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新课程理念已深入教师之心,语文教师积极探索与创新。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新课堂,使出浑身解数,大量使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课堂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我把这种注重形式不重实效的课堂称为“虚化”的课堂,下面我就语文课堂“虚化”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求共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导语设计浮华化
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好的导语能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有的老师为追求先声夺人的效果,极力追求文采,忽视了导语的实质。
比如一位老师教授《故都的秋》时这样导入:“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把秋天作为抒怀的对象,寄予不同的情思。既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又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愁;既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又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他又寄予怎样的情思?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个导语,起势不凡,很有文采,情感充沛,可以调动学生情趣,让学生快速入境,带着问题朗读课文,顺利进入文本探讨,但这位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却是检测预习及速度测试。把学生的情绪吊得很高,却没让他们把情感释放出来。
二.知识教学空泛化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又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老师们比较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之教材无论是“文本研习”还是“积累与运用”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于是教师就不恰当地认为要弱化基础知识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散文教学虚而又虚,就连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教学也做了空泛化处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都还没有落实到位,就进行文本探讨与拓展,挖掘人文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运用汉语言阅读表达的能力。如果语文教学知识空泛化,文本解读空洞,离开或忽略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所谓的人文思想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从落实了。因此,教师要夯实双基,抓好知识教学。
三.合作学习形式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合作学习成了老师们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课堂教学迸发出了许多亮点,但也出现形式化的倾向。
专家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并以最大的程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多老师就把“合作学习”仅仅看作“分组讨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还没有认真阅读,没有独立思考,就分组讨论。学生围成几团,讨论声势浩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几分钟后,老师就要结论,一堂课讨论几次,学生忙于分分合合,耽误了时间,只有分组学习之形,而无合作学习之实。
在课堂中要真正实施合作学习,就要求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已有独特的见解,每个小组全员参与,真正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交流组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形神兼顾。
四.探究拓展无度化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探究也是课堂教学实践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探究学习拓展应用泛滥于课堂中,就出现了随意性和无度化的倾向。
探究应围绕一定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应是教学的“佐料”,而不是“主食”。但有的老师本末倒置,将探究拓展延伸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更有甚者,拓展淹没文本。一位老师教《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文本仅研讨十五分钟,就开始延伸,先投影老师和蔼的微笑,同时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然后大谈特谈自己的老师,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平时怎样。
吕文侠,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一.导语设计浮华化
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好的导语能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有的老师为追求先声夺人的效果,极力追求文采,忽视了导语的实质。
比如一位老师教授《故都的秋》时这样导入:“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把秋天作为抒怀的对象,寄予不同的情思。既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又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愁;既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又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他又寄予怎样的情思?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个导语,起势不凡,很有文采,情感充沛,可以调动学生情趣,让学生快速入境,带着问题朗读课文,顺利进入文本探讨,但这位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却是检测预习及速度测试。把学生的情绪吊得很高,却没让他们把情感释放出来。
二.知识教学空泛化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又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老师们比较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之教材无论是“文本研习”还是“积累与运用”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于是教师就不恰当地认为要弱化基础知识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散文教学虚而又虚,就连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教学也做了空泛化处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都还没有落实到位,就进行文本探讨与拓展,挖掘人文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运用汉语言阅读表达的能力。如果语文教学知识空泛化,文本解读空洞,离开或忽略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所谓的人文思想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从落实了。因此,教师要夯实双基,抓好知识教学。
三.合作学习形式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合作学习成了老师们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课堂教学迸发出了许多亮点,但也出现形式化的倾向。
专家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并以最大的程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多老师就把“合作学习”仅仅看作“分组讨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还没有认真阅读,没有独立思考,就分组讨论。学生围成几团,讨论声势浩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几分钟后,老师就要结论,一堂课讨论几次,学生忙于分分合合,耽误了时间,只有分组学习之形,而无合作学习之实。
在课堂中要真正实施合作学习,就要求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已有独特的见解,每个小组全员参与,真正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交流组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形神兼顾。
四.探究拓展无度化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探究也是课堂教学实践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探究学习拓展应用泛滥于课堂中,就出现了随意性和无度化的倾向。
探究应围绕一定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应是教学的“佐料”,而不是“主食”。但有的老师本末倒置,将探究拓展延伸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更有甚者,拓展淹没文本。一位老师教《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文本仅研讨十五分钟,就开始延伸,先投影老师和蔼的微笑,同时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然后大谈特谈自己的老师,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平时怎样。
吕文侠,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