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产流动性就是一种偿付能力,即企业的资产是否可以满足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在企业面临困境时能否给予偿付。从传统的资产流动性和用现金流反映的资产流动性两方面分析了评价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并尝试以资本结构理论和资产结构理论为基础阐述资产流动性的理论溯源,为资产流动性研究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产;流动性;评价指标;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12601
l 传统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
1.1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速动比率这一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将流动资产变现为现金来偿还负债的能力,这一指标体现了企业的短期财务能力。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与资产流动性、短期偿债能力呈正比。然而,该比例并非越高越好,过高可能是企业的存货积压或者滞销造成的,如此,最终会对公司的绩效带来不利影响。
1.2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验比率”,指的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流动资产中剔除了变现能力差的项目。但是在实务中,速动比率可以用流动资产扣去存货后再除以流动负债来表示,用来反映企业中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速动比率与偿还债务的能力的呈正比。
1.3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又被称为收账比率,可以选择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程度。企业可以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营运管理效率,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值越高,就表明其变现速度越快,那么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也就越强。但并不表明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若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也可能表明信用政策过紧,不利于企业的业务拓展,有助于促进相互业务的开展。
1.4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因而,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常常选择这一指标。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存货周转速度快,资产流动性较好。但过高的存货周转率,也可能是由于企业存货管理不合理导致采购成本的上升,如此就需要对企业的存货管理进行适当调整。
1.5 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总资产周转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能够综合地评价企业所有资产的经营效果和对资产的利用效率。这项指标与公司资产经营效率成正比。在实务中,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以提高公司的绩效。受信息不对称影响,管理者很难准确地预测市场和企业的未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管理者能了解到企业整体资产的利用情况。
1.6 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也叫营运资金。从广义上来讲,营运资金又被称为总营运资本;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不包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短期借款)。一般将其与流动比率结合进行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
2 用现金流反映的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
2.1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为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利息费用的比值。一般情况下,该比值大于1比较合适,但并非越大越好,数值越大,则表明大量的资金被闲置,没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可以将这些闲置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等再投资,已获得更高的回报。
2.2 债务保障率
债务保障率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债务总额之比,体现了企业的整体偿债风险能力。债务保障率越高,就表明企业在整个会计期间内的偿付能力越强,财务风险就越低。
2.3 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
经营现金流人流出比就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人除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比率,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现金流人对现金需求的保障程度。于此同时,这一指标是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主体。当经营现金流人流出比大于1时,就表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人可以满足现金支出的需求,企业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较高。
2.4 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是一种能够用来衡量企业实际拥有的能够回报给股东的现金的财务指标。一般情况下,自由现金流越大与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成正比。
2.5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比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比是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总现金净流量的比值,如果这一比率较高,就说明企业的经营能力较强,财务风险较低,偿债压力较小,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 关于资产流动性的资本结构理论
净收入理论认为,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企业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当负债程度达到百分之百时,企业价值也会达到最大值。企业利用债务资本能够达到降低加权资本成本,实现财务杠杆的目的,债务资本是百分之百时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净营业收入理论认为,企业资本成本是固定不变的,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加权资本成本以及企业价值是无关的,企业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问题。在债务成本低于权益成本的前提下,负债的增加将会带来权益资本风险的提升,从而权益资本成本也会因此而提高,由此正好抵消了利用负债所带来成本下降的好处,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保持不变。
传统理论是介于净收入理论和净营业收入理论之间的一种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一定限度内的债务利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从股东和债权人的投资风险来说也是能够接受的。而且企业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加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最终增加企业的价值。
1958年6月,美国学者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了经典的MM理论。MM理论开创了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先河,构建了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理论认为:在理想状态时,公司价值不会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而在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与负债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的结论。
静态均衡理论认为将财务风险及其经济后果引入资本结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核心是企业利用负债所产生的税收利益,与由此而形成的代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进行权衡,寻求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
4 优序融资理论
Myers和Majluf (1984)提出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以企业加权融资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原则,企业进行融资最优顺序是:首先内部融资,其次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并非完美,企业经营内部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掌握更多企业内部信息,企业权益市场的价值可能被错误的定价。当企业股价被高估时,内部管理者代表老股东的利益,会发行新股,从而使新股东财富向老股东转移。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外部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对目标企业投资预期,调低对股票的估价,从而使得企业价值的减少。因此,股权融资是企业经营前景黯淡和估价被高估时迫不得已的选择。当企业估价被低估时,企业内部管理者会采用债务进行融资。由于外部投资者逆向选择心理他们认为债务硬性约束条件——按期还本付息,只有当企业预期业绩良好时,才会选择债务融资。故企业进行债务融资实际上起到向外界传递企业当期预计业绩好且稳定程度高的正面效应作用。当企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时,外部投资者会纷纷抢购,从而使企业价值得到提高。
