捷。由于其高超的指挥才能,白乙化得到了“小白龙”的绰号,成为辽西抗日义勇军的传奇英雄。由于敌强我弱、粮弹匮乏,加之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破坏,抗日义勇军被迫退入关内,被国民党军强行缴械遣散。白乙化只得重返中国大学继续学习,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被称为抗日救亡运动的“虎将”,随后根据中共组织安排,来到绥西东北垦区工作,秘密发展党组织,筹建抗日武装。
全国抗战爆发后,以白乙化为核心的绥西东北垦区中共特委决定举行武装起义,于是夺取垦区的全部枪械,组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抗日先锋队,白乙化任总队长,随即开赴抗日前线,抗击侵华日军,并配合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粉碎了日伪军对雁北抗日根据地的围攻。
1939年4月,白乙化率领抗日先锋队挺进平西抗日根据地,与冀东抗日联军合编为华北抗日联军,白乙化任副司令员。同年11月,平西部队按照晋察冀军区统一的整军计划,进行较大规模整编,其中华北抗日联军整编为第10团,白乙化任团长。随后,为完成“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展北平”的任务,白乙化率部开赴北平,积极开展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游击战争。
白乙化率部抵达密云后,广泛发动群众,先后建立起8个行政区,初步开辟了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日伪军调集4000余人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长达78天的大扫荡,白乙化制定敌进我进、内线分散游击、外线打击敌人、积极开辟新区的反扫荡方针,击退了日伪军的扫荡,巩固了丰滦密抗日根据地。
1941年2月,日伪军“讨伐”大队突袭第10团驻地马营,白乙化指挥部队布下口袋阵,在马营西山与伪军展开激战,战斗5个多小时,毙俘伪军117人。残敌龟缩在鹿皮关烽火台内负隅顽抗,伺机突围。当日16时,白乙化站在绛蓬山上指挥战斗时,被伪军击中头部牺牲,年仅29岁。
1944年5月,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和冀东部队为白乙化建立了纪念碑,上面镌刻“民族英雄”四个大字。1984年,密云县人民政府重建了白乙化烈士纪念碑,由萧克将军亲自书写碑文:“血沃幽燕,名垂千古”。
不屈不挠“七烈士”
在密云县石城乡张家坟村南高坡上,矗立着一座汉白玉雕琢的纪念碑,碑体正面中间镌刻着“不屈不挠”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是1944年5月,丰滦密联合县政府为纪念抗日七烈士修建而成的,他们的名字是:任宗玉、任宗芳、任宗学、任宗山、任永刚、孙长瑞和韩二炮(韩丙方)。
时间追溯到1941年。为巩固占领区、打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侵华日军集中主力对各抗日根据地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連续发动大规模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致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陷入严重困难局面。此时,丰滦密抗日根据地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1941年冬,日伪军调集1万余人,向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失败后又将丰滦密联合县长城以外广大地区划为“无人区”,大力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野蛮“三光”政策,妄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歼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张家坟村就坐落在“无人区”内。村内除部分老、弱、妇女转移躲藏外,其余人员全部迁入深山密林,跟随八路军游击作战,继续与日伪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2年3月,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在石炮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动员群众重返“无人区”开展春耕,随即采取措施安置已回乡群众的生活,并设立岗哨,派遣村自卫军保护回乡群众,以粉碎日军的扫荡和蚕食。共产党员任宗玉是张家坟村的副村长。他和同为共产党员的村粮秣委员任宗芳一同,积极响应抗日政府的号召,广泛动员、组织群众回乡生产。正当大家忙于春耕时,驻守当地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张家坟一带,偷偷逼进村子,围捕春耕群众。当村民发现日伪军时为时已晚,任宗玉、任宗芳与共产党员任永刚、自卫军班长任宗山、自卫军队员任宗学和孙长瑞及村民韩二炮,均被捕入狱。
当夜,七人被押解至日伪军四合堂据点,敌人逼问共产党员、八路军名单,抗日政府、八路军驻地及被服厂、军工厂地址,均遭到严词拒绝。日伪军恼羞成怒,遂以鞭打、压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逼供一夜,但被捕人员牙关紧闭,即便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仍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根据地的情况。无计可施的敌人只得把他们关押到破败不堪、臭气扑鼻的牲口棚里,还用铁丝穿过锁骨,把他们锁起来,以防逃跑。随后,他们每天都被吊打拷问,连续四天四夜没有饭吃,没有水喝。就是受到这样的折磨,七个人没有一个向敌人屈服。严刑逼供没用,敌人改用怀柔政策,以美食利诱。被捕人员识破了敌人的诡计,宁愿忍受饥渴,也绝不食用送来的美食。任宗玉等七人被捕的第7天,日军见软硬兼施无效,便荷枪实弹将他们押解至四合堂南的栗树沟门,准备实施枪决。七人尽管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不曾在日军面前露出丝毫怯意。面对日军的钢枪和刺刀,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英勇牺牲。 任宗玉等牺牲的消息很快传至丰滦密抗日根据地。为纪念他们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丰滦密联合政府追认七人为抗日烈士,并树碑立传,还将他们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村庄张家坟改名为七烈营。
