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所谓创新能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应用于实践活动所展现出的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多方面、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想象; 创新思维; 创新空间; 创造性能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适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的。
一、转变教育观念,引发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不转变,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和谐环境,引导学生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提高素质教育重在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此外,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景,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观、积极进取。
三、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针对思维特征,开启创新思维
学生的思维特征类型不同,对问题、知识、理解、接受的程度就不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觉得难,有的学生觉得易,难易是由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智慧品质决定的。所以,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实施不同措施,是我们探索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途径的必由之路。面向不同群体,分别培养创新能力,使之共同提高。成立创新兴趣小组,让其在良好的环境和多彩的活动中有所发现。
创新能力是对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的灵活运用,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是学生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很多,比如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提出问题、多质疑等,也可以运用脑力激荡法、定势打破法、活动教学法、开放想象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五、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铺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铺”。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六、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七、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八、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有能力达到这个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含义,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逐步建立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爱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多给学生创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激励学生敢想、敢做。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看到,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发出疑问,产生好奇心理。这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好奇心,没有异想天开,就没有创新。我们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九、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形成学生创造性能力
实践是培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我们自古以来就强调身体力行,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发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用实物来验证学生知识,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明确认识、改变方法、不断创新,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真正发挥创新教育的核心作用,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想象; 创新思维; 创新空间; 创造性能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适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的。
一、转变教育观念,引发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不转变,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和谐环境,引导学生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提高素质教育重在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此外,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景,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观、积极进取。
三、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针对思维特征,开启创新思维
学生的思维特征类型不同,对问题、知识、理解、接受的程度就不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觉得难,有的学生觉得易,难易是由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智慧品质决定的。所以,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实施不同措施,是我们探索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途径的必由之路。面向不同群体,分别培养创新能力,使之共同提高。成立创新兴趣小组,让其在良好的环境和多彩的活动中有所发现。
创新能力是对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的灵活运用,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是学生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很多,比如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提出问题、多质疑等,也可以运用脑力激荡法、定势打破法、活动教学法、开放想象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五、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铺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铺”。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六、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七、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八、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有能力达到这个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含义,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逐步建立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爱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多给学生创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激励学生敢想、敢做。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看到,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发出疑问,产生好奇心理。这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好奇心,没有异想天开,就没有创新。我们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九、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形成学生创造性能力
实践是培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我们自古以来就强调身体力行,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发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用实物来验证学生知识,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明确认识、改变方法、不断创新,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真正发挥创新教育的核心作用,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