关键词:资产;流动性;评价指标;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12601
l 传统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
1.1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速动比率这一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将流动资产变现为现金来偿还负债的能力,这一指标体现了企业的短期财务能力。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与资产流动性、短期偿债能力呈正比。然而,该比例并非越高越好,过高可能是企业的存货积压或者滞销造成的,如此,最终会对公司的绩效带来不利影响。
1.2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验比率”,指的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流动资产中剔除了变现能力差的项目。但是在实务中,速动比率可以用流动资产扣去存货后再除以流动负债来表示,用来反映企业中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速动比率与偿还债务的能力的呈正比。
1.3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又被称为收账比率,可以选择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程度。企业可以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营运管理效率,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值越高,就表明其变现速度越快,那么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也就越强。但并不表明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若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也可能表明信用政策过紧,不利于企业的业务拓展,有助于促进相互业务的开展。
1.4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因而,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常常选择这一指标。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存货周转速度快,资产流动性较好。但过高的存货周转率,也可能是由于企业存货管理不合理导致采购成本的上升,如此就需要对企业的存货管理进行适当调整。
1.5 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总资产周转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能够综合地评价企业所有资产的经营效果和对资产的利用效率。这项指标与公司资产经营效率成正比。在实务中,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以提高公司的绩效。受信息不对称影响,管理者很难准确地预测市场和企业的未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管理者能了解到企业整体资产的利用情况。
1.6 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也叫营运资金。从广义上来讲,营运资金又被称为总营运资本;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不包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短期借款)。一般将其与流动比率结合进行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
2 用现金流反映的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
2.1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为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利息费用的比值。一般情况下,该比值大于1比较合适,但并非越大越好,数值越大,则表明大量的资金被闲置,没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可以将这些闲置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等再投资,已获得更高的回报。
2.2 债务保障率
债务保障率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债务总额之比,体现了企业的整体偿债风险能力。债务保障率越高,就表明企业在整个会计期间内的偿付能力越强,财务风险就越低。
2.3 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
经营现金流人流出比就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人除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比率,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现金流人对现金需求的保障程度。于此同时,这一指标是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主体。当经营现金流人流出比大于1时,就表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人可以满足现金支出的需求,企业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较高。
2.4 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是一种能够用来衡量企业实际拥有的能够回报给股东的现金的财务指标。一般情况下,自由现金流越大与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成正比。
2.5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比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比是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总现金净流量的比值,如果这一比率较高,就说明企业的经营能力较强,财务风险较低,偿债压力较小,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 关于资产流动性的资本结构理论
净收入理论认为,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企业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当负债程度达到百分之百时,企业价值也会达到最大值。企业利用债务资本能够达到降低加权资本成本,实现财务杠杆的目的,债务资本是百分之百时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净营业收入理论认为,企业资本成本是固定不变的,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加权资本成本以及企业价值是无关的,企业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问题。在债务成本低于权益成本的前提下,负债的增加将会带来权益资本风险的提升,从而权益资本成本也会因此而提高,由此正好抵消了利用负债所带来成本下降的好处,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保持不变。
传统理论是介于净收入理论和净营业收入理论之间的一种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一定限度内的债务利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从股东和债权人的投资风险来说也是能够接受的。而且企业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加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最终增加企业的价值。
1958年6月,美国学者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了经典的MM理论。MM理论开创了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先河,构建了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理论认为:在理想状态时,公司价值不会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而在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与负债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的结论。
静态均衡理论认为将财务风险及其经济后果引入资本结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核心是企业利用负债所产生的税收利益,与由此而形成的代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进行权衡,寻求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
4 优序融资理论
Myers和Majluf (1984)提出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以企业加权融资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原则,企业进行融资最优顺序是:首先内部融资,其次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并非完美,企业经营内部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掌握更多企业内部信息,企业权益市场的价值可能被错误的定价。当企业股价被高估时,内部管理者代表老股东的利益,会发行新股,从而使新股东财富向老股东转移。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外部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对目标企业投资预期,调低对股票的估价,从而使得企业价值的减少。因此,股权融资是企业经营前景黯淡和估价被高估时迫不得已的选择。当企业估价被低估时,企业内部管理者会采用债务进行融资。由于外部投资者逆向选择心理他们认为债务硬性约束条件——按期还本付息,只有当企业预期业绩良好时,才会选择债务融资。故企业进行债务融资实际上起到向外界传递企业当期预计业绩好且稳定程度高的正面效应作用。当企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时,外部投资者会纷纷抢购,从而使企业价值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