誓死不屈曹一川
曹一川,原名曹克敏,1914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黄土坎村一个富裕人家,自幼饱读诗书。全国抗战爆发后,密云已完全被日军侵占。面对日军的殖民统治,曹一川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子,开办私塾,宣传爱国思想,以实际行动抵制日军的奴化教育。
1940年夏,在丰滦密联合县第三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江卓的带动下,曹克敏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坚定了抗日救国、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信念。1941年,他投身抗日斗争,担任丰滦密联合县第三区教育助理,并改名曹一川,利用教师的身份,身穿长袍,头戴礼帽,只身穿梭于日伪军各据点之间,积极开展对各村各户的抗日动员工作,多次身临险境都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任务。由于他机智勇敢,不畏艰难,胆大心细,大家戏称他為“曹大胆”。
由于两次被捕,身份已暴露,为更好开展工作,曹一川被调往龙(关)赤(城)联合县,任公安科科员,并化名林森,负责锄奸反特工作。他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审理犯人,从不打骂和严刑逼供。对于能够争取的对象,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进行说服教育;对于劣迹斑斑的顽固对象,则坚决果断镇压,毫不手软。工作之余,还利用自己擅长书法、文艺的特长,教大家写字、唱歌、学习文化知识和先进理论。虽然当时的斗争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但有他在的地方总能听到欢声笑语。他待人真挚、诚恳,关心、热爱同志,群众基础深厚,到哪里都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44年秋,伪军大举向龙赤联合县第一、第二、第五区发起进攻。曹一川奉命改任第二区民教助理。同年11月17日凌晨,由于叛徒告密,敌人突袭上轿子村,将曹一川及30余名学员围困在屋内。曹一川立即组织突围,掩护学员撤离后,翻越西墙向山沟跑去。满山冰雪,天黑路滑,他徒手挖坑,掩埋了随身携带的秘密文件后,不幸被敌人围捕。
入狱后,曹一川被叛徒指认,暴露了身份。敌人遂把他单独关押,进行重点审问。面对敌人许诺的高官厚禄,曹一川严词拒绝。曹一川被打得皮开肉绽,一次次昏死过去,甚至被打断了双腿,挖去了双眼。野蛮的敌人用绳子拴住曹一川的脚腕,拖到后城东门外,一路拖一路用刺刀乱刺。曹一川血流如注,但仍奋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11月19日,时间在这一刻定格,曹一川被敌人残害,时年30岁。
曹一川牺牲后,中共龙赤县委发起全县党员、干部学习曹一川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的活动,并根据烈士生前夙愿,报经中共平北地委批准,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为纪念烈士、揭露日军暴行,1945年2月6日,晋察冀边区政府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赤城民族烈士曹一川被敌挖眼刺腹壮烈殉国,临死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度赞扬了曹一川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伟大革命气节。直至今日,曹一川烈士的光辉事迹仍在当地广为传颂。他的高尚革命情操和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责任编辑:杜梅萍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炮轰北平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反抗,从此拉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在抗战烽火中,北京涌现出一批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民族英烈,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在中华民族史册上谱写了辉煌璀璨的一页,成为中华民族永远挺立的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讲话中指出:“今天,我们在这里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就是要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就是要缅怀为追求和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告慰在那场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我们永远缅怀他们、铭记他们。”
