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行提升存贷款利率,显示“王霸并用”的宏观调控势头未尽
2006年8月18日,又是一个星期五。傍晚传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次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主要内容是: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这是自1996年以来央行第二次提高存款利率,最近一次上调存款利率是2004年10月。
央行对加息的解释是,目前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通过上调基准利率,可以加大投资行为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衡量信贷风险,防止贷款盲目扩张。
市场对于加息其实早有预期,采取市场化手段作经济宏观调控,一直是各方呼吁所在。此次略有争议的是时间选择问题。
过去几个月来,一系列紧缩政策密集出台。4月28日,央行单边提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7月5日和8月15日,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8月1日,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特急文件,要求对今年上半年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逐项进行全面清理;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内蒙古自治区新丰电厂项目违规作出处理,区政府主席杨晶及两位副主席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检查,并对区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所有违规电站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并进行整顿。
对于如此频繁的“调控”,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直言,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步调和节奏有失从容,“该动的时候不动,现在经济数据表现不好就全面出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此次加息前,总的宏观调控力度已经到位,甚至可能偏重。在保持宏观调控总力度不增加的前提下,应对目前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既然此次央行再度加息,可以考虑放松行政调控。
BP公司首席亚洲经济学家汪涛则分析,加息0.27个百分点本身影响不大,重要的是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意味着紧缩政策要全盘一起动。荷兰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范卓云也称,这说明中央在采取更强劲的紧缩措施上达成了共识。她预料,除了货币政策之后,行政干预措施也还会继续。高盛中国经济学家梁红预测,未来央行会进一步收紧流动性,在年底之前会再次加息,并且通过加大每日交易波幅的方式提升人民币爬行升值速度。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认为,尽管今年两次提高贷款利率,但贷款利率上涨的幅度远远小于PPI(生产价格指数)的涨幅,而且加息后实际利率和年初比仍较低。此次加息对实体经济没有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不加息,经济可能会更加过热。
高善文认为提高利率和汇率改革的大方向相悖,应该调整的是汇率而不是利率,因为提高利率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必然加大。他估算,加息0.27个百分点,相当于人民币升值3%,减少投资约五个百分点;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将人民币升值3%,既可以降低市场流动性,也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一举两得。
中信证券研究部主管徐刚相信,本次加息进一步提升了资金价格,将会与煤电联动、油价改革等其他的资源价格改革相配合,表明了日后宏观调控的趋势。
他认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原因在于要素价格(包括资金、土地、自然资源)过低,在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下,即使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企业依然能够维持一定的利润,固定资产投资屡压不下。因此,今后的调控,无论采取货币手段还是行政手段,核心的调控基点不单是固定资产投资,而是将会越来越倾向于要素价格改革。■
2006年8月18日,又是一个星期五。傍晚传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次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主要内容是: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这是自1996年以来央行第二次提高存款利率,最近一次上调存款利率是2004年10月。
央行对加息的解释是,目前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通过上调基准利率,可以加大投资行为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衡量信贷风险,防止贷款盲目扩张。
市场对于加息其实早有预期,采取市场化手段作经济宏观调控,一直是各方呼吁所在。此次略有争议的是时间选择问题。
过去几个月来,一系列紧缩政策密集出台。4月28日,央行单边提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7月5日和8月15日,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8月1日,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特急文件,要求对今年上半年总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逐项进行全面清理;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内蒙古自治区新丰电厂项目违规作出处理,区政府主席杨晶及两位副主席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检查,并对区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所有违规电站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并进行整顿。
对于如此频繁的“调控”,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直言,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步调和节奏有失从容,“该动的时候不动,现在经济数据表现不好就全面出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此次加息前,总的宏观调控力度已经到位,甚至可能偏重。在保持宏观调控总力度不增加的前提下,应对目前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既然此次央行再度加息,可以考虑放松行政调控。
BP公司首席亚洲经济学家汪涛则分析,加息0.27个百分点本身影响不大,重要的是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意味着紧缩政策要全盘一起动。荷兰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范卓云也称,这说明中央在采取更强劲的紧缩措施上达成了共识。她预料,除了货币政策之后,行政干预措施也还会继续。高盛中国经济学家梁红预测,未来央行会进一步收紧流动性,在年底之前会再次加息,并且通过加大每日交易波幅的方式提升人民币爬行升值速度。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认为,尽管今年两次提高贷款利率,但贷款利率上涨的幅度远远小于PPI(生产价格指数)的涨幅,而且加息后实际利率和年初比仍较低。此次加息对实体经济没有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不加息,经济可能会更加过热。
高善文认为提高利率和汇率改革的大方向相悖,应该调整的是汇率而不是利率,因为提高利率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必然加大。他估算,加息0.27个百分点,相当于人民币升值3%,减少投资约五个百分点;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将人民币升值3%,既可以降低市场流动性,也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一举两得。
中信证券研究部主管徐刚相信,本次加息进一步提升了资金价格,将会与煤电联动、油价改革等其他的资源价格改革相配合,表明了日后宏观调控的趋势。
他认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原因在于要素价格(包括资金、土地、自然资源)过低,在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下,即使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企业依然能够维持一定的利润,固定资产投资屡压不下。因此,今后的调控,无论采取货币手段还是行政手段,核心的调控基点不单是固定资产投资,而是将会越来越倾向于要素价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