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教材”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检验教师对教材是否深入理解、对教学理念是否明晰的重要环节。“说教材”要遵循“履践课程理念、体现语文本色”的基本要求,要从“教材本身特点、蕴涵的语文思想”等若干方面,构建语文教材叙说的基本图式。
[关键词]专业素养;说教材;基本图式
我们作为一个对语文本身充满热爱之情的教师来说,在备课过程中,要遵循语文的课程理念,还要体现语文的本色之美。说课是备课的重要环节,建立在对教材和学生的充分了解和深刻把握上,应该是对整体教学思路的描述,也是对主要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运用的计划构思,我们应该把“说课”看成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把它看成是检验教师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说课”中要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而“说课”首先要说“教材”。
我认为“说教材”,首先要确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课程理念,同时,要从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角度,即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角度,去阐释和发掘教材所蕴涵的价值,在实现教材的凭借功能、发展功能、示范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说“教材”本身的特点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独特的文本个体本身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点,二是这篇文章在本单元、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向读者展现了“歌会”的神韵和魅力,体现了沈从文语言质朴自然的特点,同时,《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在单元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第四单元是以“民俗”为题材的一组文章组成的,“题材的相似性”是单元组合的依据。我们从“语文实践环节”和“阅读技能培养”两个方面来审视《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在语文实践层面上,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用心体会作者蕴涵着的喜悦和欣赏之情,而这样的情感,不是架空分析和任意图解可以体会得到的。在“阅读技能”训练侧重点的安排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语言之间的联结点,即前后文之间的内在照应上,发现沈从文散文貌似闲散,而实则机缘巧设的特点: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主要表现赛歌胜利者的风姿,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直接感受到的场景。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辨析,我们寻找到了切入文本的钥匙,使得文本的特质逐渐显露出来,为我们开展“阅读技能”训练提供了逻辑依据。作为“民俗”单元的开篇之作,《云南的歌会》作为一个范例,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具有迁移价值的启迪,昭示我们一要用心朗读品味,二要学会寻找关键语句,发现内在联系,从而整体把握文本。这是阅读这类“文化内涵深厚、语言内敛蕴蓄”的散文,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
2 说“教材”蕴涵的语文思想
《云南的歌会》蕴涵着怎样的语文思想?我们首先要对语文思想作一个基本的判定,语文思想主要指的是语文的课程价值,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到底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知识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格教化?这是语文的学科价值的体现,也就是语文思想的主要内涵。学习《云南的歌会》一文,使我们了解了“歌会”这一特定的民俗,它的具体形式和表演特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视野。进而激发了我们对“民俗”的尊崇和热爱之情,我们在领略“歌会”的美好情趣的同时,也会涌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这些也应是《云南的歌会》一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三维目标的确立,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就是发挥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格素养的全面作用和价值。
3 说“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语文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本质。同样,《云南的歌会》这课的教学也要与生活相联系,联系点在哪里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面的联系是我们生活中有诸多类似这样的“民俗”,这些民俗异彩纷呈、不一而足。但透过这些民俗,我们看到的应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祈愿,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这样的认识,使我们既紧密联系文本,又超越文本,直接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来,拓展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延伸了本课的教学意义。
4 说“学情”
教学不能目中无人,“学情”至关重要。“学情”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状况,二是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氛围,针对前者,我想列举文言文教学为例,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七年级上册第5课《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就必须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基础有个充分而客观的估计,小学阶段接触的文言文篇目很少,教学要求也很低,在小学毕业考试中文言文一般不是考查内容,因此,学生对文言文是几乎陌生和空‘白的,更不要说已经积累了哪些文言词汇和语言现象知识了,那么,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确定教学重点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例如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两处“以”的用法上略有区别,我们在分析这类问题的时候,力求要培养学生“辨析”文言词汇的意识,并且要能教给学生方法,例如:“根据语境,前后推敲”、“古今对照、辨析词义”等方法意识和思维方式,要力求用“文言文”教学的特定范式,用文言文教学的语言,去培养的文言意识和思维习惯。但同时,要注意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苛求学生能准确地辨别处两处“以”的意思区别。这不仅是确定目标和重点的依据,也决定了我们对教学效果的正确期待,有了正确的教学期待,我们才会有平和愉悦的心情完成我们的教学,放下眼光看学生,俯下身子倾听,不仅是一种态度,更表现为对学生实实在在的了解,了解他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了解他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期待,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期待成功的心,我们在无视学生实际的情况下,盲目要求学生达到自己所假想的高度,对学生的心灵是一种戕害,对自己的课堂也会带来破坏。
5 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一定教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途。教无定法、教需得法。同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要确立“教法即学法”的观念。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5课《短文两篇》,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 掌握文言词语“逐走”、“邓林”、“盘盂”的含义。2 说出“道”、“北”的特殊用法,理解“河”、“汤”两字的古今词义区别。3 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4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三维目标的确立,要有整体观,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目标3和目标4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采取怎样的方法呢?我们可以把文言字词的学习回归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这一知识类别中去,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遵循规律,首先感知材料、范例学习、辨析概念、变式训练、感悟强化、回归系统、验证强化,将学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个过程中老师讲清这个字词的本质特征和变式运用是关键,例如,“道”这个字,本义是“路”,这里作“在路上”讲,是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是本式和变式的关系,同时,训练落实是关键,浮光掠影的揣摩、不着边际的意会是万万不行的。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认为,语文课实际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把语文功能无限扩大,到头来只能是“淘空”语文。
6 说“程序”
程序是实现主要环节的流程,这里主要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二是教与学的关系,这是决定流程走向的核心要素。课堂流程只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总体走向,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关键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创设有利于师生主体发展的情境为本,语文教师大可根据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凸显自己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专业素养;说教材;基本图式