血沃幽燕“小白龙”
“革命就不能怜惜自己的生命,革命是我们的权利,牺牲是我们的义务!”这是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0团团长、平北抗日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白乙化烈士生前的座右铭。
白乙化,字野鹤,满族人,1911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中学时他就立志救国,表示“我爱学习,更热爱中华。学习,就是为着中华民族的强盛”,并以此为目标进入东北讲武堂步兵科学习军事,而后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执行不抵抗的误国方针,致使东三省辽阔领土迅速沦陷。面对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白乙化愤然向中国大学递交“抗战杀敌申请书”,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吾当先去杀敌,再来求学,如能战死在抗战杀敌的战场上,余愿得偿矣”。于是弃笔从戎,前往辽西战场,联系四方志士组建抗日义勇军,转战辽西、热河北部一带,连战连捷。由于其高超的指挥才能,白乙化得到了“小白龙”的绰号,成为辽西抗日义勇军的传奇英雄。由于敌强我弱、粮弹匮乏,加之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破坏,抗日义勇军被迫退入关内,被国民党军强行缴械遣散。白乙化只得重返中国大学继续学习,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被称为抗日救亡运动的“虎将”,随后根据中共组织安排,来到绥西东北垦区工作,秘密发展党组织,筹建抗日武装。
全国抗战爆发后,以白乙化为核心的绥西东北垦区中共特委决定举行武装起义,于是夺取垦区的全部枪械,组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抗日先锋队,白乙化任总队长,随即开赴抗日前线,抗击侵华日军,并配合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粉碎了日伪军对雁北抗日根据地的围攻。
1939年4月,白乙化率领抗日先锋队挺进平西抗日根据地,与冀东抗日联军合编为华北抗日联军,白乙化任副司令员。同年11月,平西部队按照晋察冀军区统一的整军计划,进行较大规模整编,其中华北抗日联军整编为第10团,白乙化任团长。随后,为完成“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展北平”的任务,白乙化率部开赴北平,积极开展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游击战争。
白乙化率部抵达密云后,广泛发动群众,先后建立起8个行政区,初步开辟了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日伪军调集4000余人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长达78天的大扫荡,白乙化制定敌进我进、内线分散游击、外线打击敌人、积极开辟新区的反扫荡方针,击退了日伪军的扫荡,巩固了丰滦密抗日根据地。
1941年2月,日伪军“讨伐”大队突袭第10团驻地马营,白乙化指挥部队布下口袋阵,在马营西山与伪军展开激战,战斗5个多小时,毙俘伪军117人。残敌龟缩在鹿皮关烽火台内负隅顽抗,伺机突围。当日16时,白乙化站在绛蓬山上指挥战斗时,被伪军击中头部牺牲,年仅29岁。
1944年5月,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和冀东部队为白乙化建立了纪念碑,上面镌刻“民族英雄”四个大字。1984年,密云县人民政府重建了白乙化烈士纪念碑,由萧克将军亲自书写碑文:“血沃幽燕,名垂千古”。
不屈不挠“七烈士”
在密云县石城乡张家坟村南高坡上,矗立着一座汉白玉雕琢的纪念碑,碑体正面中间镌刻着“不屈不挠”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是1944年5月,丰滦密联合县政府为纪念抗日七烈士修建而成的,他们的名字是:任宗玉、任宗芳、任宗学、任宗山、任永刚、孙长瑞和韩二炮(韩丙方)。
时间追溯到1941年。为巩固占领区、打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侵华日军集中主力对各抗日根据地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連续发动大规模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致使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陷入严重困难局面。此时,丰滦密抗日根据地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1941年冬,日伪军调集1万余人,向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失败后又将丰滦密联合县长城以外广大地区划为“无人区”,大力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野蛮“三光”政策,妄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歼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张家坟村就坐落在“无人区”内。村内除部分老、弱、妇女转移躲藏外,其余人员全部迁入深山密林,跟随八路军游击作战,继续与日伪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2年3月,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在石炮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动员群众重返“无人区”开展春耕,随即采取措施安置已回乡群众的生活,并设立岗哨,派遣村自卫军保护回乡群众,以粉碎日军的扫荡和蚕食。共产党员任宗玉是张家坟村的副村长。他和同为共产党员的村粮秣委员任宗芳一同,积极响应抗日政府的号召,广泛动员、组织群众回乡生产。正当大家忙于春耕时,驻守当地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张家坟一带,偷偷逼进村子,围捕春耕群众。当村民发现日伪军时为时已晚,任宗玉、任宗芳与共产党员任永刚、自卫军班长任宗山、自卫军队员任宗学和孙长瑞及村民韩二炮,均被捕入狱。
