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形式下,教师的教学往往侧重于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主动地学习,这使得学生在作业中独立面对实际问题,如一段文字材料,一个数学信息时,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和描述缺乏逻辑,理解模棱两可,或是表达文不对题,更不用谈数学知识背后所追求的数学素养。对于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理解就需要具备相当的数学阅读能力,而以往的作业形式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缺失,数学素养不高。
数学阅读的认识不足
笔者所做的一项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78%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或英语教学的事,数学学习只要能解题就可以了;47%的学生认为数学课本没有阅读的必要,它只是做作业的依据而已;72%的学生做数学题时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结果求什么;有80%的学生一见应用题就心烦,因为对题目给出的众多条件难以辨清关系。这种把“数学阅读”视为多余的想法和做法在小学低段更是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阅读被片面地认为只与文科有关,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学生缺乏阅读数学书籍及其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习惯。学习数学时,大多仅关注解题的对错,而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也往往只是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
数学作业的性价比不高
正因为我们平时的作业被单一的笔头练习所取代,老师们未能很好地引领开发高效率轻负担的作业形式,家长们也配合着给学生施压,一本本教学辅导用书也就应运而生。教辅资料的丰富多彩,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一种假像——不同的教辅练习便是不同的作业形式。这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链,教辅形式多——家长买地多——学生做地多——学生面对问题走进一种机械的解题模式——学生失去自己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只会解决与解题模式一致的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日渐归零。
笔者目前任教小学二年级,在教学中尝试结合各类数学文本阅读资源,以作业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力求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数学素养。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渗透阅读作业。
与解题相关的阅读策略指导。第一,看教科书。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重视了数学同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人教版教材就一般学生对例题、练习、习题和探究题的接受力而言,有着深浅之分,浅者坡度科学适中,宜于学生巩固课本;深者虽然意在让学生自主伸展,但是,毕竟时空有限,不能短时高效。为了不失教学的意义,教材中配置了适量的阅读材料,以给学生提供铺垫,便于他们联系新旧知识做出解答,也有一些如数学文化类的书籍,可以扩宽学生知识面。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第二,读文字题。二年级的孩子面对的题型中有一定量的图示题,但也出现了不少的文字表述题。许多学生读题不着要领,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如某果园去年收苹果4吨,今年比去年增加到8吨,今年共收苹果多少吨?这道题目很多同学搞不清楚,关键是对题目中“增加了和增加到”没有读准,或意思不理解,所以很多学生把第二题列算式为:4 8=12(吨)。
那么对于这类题的读该怎么有效去把握,我觉得数学老师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科学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可以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点点甚至可以画草图,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 ,读书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比如:低年级学生可提供教师编写的提纲向学生进行阅读的示范。如怎么抓重点词怎样停顿,怎样读准数字和处理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都要一一准确示范,让学生从中悟出读的方法,以提高读的质量,甚至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评价 ,交流与对话。
第三,根据信息提问题。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今的数学教学经常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阅读。那么我们也可以让这一类生活情境走出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乃至家庭作业中呈现,比如某一天的家庭作业就是提供给学生一幅图,或三则信息,甚至是让学生饭后逛一次超市,记录几种商品价格,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只说不写,根据提供的素材你能知道什么?讲给同伴和家长听。再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在心里解决一个问题。不仅在内化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渗透与数学文化相链接的知识
张奠宙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冷暖。”这里的数学文化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数学家和数学事件,可以是除以上两者之外的数学史,数学故事和数学文明等。
第一,数学史。一本数学发展史,就是一本人类发展史。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超越,不断探索。在每个阶段所形成的灿烂文化和思想,都能在每个数学知识点上找到它的缩影。数学史在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已不断渗透,并且成为新时期数学教材的新亮点。教材中渗透的数学史方式众多,主要体现在数学的传承性与融合性的应用,即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一米有多长》一课时,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理解了“米”的广泛应用。之后,又与学生分享了在人类不同发展时期长度的表示方法。
【阅读材料】:在我国唐朝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双步为尺寸标准,叫作“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史书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便“布手知尺”“身高为丈”“迈步定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纷定义自己领土内的长度标准。这个王的手掌,那个王的小腿,纷纷派上用场,搞得中华大地长度标准极为混乱。待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其他王侯的身体部位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统一使用秦国的长度标准。 低段儿童自主阅读能力较弱,数学史的学习更多依赖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因此,数学史的设计模式要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页面可以短小,语言可以通俗易懂。
第二,数学生活。在二年级两册内容中关于长度单位与重量单位的教学中,有很多测量工具,布置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工具,查找这类工具的功能与应用范围,从而明确工具上的刻度等。
笔者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时,说到人身体各部位的长度及围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则阅读材料,让孩子们回家阅读,并在家庭成员身上来测量验证。
【阅读材料】:你知道吗?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同座位互相比划信息中的数据。你是怎样理解信息中的1:1和7:1的呢?虽然比的知识学生很陌生,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只要告诉学生是倍数关系,学生就会明白了。
再如二年级的乘法口诀,《九九乘法表》的由来,这中间有不少的数学文化,可以引导孩子们课后找资料,阅读了解。
推荐与数学知识融合的绘本
二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教育步入小学教育,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丰富的童话色彩,他们阅读的书籍大多还处于画报、绘本、童话故事等,因此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阅读材料作为学生的作业,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绘本是一种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它通过丰富、有趣、形象的图画内容,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难度和理解难度大幅度降低,并且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素养。
适合小学阶段的数学绘本有《汉声数学》共41本,其中有3册将二年级教学内容中的《表内乘法》《测量》《观察图形》内容紧密结合。(见下图)
荣获2009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优秀童书奖的一套36册装《数学绘本》,也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其中《我的一天》《真正的魔法师》《寻找消失的爸爸》等也能对二年级的时间与图形的教学进行很好地拓展。
数学阅读有它独特的魅力。通过数学阅读作业,使学生熟悉有关数学语言,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开发数学阅读作业,深入指导。当然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邓婷.浅谈小学数学的阅读[J].读写算,2010(10).
