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区大学是社区总营造运动中社会价值观重建的关键,以永和社区大学和台北市文山社区大学为例,分析社区大学在社区发展中尤其是在公民社会培育中的作用,为大陆社区发展与建设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 台湾;社区发展;社区大学;公民社会
一、台湾社区发展的缘起
联合国出版的《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中提出了社区发展的十条基本原则,指出社区发展应是一种有组织的努力,将当地人民自助合作的力量与政府或志愿机构协助的技术相互配合,以改善社区的生活条件。台湾省自1964年起,以贯彻民生主义社会政策为目标,大力推行社区发展计划。台湾当局先后制定了《社区发展工作纲要》、《基层民生建设实施纲要》和《台湾省社区发展8年计划》等文件,并组织实施。社区发展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精神层面源自历代的民间互助结社活动(社仓,义田,乡约,会馆,团练);实际运作层面吸取了民国初年的乡村建设经验。“社区总体营造”首次出现于1994年10月3日文建会在立法院的施政报告,文建会开始省思重建逐渐流失的台湾本土文化,并希望透过对本土的认同,启动社会重建的机制,营造一个新社会,营造一个新文化。2002年行政院提出了“挑战二00八:国家发展重点计划”的十项计划,将“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列为第十项,指出计划的主要项目有活化社区营造组织、社区营造资源整合、原住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及医疗照护服务社区化。
二、台湾社区价值观重建的关键——社区大学
1.台湾社区大学发展概况。台湾的社区大学是台湾民间教育改革运动所创造的一套办学模式,结合了高等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类型,打破彼此的界限,是社区总营造运动中社会价值观重建的关键。台湾现有近十余所社区大学,每一所都尝试与所在地的社区产生更密切的互动关系,并别出心裁地发展各自经营方式。一般每所社区大学都会邀请地方文史工作室到校开课,无论是学术、社团或艺能课程,利于提高学员们的社区意识及认同。有时联合社区人士,协助社区进行公共议题的探讨与处理,以解决社区范围的问题。社区大学不仅局限在“地理空间”的社区概念中,更关切大社会的组织形态和价值观。自1998 年9 月28 日第一所社区大学在台北市文山区木栅国中开学以来,社区大学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由于社区大学一开始便不愿意局限于传统的社会教育范围,它的课程、师资、经营、学制皆独树一帜,朝向一种“另类大学”的方向摸索前进,为台湾的社区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2.社区大学在社区发展中的效用分析。以往的社区事务,通常由“社区发展协会”负责推动,这类基层组织既缺乏经费、人力,又没有吸引人的创意或理念,便沦为形式化的公家机构,无法真正发挥其社区自治的功能。社区大学与“社会自治”密切关联,是社会价值观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育起来的公民社会必将是台湾社区发展的动力之源。社区大学主张公民经由结社和组织的经验,能够有能力、理性地处理社区及大社会中的公共事务,并对种种社会问题的原因能进行内在的反省,以便逐步消除由于隔阂、猜忌、误解和无知所衍生的对立与不平等。社区大学招收到一批热心的学习者,通过社区大学建立起人际网络,更有机会参与社区大学鼓励组成的其他团体,成为自发、主动关心社区公共事务的居民。台北市文山社区大学举办的社区领袖工作坊,容纳进了社区内的各方意见领袖,包括区公所、里长、社区发展协会、社区规划师、社区团体等都有参与,其形式类如社区大学的自主社团,并安排了六周课程,讲授社区经营的各项技能。这个工作坊开始运作以来,首先锁定了具有公共利益性质的若干议题,接连推出几次成功的方案企划后,这批参与课程的学员更自行成立另一个志愿性社团“文山新愿景促进会”。
三、台湾社区建设的启示——通过教育促进公民社会的培育
社区大学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力量之源,它能够促使学员们自发或自觉地行使各种基本的公民权,不只是作为“沉默的大众”,让“社会自治”的机制能由下往上地推展,使得社区的草根力量成长茁壮,培育起良好的“公民社会”,进而促使社区的健康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超越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熟人社會”,由血缘为基础的“共同体” 转为利益为基础的聚合体“社会”,也就是因社会分工而带来的“有机团结”的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期,转型中产生的了一些“失范”现象,在某些区域,社会凝聚力有所减弱。社区建设应当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社区建设中的引导必不可少,纵然“反思性的社会监控”日益加强,“私人领域”还是应当不断扩大,公民社会权利应当不断增长。公民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勋.《国外和台湾地区的社区发展运动及对中国大陆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0(6)