当夜,七人被押解至日伪军四合堂据点,敌人逼问共产党员、八路军名单,抗日政府、八路军驻地及被服厂、军工厂地址,均遭到严词拒绝。日伪军恼羞成怒,遂以鞭打、压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逼供一夜,但被捕人员牙关紧闭,即便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仍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根据地的情况。无计可施的敌人只得把他们关押到破败不堪、臭气扑鼻的牲口棚里,还用铁丝穿过锁骨,把他们锁起来,以防逃跑。随后,他们每天都被吊打拷问,连续四天四夜没有饭吃,没有水喝。就是受到这样的折磨,七个人没有一个向敌人屈服。严刑逼供没用,敌人改用怀柔政策,以美食利诱。被捕人员识破了敌人的诡计,宁愿忍受饥渴,也绝不食用送来的美食。任宗玉等七人被捕的第7天,日军见软硬兼施无效,便荷枪实弹将他们押解至四合堂南的栗树沟门,准备实施枪决。七人尽管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不曾在日军面前露出丝毫怯意。面对日军的钢枪和刺刀,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英勇牺牲。 任宗玉等牺牲的消息很快传至丰滦密抗日根据地。为纪念他们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丰滦密联合政府追认七人为抗日烈士,并树碑立传,还将他们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村庄张家坟改名为七烈营。
誓死不屈曹一川
曹一川,原名曹克敏,1914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黄土坎村一个富裕人家,自幼饱读诗书。全国抗战爆发后,密云已完全被日军侵占。面对日军的殖民统治,曹一川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子,开办私塾,宣传爱国思想,以实际行动抵制日军的奴化教育。
1940年夏,在丰滦密联合县第三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江卓的带动下,曹克敏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坚定了抗日救国、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信念。1941年,他投身抗日斗争,担任丰滦密联合县第三区教育助理,并改名曹一川,利用教师的身份,身穿长袍,头戴礼帽,只身穿梭于日伪军各据点之间,积极开展对各村各户的抗日动员工作,多次身临险境都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任务。由于他机智勇敢,不畏艰难,胆大心细,大家戏称他為“曹大胆”。
由于两次被捕,身份已暴露,为更好开展工作,曹一川被调往龙(关)赤(城)联合县,任公安科科员,并化名林森,负责锄奸反特工作。他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审理犯人,从不打骂和严刑逼供。对于能够争取的对象,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进行说服教育;对于劣迹斑斑的顽固对象,则坚决果断镇压,毫不手软。工作之余,还利用自己擅长书法、文艺的特长,教大家写字、唱歌、学习文化知识和先进理论。虽然当时的斗争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但有他在的地方总能听到欢声笑语。他待人真挚、诚恳,关心、热爱同志,群众基础深厚,到哪里都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44年秋,伪军大举向龙赤联合县第一、第二、第五区发起进攻。曹一川奉命改任第二区民教助理。同年11月17日凌晨,由于叛徒告密,敌人突袭上轿子村,将曹一川及30余名学员围困在屋内。曹一川立即组织突围,掩护学员撤离后,翻越西墙向山沟跑去。满山冰雪,天黑路滑,他徒手挖坑,掩埋了随身携带的秘密文件后,不幸被敌人围捕。
入狱后,曹一川被叛徒指认,暴露了身份。敌人遂把他单独关押,进行重点审问。面对敌人许诺的高官厚禄,曹一川严词拒绝。曹一川被打得皮开肉绽,一次次昏死过去,甚至被打断了双腿,挖去了双眼。野蛮的敌人用绳子拴住曹一川的脚腕,拖到后城东门外,一路拖一路用刺刀乱刺。曹一川血流如注,但仍奋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11月19日,时间在这一刻定格,曹一川被敌人残害,时年30岁。
曹一川牺牲后,中共龙赤县委发起全县党员、干部学习曹一川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的活动,并根据烈士生前夙愿,报经中共平北地委批准,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为纪念烈士、揭露日军暴行,1945年2月6日,晋察冀边区政府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赤城民族烈士曹一川被敌挖眼刺腹壮烈殉国,临死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度赞扬了曹一川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伟大革命气节。直至今日,曹一川烈士的光辉事迹仍在当地广为传颂。他的高尚革命情操和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责任编辑: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