我们作为一个对语文本身充满热爱之情的教师来说,在备课过程中,要遵循语文的课程理念,还要体现语文的本色之美。说课是备课的重要环节,建立在对教材和学生的充分了解和深刻把握上,应该是对整体教学思路的描述,也是对主要教学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运用的计划构思,我们应该把“说课”看成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把它看成是检验教师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说课”中要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而“说课”首先要说“教材”。
我认为“说教材”,首先要确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课程理念,同时,要从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角度,即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角度,去阐释和发掘教材所蕴涵的价值,在实现教材的凭借功能、发展功能、示范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说“教材”本身的特点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独特的文本个体本身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点,二是这篇文章在本单元、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向读者展现了“歌会”的神韵和魅力,体现了沈从文语言质朴自然的特点,同时,《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在单元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第四单元是以“民俗”为题材的一组文章组成的,“题材的相似性”是单元组合的依据。我们从“语文实践环节”和“阅读技能培养”两个方面来审视《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在语文实践层面上,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用心体会作者蕴涵着的喜悦和欣赏之情,而这样的情感,不是架空分析和任意图解可以体会得到的。在“阅读技能”训练侧重点的安排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语言之间的联结点,即前后文之间的内在照应上,发现沈从文散文貌似闲散,而实则机缘巧设的特点: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主要表现赛歌胜利者的风姿,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直接感受到的场景。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辨析,我们寻找到了切入文本的钥匙,使得文本的特质逐渐显露出来,为我们开展“阅读技能”训练提供了逻辑依据。作为“民俗”单元的开篇之作,《云南的歌会》作为一个范例,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具有迁移价值的启迪,昭示我们一要用心朗读品味,二要学会寻找关键语句,发现内在联系,从而整体把握文本。这是阅读这类“文化内涵深厚、语言内敛蕴蓄”的散文,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
2 说“教材”蕴涵的语文思想
《云南的歌会》蕴涵着怎样的语文思想?我们首先要对语文思想作一个基本的判定,语文思想主要指的是语文的课程价值,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到底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知识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格教化?这是语文的学科价值的体现,也就是语文思想的主要内涵。学习《云南的歌会》一文,使我们了解了“歌会”这一特定的民俗,它的具体形式和表演特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视野。进而激发了我们对“民俗”的尊崇和热爱之情,我们在领略“歌会”的美好情趣的同时,也会涌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这些也应是《云南的歌会》一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三维目标的确立,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就是发挥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格素养的全面作用和价值。
3 说“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语文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本质。同样,《云南的歌会》这课的教学也要与生活相联系,联系点在哪里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面的联系是我们生活中有诸多类似这样的“民俗”,这些民俗异彩纷呈、不一而足。但透过这些民俗,我们看到的应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祈愿,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这样的认识,使我们既紧密联系文本,又超越文本,直接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来,拓展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延伸了本课的教学意义。
4 说“学情”
教学不能目中无人,“学情”至关重要。“学情”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状况,二是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氛围,针对前者,我想列举文言文教学为例,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七年级上册第5课《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就必须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基础有个充分而客观的估计,小学阶段接触的文言文篇目很少,教学要求也很低,在小学毕业考试中文言文一般不是考查内容,因此,学生对文言文是几乎陌生和空‘白的,更不要说已经积累了哪些文言词汇和语言现象知识了,那么,我们在设置问题情境、确定教学重点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例如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两处“以”的用法上略有区别,我们在分析这类问题的时候,力求要培养学生“辨析”文言词汇的意识,并且要能教给学生方法,例如:“根据语境,前后推敲”、“古今对照、辨析词义”等方法意识和思维方式,要力求用“文言文”教学的特定范式,用文言文教学的语言,去培养的文言意识和思维习惯。但同时,要注意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苛求学生能准确地辨别处两处“以”的意思区别。这不仅是确定目标和重点的依据,也决定了我们对教学效果的正确期待,有了正确的教学期待,我们才会有平和愉悦的心情完成我们的教学,放下眼光看学生,俯下身子倾听,不仅是一种态度,更表现为对学生实实在在的了解,了解他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了解他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期待,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期待成功的心,我们在无视学生实际的情况下,盲目要求学生达到自己所假想的高度,对学生的心灵是一种戕害,对自己的课堂也会带来破坏。
5 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一定教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途。教无定法、教需得法。同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要确立“教法即学法”的观念。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5课《短文两篇》,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 掌握文言词语“逐走”、“邓林”、“盘盂”的含义。2 说出“道”、“北”的特殊用法,理解“河”、“汤”两字的古今词义区别。3 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4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三维目标的确立,要有整体观,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目标3和目标4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采取怎样的方法呢?我们可以把文言字词的学习回归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这一知识类别中去,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遵循规律,首先感知材料、范例学习、辨析概念、变式训练、感悟强化、回归系统、验证强化,将学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个过程中老师讲清这个字词的本质特征和变式运用是关键,例如,“道”这个字,本义是“路”,这里作“在路上”讲,是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是本式和变式的关系,同时,训练落实是关键,浮光掠影的揣摩、不着边际的意会是万万不行的。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认为,语文课实际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把语文功能无限扩大,到头来只能是“淘空”语文。
6 说“程序”
程序是实现主要环节的流程,这里主要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二是教与学的关系,这是决定流程走向的核心要素。课堂流程只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总体走向,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关键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创设有利于师生主体发展的情境为本,语文教师大可根据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凸显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