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知识的获取,80%以上来自视觉,仅有不足20%来自听觉、触觉等。这一研究成果对写作的启示意义极大:一篇作品,应力求给读者“画面”的效果,增强“可视性”,借以丰富阅读者的想像,加深阅读者的印象,增强阅读者的审美愉悦。
而中学生的习作往往表现为长于叙事,疏于描写,失掉了展示画面的机会,缺乏“可视性”,也就失去了阅读者亲睐的“亮点”,导致得分平平。
什么是画面的可视性呢?
“可视性”,即表现某种情绪感受,交待某种情况,主要不是依赖于直接的叙述、说明或者直接抒发的方式,而是将这种感受、情况融汇蕴含在画面(场景)中,让人在欣赏美的形象的同时,去咀嚼其中的意味,并受到感染,追求古人所说的“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首首唐诗,一阕阕宋词,一篇篇元曲,无不因极具“可视性”的句子而传诵千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说空旷、雄浑,而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状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说衰败,而以“西风、残照”写之;“枯藤老树昏鸦”,不说孤单,旅途凄冷,而以“枯藤、老树、昏鸦”绘之。画面一出,形象性大增,成为千古绝唱。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应在写作中加强画面描写,并突出这一特征,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陈述白描法。
这是把陈述的对象(或陈述对象包含的典型事物)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突出形象性,凸现画面效果,增加“可视性”的方法。例如:
陈述
描写
春天到了。——桃花盛开的时候。
夏天到了。——荷花袅娜地开着的季节。
秋天到了。——菊花吐蕊的时候。
——大雁排成“一”字南飞的时候。
冬天来了。——腊梅伫立傲雪的时节。
使之可视、可感。以上是典型特征事物白描法。
又如:(阿Q)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沉钿钿的将裤腰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
不说钱很多,画出一条弧线足矣,吸引目光,记忆深刻。
二、填加色彩法。
这是通过运用有色彩的词语,或暖色,或冷色,或表现,1青景氛围,或奠定情感基调,或抒发内心情感。例女口: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一‘幅色彩绚丽的春意图,将春之生机、春之热闹描绘得如在目前,动感十足。
2.阿Q在形式上被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一个“黄”字,使阿Q的癞头、瘦弱、营养不良尽现眼前,令人产生可怜、可叹之情。
3.哪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大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一个“朱”字,使赵太爷怒火三丈,暴眺如雷,恼羞成怒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意象并列法。
“意象”为诗词术语,这里借用,意象为实,构成一个可感触到的“画面”,它们往往构成个完整的可视的背景图像,从而,扩大空间,丰富场景,激发想像。如:
1.夏天,一轮圆月,西瓜地里。
描绘了一幅圆月高挂,清辉轻泻,瓜田朦胧而又静谧的夏夜图。人如同身临其境,倍感惬意。
2.足球场,呐喊声、加油声、喝采声……
不直言说明,但场内竞争之激烈、气氛之热烈,已完全烘托出来。
3.村口大槐树下,纳鞋底的、补衣服的、拣芝麻的、嗑瓜子的……说话声、喊孩子声、追打声、哄笑声……
“三个女人一台戏”,人物众多,声音嘈杂,一幅农村生活图,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以上三个角度对中学生写作作出了相应指导,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多思考,力求强化“画面”效果,增加“亮点”,赢得“高分”。
而中学生的习作往往表现为长于叙事,疏于描写,失掉了展示画面的机会,缺乏“可视性”,也就失去了阅读者亲睐的“亮点”,导致得分平平。
什么是画面的可视性呢?
“可视性”,即表现某种情绪感受,交待某种情况,主要不是依赖于直接的叙述、说明或者直接抒发的方式,而是将这种感受、情况融汇蕴含在画面(场景)中,让人在欣赏美的形象的同时,去咀嚼其中的意味,并受到感染,追求古人所说的“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首首唐诗,一阕阕宋词,一篇篇元曲,无不因极具“可视性”的句子而传诵千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说空旷、雄浑,而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状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说衰败,而以“西风、残照”写之;“枯藤老树昏鸦”,不说孤单,旅途凄冷,而以“枯藤、老树、昏鸦”绘之。画面一出,形象性大增,成为千古绝唱。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应在写作中加强画面描写,并突出这一特征,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陈述白描法。
这是把陈述的对象(或陈述对象包含的典型事物)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突出形象性,凸现画面效果,增加“可视性”的方法。例如:
陈述
描写
春天到了。——桃花盛开的时候。
夏天到了。——荷花袅娜地开着的季节。
秋天到了。——菊花吐蕊的时候。
——大雁排成“一”字南飞的时候。
冬天来了。——腊梅伫立傲雪的时节。
使之可视、可感。以上是典型特征事物白描法。
又如:(阿Q)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沉钿钿的将裤腰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
不说钱很多,画出一条弧线足矣,吸引目光,记忆深刻。
二、填加色彩法。
这是通过运用有色彩的词语,或暖色,或冷色,或表现,1青景氛围,或奠定情感基调,或抒发内心情感。例女口: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一‘幅色彩绚丽的春意图,将春之生机、春之热闹描绘得如在目前,动感十足。
2.阿Q在形式上被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一个“黄”字,使阿Q的癞头、瘦弱、营养不良尽现眼前,令人产生可怜、可叹之情。
3.哪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大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一个“朱”字,使赵太爷怒火三丈,暴眺如雷,恼羞成怒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意象并列法。
“意象”为诗词术语,这里借用,意象为实,构成一个可感触到的“画面”,它们往往构成个完整的可视的背景图像,从而,扩大空间,丰富场景,激发想像。如:
1.夏天,一轮圆月,西瓜地里。
描绘了一幅圆月高挂,清辉轻泻,瓜田朦胧而又静谧的夏夜图。人如同身临其境,倍感惬意。
2.足球场,呐喊声、加油声、喝采声……
不直言说明,但场内竞争之激烈、气氛之热烈,已完全烘托出来。
3.村口大槐树下,纳鞋底的、补衣服的、拣芝麻的、嗑瓜子的……说话声、喊孩子声、追打声、哄笑声……
“三个女人一台戏”,人物众多,声音嘈杂,一幅农村生活图,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以上三个角度对中学生写作作出了相应指导,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多思考,力求强化“画面”效果,增加“亮点”,赢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