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每年都会承担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并由此派生出大量的专利服务需求。探索一套适合于高校的专利信息传播利用模式,满足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对专利信息的需求,大幅提升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对高校创新发展的贡献度。本本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模式及高校对专利信息的需求的差距,从体系建设、资源配置、开展服务及人才培养等几方面开始探索适合于高校的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模式。
关键词:高校;专利信息;传播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知识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专利信息服务是高校知识服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受到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专利信息在高校的传播利用模式作了探索。
一、完善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工作体系
(一)建立各部门参与的管理架构
为了能有效的在高校范围内开展专利信息的传播利用工作,首先需成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可以由图书馆牵头成立。为了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满足高校对专利信息利用的需求,该领导小组需涵盖学校图书馆、科技部门、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学工处等相关部门,建立以图书馆为核心、涵盖本校院系、覆盖重点学科的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体系。
(二)完善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工作制度
起草并建立高校专利信息传播利用的工作制度,明确知识产权在高校教学中的内容与分类、科研过程中对专利信息分析利用的具体要求和流程、成果转化过程中对专利信息的利用方式方法,高校人才引进、教学研究等方面通过专利信息分析评议的具体形式。细化服务团队的人员分工,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做到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各项考核指标均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实现与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具体院系、政产学研平台的对接,细化点对点的服务对象、明确服务宗旨和具体服务方案。
(三)建立高校专利信息利用人员服务机制
搭建专利信息收集和反馈的双向通道,形成点面结合的服务模式;同时拓展学科馆员、学科评价团队、教学培训团队等人员,扩充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评估等多个角度兼顾的沟通服务体系。以图书馆为工作重心,从事专利信息服务的馆员必须充分认同专利信息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方向, 坚信其服务对提升学校专利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重要价值, 并且愿意投身这项新的充满挑战性的事业。
二、搭建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平台
(一)建设有学校特色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高校需要深度整合专利文献资源、非专利文献资源、学科信息资源、政策法规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专利数据库与分析工具。收集学校及主要相关领域专利数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本校学科布局,围绕本校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建设与学校创新发展相关的、具有学科特色的个性化专利信息数据库。
(二)合理利用开放式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现有的开放服务平台,通过申请系统接入,利用平台中的专利资源、专利分析工具以及个性化服务功能为高校科研人员、管理部门与企业提供专利服务。这些开放的一站式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包括政府平台、商业平台以及其他开放的社会服务平台,比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服务平台、区域专利信息公共服务网、中国知识产权网等。除了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以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借助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当地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创业方向指引与技术导向,结合专利技术分析服务,协助创业主体规避研发风险。
(三)加强多平台之间的协调合作
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因其在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进行文献资源共享,形成资源互补,以便加快专利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一些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在国内某产业领域内资源丰富,通过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部分有条件的高校也先后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或远程教育分站。
三、加强专利信息人才培养
(一)完善高校教学式培养模式
高校课程体系内设计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相关培训课程,包括:将相关内容嵌入面向工程硕士的教学环节,提升工程硕士的专利信息利用能力与分析技能;开展面向师生的专利信息及其利用的专门性讲座,有针对性地讲授专利信息从基础到深入利用的相关知识。与学院联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纳入专利信息分析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利信息分析能力,培养并选择具有一定能力的同学参与到图书馆的专利信息服务队伍。
(二)加强高校专利信息服务人员培训
专利信息服务需培养一批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选择有专利背景的技术领域人员,接受专利相关的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专利检索分析、专利挖掘和布局、专利预警和导航等能力,满足校内师生及管理部门人员对高校专利信息分析各层次服务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圖书馆员的智力资源,激发其专利信息分析利用的潜能。
(三)布局专利信息服务人才团队
高校需要打造出一支具备专利信息素养的专利信息服务团队,能够参与到信息检索分析、服务内容的筛选、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去。团队内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专利信息利用人才,三者能够根据具体项目和课题合理分工、协同服务,充分发挥出高校的各类人才储备优势。
四、开展多样化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一)嵌入科研全过程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面向高校科研团队,与学科服务相结合,由学科馆员全程参与课题组的项目研究,为科研人员提供系统化、全局化与个性化的专利服务。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基于自建的专利平台,在科研立项阶段、在项目研究阶段、在项目结题与专利申请阶段、专利价值的评估效益分析阶段融入,通过对同族专利分析、专利引证分析,对专利影响力进行科学评价。
(二)主动推送式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除了依赖于系统化的专利服务平台以外,还需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专利服务的主动推送模式,扩大图书馆的品牌效应。比如在图书馆官网、APP等平台设置专门的专利问题解答窗口,并根据用户反馈洞悉其个性化需求,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与微博账号,定期推送专利咨询、新闻、专利常识,以及各行业的最新专利信息等,并通过分享典型的专利侵权、专利诉讼案例, 加深图书馆校内外用户对专利信息服务流程的认知、对专利法的基本了解。
(三)多方协同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高校需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及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化的专利信息服务机构间的合作。打破不同机构的限制,多方协作,资源共享,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共同推进全校知识产权服务,更好地促进学校“双一流”的建设。
(四)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树立服务品牌
高校应该积极宣传和推广专利信息服务项目,主动与潜在用户做良好的沟通,发现需求、激发需求,通过主动服务积累案例与经验,并逐渐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创建优秀的服务品牌。构筑一个完整的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专利信息服务运营模式,从服务内容、组织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对象四个方面实现线下专利信息服务在宣传上的不足,达到专利信息服务的精准导航和有效分流功能。
