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视角下传统文化案例的价值挖掘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建设要求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挖掘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案例的价值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挖掘传统文化案例的价值,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案例;价值;学生发展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要“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以传统文化案例为载体,挖掘传统文化案例内在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寓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
  一、挖掘传统文化案例的思维价值,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案例能不能被师生重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能否启动学生的思维。只有那些聚焦学生思维兴奋点的案例,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那些触及学生情感状态的案例,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只有那些冲击学生心灵的案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1】《生活与哲学》第4页“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探究活动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有人问孔子:您的弟子颜回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回答:“仁人也,丘弗如也。”
  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呢?答:“辩人也,丘弗如也。”
  问:子路是什么样的人呢?答:“勇人也,丘弗如也。”
  问:既然三人都比您强,他们为什么还听从您的调遣?答:“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1)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一道”,孔子为什么不愿意呢?
  (2)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
  这一探究活动设计的意图是:第一问是让学生知道,尽管孔子在仁、辩、勇三方面不如他的学生,但他在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上要高于他的学生,表现在他能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掌握处理问题的合理分寸。也正因为如此,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一道”,孔子不愿意。至于第二问,则是要求学生认识到孔子的“道”不是在孔子的头脑中自发形成的,任何哲学思维和智慧都形成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总的来说,这一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一切哲学智慧和思维都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个案例的关注度不高。究其原因,它没有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孔子说“道”好,孔子的“道”究竟有什么实践意义?或者说,“道”比“仁”“辩”“勇”有什么优势?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高中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机械向辩证发展的阶段,他们的道德正处于涵养的过程之中,他们的体力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仁”“辩”“勇”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有的崇尚“仁”,有的崇尚“辩”,有的崇尚“勇”,但谈到“道”“中庸”离他们还很远。“道”比“仁”“辩”“勇”究竟好在哪里?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真正启动学生的思维,本案例探究的价值就会下降。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以回归传统文化为方向进行探讨。于是,再学习《淮南子·人间训》。在教材所引案例的这一段文字后面,就有一段文字证明孔子“道”的过人之处。我们不妨看一下原文:
  秦牛缺径于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盗还反顾之,无惧色忧志,欢然有以自得也。盗遂问之曰:“吾夺子财货,劫子以刀,而志不动,何也?”秦牛缺曰:“车马所以载身也,衣服所以掩形也,圣人不以所养害其养。”盗相视而笑曰:“夫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者,世之圣人也。以此而见王者,必且以我为事也。”还反杀之。此能以知知矣,而未能以知不知也;能勇于敢,而未能勇于不敢也。凡有道者,应卒而不乏,遭难而能免,故天下贵之。今知所以自行也,而未知所以为人行也,其所论未之究者也。人能由昭昭于冥冥,则几于道矣。《诗》曰:“人亦有言,无哲不愚。”此之谓也。
  原文的这则故事本身就是说明孔子“道”的正确性的。故事中主人公秦牛缺勇敢有余,不善于表现自己的“柔弱”,而招致杀身之祸。从而证明了孔子不愿以“道”换“勇”,构成孔子“道”的正确性的事实论证。于是,备课中引入这个故事,并设计了一个问题:能用事实说明孔子的“道”比“仁”“辩”“勇”优秀吗?你个人的看法是什么?师生一起探讨《淮南子》的故事、谈论孔子之“道”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更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挖掘传统文化案例的“自我”价值,助推学生主体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意志、情感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关注个性是核心素养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主体价值,提升学生素养,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从这一要求看,传统文化案例中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案例是我们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载体。
  【案例2】《生活与哲学》第69页的“相关链接”和第74页的探究活动
  教材第69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关链接”:
  据《墨子》记载,耕柱子受到墨子的批评后说:“老师,你这么严厉地批评我,难道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用牛和马,你认为赶牛好还是驱马好?”耕柱子说:“当然驱马好。” 墨子问:“为什么?”耕柱子说:“驱马,马可以跑得更快,牛则不然。” 墨子说:“你就是这样一匹可以驱赶的快马啊!”正因为墨子和耕柱子处在师生关系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墨子才会这样严格要求他。
  我们认为,这段材料用在矛盾的特殊性中也很好,它侧重于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为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特殊矛盾的前提。在墨子的眼中,耕柱子是马,其他学生则是牛。这强调耕柱子的特殊性,突出耕柱子是这个群体中特殊的个体。基于他的特殊性,墨子老师才对他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墨子作为老师对耕柱子与其他学生一样要求,既埋没了人才,又不利于耕柱子主体意识的发展。   教材第74页“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探究活动:
  孔子对不同的人的同一个问题,往往给予不同的回答。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他说:“无违。”不违背礼仪就是孝。孟武伯问孝,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就是孝。弟子子游问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的关键是敬,而不是简单地养活父母。子夏问孝,他说:“色难。”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颜就是孝。