[2]杨秋芬,李颍.《公民馆:日本社区的公民教育设施》.《中国德育》.2008(3)
【关键词】 台湾;社区发展;社区大学;公民社会
一、台湾社区发展的缘起
联合国出版的《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中提出了社区发展的十条基本原则,指出社区发展应是一种有组织的努力,将当地人民自助合作的力量与政府或志愿机构协助的技术相互配合,以改善社区的生活条件。台湾省自1964年起,以贯彻民生主义社会政策为目标,大力推行社区发展计划。台湾当局先后制定了《社区发展工作纲要》、《基层民生建设实施纲要》和《台湾省社区发展8年计划》等文件,并组织实施。社区发展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精神层面源自历代的民间互助结社活动(社仓,义田,乡约,会馆,团练);实际运作层面吸取了民国初年的乡村建设经验。“社区总体营造”首次出现于1994年10月3日文建会在立法院的施政报告,文建会开始省思重建逐渐流失的台湾本土文化,并希望透过对本土的认同,启动社会重建的机制,营造一个新社会,营造一个新文化。2002年行政院提出了“挑战二00八:国家发展重点计划”的十项计划,将“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列为第十项,指出计划的主要项目有活化社区营造组织、社区营造资源整合、原住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及医疗照护服务社区化。
二、台湾社区价值观重建的关键——社区大学
1.台湾社区大学发展概况。台湾的社区大学是台湾民间教育改革运动所创造的一套办学模式,结合了高等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类型,打破彼此的界限,是社区总营造运动中社会价值观重建的关键。台湾现有近十余所社区大学,每一所都尝试与所在地的社区产生更密切的互动关系,并别出心裁地发展各自经营方式。一般每所社区大学都会邀请地方文史工作室到校开课,无论是学术、社团或艺能课程,利于提高学员们的社区意识及认同。有时联合社区人士,协助社区进行公共议题的探讨与处理,以解决社区范围的问题。社区大学不仅局限在“地理空间”的社区概念中,更关切大社会的组织形态和价值观。自1998 年9 月28 日第一所社区大学在台北市文山区木栅国中开学以来,社区大学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由于社区大学一开始便不愿意局限于传统的社会教育范围,它的课程、师资、经营、学制皆独树一帜,朝向一种“另类大学”的方向摸索前进,为台湾的社区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2.社区大学在社区发展中的效用分析。以往的社区事务,通常由“社区发展协会”负责推动,这类基层组织既缺乏经费、人力,又没有吸引人的创意或理念,便沦为形式化的公家机构,无法真正发挥其社区自治的功能。社区大学与“社会自治”密切关联,是社会价值观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育起来的公民社会必将是台湾社区发展的动力之源。社区大学主张公民经由结社和组织的经验,能够有能力、理性地处理社区及大社会中的公共事务,并对种种社会问题的原因能进行内在的反省,以便逐步消除由于隔阂、猜忌、误解和无知所衍生的对立与不平等。社区大学招收到一批热心的学习者,通过社区大学建立起人际网络,更有机会参与社区大学鼓励组成的其他团体,成为自发、主动关心社区公共事务的居民。台北市文山社区大学举办的社区领袖工作坊,容纳进了社区内的各方意见领袖,包括区公所、里长、社区发展协会、社区规划师、社区团体等都有参与,其形式类如社区大学的自主社团,并安排了六周课程,讲授社区经营的各项技能。这个工作坊开始运作以来,首先锁定了具有公共利益性质的若干议题,接连推出几次成功的方案企划后,这批参与课程的学员更自行成立另一个志愿性社团“文山新愿景促进会”。
三、台湾社区建设的启示——通过教育促进公民社会的培育
社区大学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力量之源,它能够促使学员们自发或自觉地行使各种基本的公民权,不只是作为“沉默的大众”,让“社会自治”的机制能由下往上地推展,使得社区的草根力量成长茁壮,培育起良好的“公民社会”,进而促使社区的健康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超越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熟人社會”,由血缘为基础的“共同体” 转为利益为基础的聚合体“社会”,也就是因社会分工而带来的“有机团结”的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期,转型中产生的了一些“失范”现象,在某些区域,社会凝聚力有所减弱。社区建设应当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社区建设中的引导必不可少,纵然“反思性的社会监控”日益加强,“私人领域”还是应当不断扩大,公民社会权利应当不断增长。公民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勋.《国外和台湾地区的社区发展运动及对中国大陆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0(6)
[2]杨秋芬,李颍.《公民馆:日本社区的公民教育设施》.《中国德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