参考文献:
[1]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工作探索与实践研究,图书馆建设,2016年第7期,78-81,84
[2]专利信息传播利用的体系化构建与创新,知识产权,2018年第11期,75-81
关键词:高校;专利信息;传播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知识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专利信息服务是高校知识服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受到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专利信息在高校的传播利用模式作了探索。
一、完善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工作体系
(一)建立各部门参与的管理架构
为了能有效的在高校范围内开展专利信息的传播利用工作,首先需成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可以由图书馆牵头成立。为了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满足高校对专利信息利用的需求,该领导小组需涵盖学校图书馆、科技部门、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学工处等相关部门,建立以图书馆为核心、涵盖本校院系、覆盖重点学科的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体系。
(二)完善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工作制度
起草并建立高校专利信息传播利用的工作制度,明确知识产权在高校教学中的内容与分类、科研过程中对专利信息分析利用的具体要求和流程、成果转化过程中对专利信息的利用方式方法,高校人才引进、教学研究等方面通过专利信息分析评议的具体形式。细化服务团队的人员分工,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做到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各项考核指标均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实现与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具体院系、政产学研平台的对接,细化点对点的服务对象、明确服务宗旨和具体服务方案。
(三)建立高校专利信息利用人员服务机制
搭建专利信息收集和反馈的双向通道,形成点面结合的服务模式;同时拓展学科馆员、学科评价团队、教学培训团队等人员,扩充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评估等多个角度兼顾的沟通服务体系。以图书馆为工作重心,从事专利信息服务的馆员必须充分认同专利信息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方向, 坚信其服务对提升学校专利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重要价值, 并且愿意投身这项新的充满挑战性的事业。
二、搭建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平台
(一)建设有学校特色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高校需要深度整合专利文献资源、非专利文献资源、学科信息资源、政策法规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专利数据库与分析工具。收集学校及主要相关领域专利数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本校学科布局,围绕本校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建设与学校创新发展相关的、具有学科特色的个性化专利信息数据库。
(二)合理利用开放式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现有的开放服务平台,通过申请系统接入,利用平台中的专利资源、专利分析工具以及个性化服务功能为高校科研人员、管理部门与企业提供专利服务。这些开放的一站式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包括政府平台、商业平台以及其他开放的社会服务平台,比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服务平台、区域专利信息公共服务网、中国知识产权网等。除了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以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借助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当地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创业方向指引与技术导向,结合专利技术分析服务,协助创业主体规避研发风险。
(三)加强多平台之间的协调合作
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因其在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进行文献资源共享,形成资源互补,以便加快专利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一些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在国内某产业领域内资源丰富,通过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部门。部分有条件的高校也先后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或远程教育分站。
三、加强专利信息人才培养
(一)完善高校教学式培养模式
高校课程体系内设计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相关培训课程,包括:将相关内容嵌入面向工程硕士的教学环节,提升工程硕士的专利信息利用能力与分析技能;开展面向师生的专利信息及其利用的专门性讲座,有针对性地讲授专利信息从基础到深入利用的相关知识。与学院联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纳入专利信息分析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利信息分析能力,培养并选择具有一定能力的同学参与到图书馆的专利信息服务队伍。
(二)加强高校专利信息服务人员培训
专利信息服务需培养一批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选择有专利背景的技术领域人员,接受专利相关的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专利检索分析、专利挖掘和布局、专利预警和导航等能力,满足校内师生及管理部门人员对高校专利信息分析各层次服务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圖书馆员的智力资源,激发其专利信息分析利用的潜能。
(三)布局专利信息服务人才团队
高校需要打造出一支具备专利信息素养的专利信息服务团队,能够参与到信息检索分析、服务内容的筛选、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去。团队内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专利信息利用人才,三者能够根据具体项目和课题合理分工、协同服务,充分发挥出高校的各类人才储备优势。
四、开展多样化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一)嵌入科研全过程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面向高校科研团队,与学科服务相结合,由学科馆员全程参与课题组的项目研究,为科研人员提供系统化、全局化与个性化的专利服务。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基于自建的专利平台,在科研立项阶段、在项目研究阶段、在项目结题与专利申请阶段、专利价值的评估效益分析阶段融入,通过对同族专利分析、专利引证分析,对专利影响力进行科学评价。
(二)主动推送式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除了依赖于系统化的专利服务平台以外,还需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专利服务的主动推送模式,扩大图书馆的品牌效应。比如在图书馆官网、APP等平台设置专门的专利问题解答窗口,并根据用户反馈洞悉其个性化需求,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与微博账号,定期推送专利咨询、新闻、专利常识,以及各行业的最新专利信息等,并通过分享典型的专利侵权、专利诉讼案例, 加深图书馆校内外用户对专利信息服务流程的认知、对专利法的基本了解。
(三)多方协同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高校需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及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化的专利信息服务机构间的合作。打破不同机构的限制,多方协作,资源共享,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共同推进全校知识产权服务,更好地促进学校“双一流”的建设。
(四)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树立服务品牌
高校应该积极宣传和推广专利信息服务项目,主动与潜在用户做良好的沟通,发现需求、激发需求,通过主动服务积累案例与经验,并逐渐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创建优秀的服务品牌。构筑一个完整的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专利信息服务运营模式,从服务内容、组织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对象四个方面实现线下专利信息服务在宣传上的不足,达到专利信息服务的精准导航和有效分流功能。
参考文献:
[1]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工作探索与实践研究,图书馆建设,2016年第7期,78-81,84
[2]专利信息传播利用的体系化构建与创新,知识产权,2018年第11期,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