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分析对于良性震颤合并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47997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震颤分析在良性震颤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良性震颤患者30例和良性震颤合并帕金森病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行震颤分析检查,分析比较结果。

结果

帕金森病、良性震颤和良性震颤+帕金森病组3组患者在发病年龄[63.0(54.8,68.0)、49.0(26.5,58.5)、57.0(50.0,66.0)岁]、病程[12.0(8.0,13.3)、36.0(12.0,87.0)、22.0(11.5,33.0)年]、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21.13±8.85)、(8.00±3.68)、(24.35±9.14)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1.336、18.233,F=36.443,均P<0.05)。帕金森病、良性震颤和良性震颤+帕金森病组静止状态下的平均震颤频率分别为(5.46±0.77)、(7.11±1.80)、(6.18±1.55)Hz,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7,P=0.006);姿势状态下3组的平均震颤频率为(6.19±2.21)、(8.23±1.96)、(6.49±1.23)Hz,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73,P<0.01)。震颤幅度在静止和姿势期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帕金森病、良性震颤和良性震颤+帕金森病组静止状态下出现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比例为76.9%(20/26)、0/6和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92,P<0.01);姿势状态下出现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比例为53.8%(14/26)、20.0%(6/30)和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4,P=0.023)。

结论

良性震颤+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表现上兼具二者的特点,但有其独特性,震颤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识别出有别于典型帕金森病和典型良性震颤的静止性双侧肌电图同步或交替放电的表现,有助于本病的识别。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多支肝静脉测量时,不同肝静脉间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拟行多支肝静脉HVPG测定的9例患者。均采用HVPG标准化流程进行测压,将造影导管引入肝静脉分支,先进行肝静脉造影,测量HVPG,选择另外1或2支肝静脉再次进行测量。观察检查完成情况及并发症,记录不同肝静脉测量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是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可发生在帕金森病的前驱期。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失眠,日间过度嗜睡,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不宁腿综合征和睡眠呼吸紊乱。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帕金森病的整体诊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将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是一组与肿瘤相关的影响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肌肉系统的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累及大脑边缘叶系统则表现为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早期识别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有一定困难,因为导致副肿瘤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肿瘤常常无症状或隐匿,且单次相关抗体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在此,我们报道1例抗Hu、Yo抗体双重阳性的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讨论,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目的应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比较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微观结构的差异,分析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帕金森病患者和招募的20名健康对照者,根据运动症状将帕金森病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D)22例和非震颤为主型(N
维生素B12缺乏主要导致贫血和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此两种表现常能被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逆转症状。但是,维生素B12缺乏尚可引起舞蹈症、震颤、肌阵挛、帕金森样症状、肌张力障碍等多种不自主运动而不能被及早诊断和治疗,导致不可逆损害。文中对近20年文献报道的33例维生素B12缺乏性不自主运动的特征予以总结,并对可能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