  ●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这一探究活动侧重于如何针对特殊的矛盾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沿着从区别矛盾的特殊性入手认识矛盾到针对矛盾的特殊性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的思路,先引用第69页“耕柱子”的故事,如何认识一个人,就要抓住人与人的不同点,进一步讲到第74页尽管面对同一问题,但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孝”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反思、探讨他们自身的个性特长,探索针对不同的个性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开始思考自己学习中面临的特殊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自身问题的特殊、有效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潜在的强化,案例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三、挖掘传统文化案例的学习价值,助推学生学会学习
  案例如果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相联系,对学生的发展定会有更大的帮助。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案例,作为中华文化精神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珍,光芒历久弥新。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并学习蕴含其中的优秀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能发挥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价值,同时也是对学生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举措。
  【案例3】《生活与哲学》第59页“掌握系统的方法”的“探究活动”
  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列出提纲,钩出精义。这样,一本书到最后可能变成简单的几张图表,书也就读“薄”了。
  宋代苏东坡读书用的是“八面受敌”法。一本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从这一角度读,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从另一角度读,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如此步步深入,最后也就掌握了这本书的全体,书也就读“厚”了。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果就事论事,那么本案例的教育价值就会非常有限。所以,我在上课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拓展:“你是怎样学习的?你的学习方法符合哲学的要求吗?如果不符合,你准备做怎样的改变?”当然,这一问题在课前的“导学案”中已经发给学生思考并准备。课上,我们组织了讨论。令人难忘的是部分同学展示的“思维导图”。如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后展示的思维导图:
  小小的一张图片,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薄”与“厚”关系的理解。思维导图的背后就是系统优化的思想和方法,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于是,学生不仅对思维导图有了新的理解,而且我们还进一步延伸到“综合的思维方法”。讨论什么是“综合的思维方法”,为什么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思考我们如何科学地分配学习时间,如何科学地处理所学的课程之间的关系;思考我们如何处理与同班同学的关系、与家庭成员及亲朋好友的关系、与社会上他人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案例的育人价值由此得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实中也就得到充分展现。
  四、挖掘传统文化案例的育人价值,助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与传统文化案例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用古人的宝贵成长经验推动今人健康成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传统文化案例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那就对学生的生命历程具有积极意义。
  【案例4】《生活与哲学》第54页的“相关链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做起,最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归宿。《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案例本来是作为“联系的普遍性”的“相关链接”出现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把这一辅助文用在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
  在儒家那里,“大学”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一个人能开始研习“大学”,就意味着他在心理上已经开始走向成人,必须要求他遵守君子之德、向光明大道修行。这段材料,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说,很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强调的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则成了连接“外治”和“内修”的环节,它与“内修”相连接,便可以独善其身,与“外治”相连接,便可以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然后解读其中学生关注的要点,“在明明德”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简单地说,就是做人要阳光,做事要从德、从善。由古及今、由人及己,一个高中生如果能学会审视自我、能不断地朝着做一个阳光之人的方向努力,那么,这样的修身过程,就是实践大人之学,是君子所为、大学之道。“在亲民”我们解读为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改故向新、不断地自我求新的过程。联系前面 “在明明德”一词,那么“亲民”就有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完美境界。所以,我们研习《大学》的这段材料,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的成长之路。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案例的思想和价值,让中华传统文化照亮师生生命、点燃师生思维,凸显我们的主体价值,让我们对中华文化更自信、对自我成长更自觉,让我们坚信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其他文献
观摩特级教师的好课,细细品赏,回味无穷.金亚素老师执教的“连通世界的新航路”一课,细化的环节、细致的分析、细腻的指导,教师把一个“细”字演绎到极致,呈现了一堂思维含量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淡爽型啤酒已成为国际流行口味,追求高发酵度、低热值的淡爽型口味,业已成为时代潮流。生产淡爽型啤酒就要提高啤酒的发酵度,使残留不发酵的浸出物降低,饮后口感
作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50年庆典的一部分,该学会邀请医生、患者和公众投票选出了过去50年里'现代肿瘤学五大进展':1化疗治愈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1965年,伴随着
以节省企业各项运营成本和最小投资费用为目标,建立了连锁超市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数学模型。为解决优化选址问题,对基本的布谷鸟搜索算法(Cuckoo Search,CS)进行了研究,鉴于CS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RNA干扰下调PPP2R5C对Jurkat细胞中GSK-3β、MDM2、pTEN、TP53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核转染技术将PPP2R5C-si RNA799转导Jurkat细胞,培
为了满足公路日常养护工作的需要,有效适应新形势下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量,提高道路使用品质与运营效益,推广应用新的行之有效的养护技术显得尤为迫切。微表处技术就是其中的
目的检测micro RNA-31(mi R-3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功能,预测其靶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其作用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市场。但是伴随着城市建筑行业逐步的兴起,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也越发的紧张,引发了人口居住问题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CD133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检测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DH1+/CD133+
一份高质量的试卷, 让人赏心悦目, 回味无穷.2017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着眼素养立意, 恪守育人导向,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运用, 集知识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