[2]徐万军.思维让数学阅读走向理性——浅谈小学数学阅读中积极思维策略[J].辽宁教育,2011(3).
[3]邓勤.利用阅读材料进行数学文化教育[J].数学之友,2014(20).
[4]陈朝东,穆琳.数学史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J].现代小学教育,2013(3).
数学阅读的认识不足
笔者所做的一项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78%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或英语教学的事,数学学习只要能解题就可以了;47%的学生认为数学课本没有阅读的必要,它只是做作业的依据而已;72%的学生做数学题时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结果求什么;有80%的学生一见应用题就心烦,因为对题目给出的众多条件难以辨清关系。这种把“数学阅读”视为多余的想法和做法在小学低段更是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阅读被片面地认为只与文科有关,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学生缺乏阅读数学书籍及其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习惯。学习数学时,大多仅关注解题的对错,而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也往往只是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
数学作业的性价比不高
正因为我们平时的作业被单一的笔头练习所取代,老师们未能很好地引领开发高效率轻负担的作业形式,家长们也配合着给学生施压,一本本教学辅导用书也就应运而生。教辅资料的丰富多彩,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一种假像——不同的教辅练习便是不同的作业形式。这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链,教辅形式多——家长买地多——学生做地多——学生面对问题走进一种机械的解题模式——学生失去自己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只会解决与解题模式一致的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日渐归零。
笔者目前任教小学二年级,在教学中尝试结合各类数学文本阅读资源,以作业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力求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数学素养。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渗透阅读作业。
与解题相关的阅读策略指导。第一,看教科书。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重视了数学同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人教版教材就一般学生对例题、练习、习题和探究题的接受力而言,有着深浅之分,浅者坡度科学适中,宜于学生巩固课本;深者虽然意在让学生自主伸展,但是,毕竟时空有限,不能短时高效。为了不失教学的意义,教材中配置了适量的阅读材料,以给学生提供铺垫,便于他们联系新旧知识做出解答,也有一些如数学文化类的书籍,可以扩宽学生知识面。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第二,读文字题。二年级的孩子面对的题型中有一定量的图示题,但也出现了不少的文字表述题。许多学生读题不着要领,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如某果园去年收苹果4吨,今年比去年增加到8吨,今年共收苹果多少吨?这道题目很多同学搞不清楚,关键是对题目中“增加了和增加到”没有读准,或意思不理解,所以很多学生把第二题列算式为:4 8=12(吨)。
那么对于这类题的读该怎么有效去把握,我觉得数学老师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科学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可以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点点甚至可以画草图,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 ,读书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比如:低年级学生可提供教师编写的提纲向学生进行阅读的示范。如怎么抓重点词怎样停顿,怎样读准数字和处理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都要一一准确示范,让学生从中悟出读的方法,以提高读的质量,甚至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评价 ,交流与对话。
第三,根据信息提问题。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今的数学教学经常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阅读。那么我们也可以让这一类生活情境走出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乃至家庭作业中呈现,比如某一天的家庭作业就是提供给学生一幅图,或三则信息,甚至是让学生饭后逛一次超市,记录几种商品价格,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只说不写,根据提供的素材你能知道什么?讲给同伴和家长听。再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在心里解决一个问题。不仅在内化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渗透与数学文化相链接的知识
张奠宙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冷暖。”这里的数学文化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数学家和数学事件,可以是除以上两者之外的数学史,数学故事和数学文明等。
第一,数学史。一本数学发展史,就是一本人类发展史。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超越,不断探索。在每个阶段所形成的灿烂文化和思想,都能在每个数学知识点上找到它的缩影。数学史在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已不断渗透,并且成为新时期数学教材的新亮点。教材中渗透的数学史方式众多,主要体现在数学的传承性与融合性的应用,即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一米有多长》一课时,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理解了“米”的广泛应用。之后,又与学生分享了在人类不同发展时期长度的表示方法。
【阅读材料】:在我国唐朝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双步为尺寸标准,叫作“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史书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便“布手知尺”“身高为丈”“迈步定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纷定义自己领土内的长度标准。这个王的手掌,那个王的小腿,纷纷派上用场,搞得中华大地长度标准极为混乱。待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其他王侯的身体部位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统一使用秦国的长度标准。 低段儿童自主阅读能力较弱,数学史的学习更多依赖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因此,数学史的设计模式要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页面可以短小,语言可以通俗易懂。
第二,数学生活。在二年级两册内容中关于长度单位与重量单位的教学中,有很多测量工具,布置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工具,查找这类工具的功能与应用范围,从而明确工具上的刻度等。
笔者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时,说到人身体各部位的长度及围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则阅读材料,让孩子们回家阅读,并在家庭成员身上来测量验证。
【阅读材料】:你知道吗?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同座位互相比划信息中的数据。你是怎样理解信息中的1:1和7:1的呢?虽然比的知识学生很陌生,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只要告诉学生是倍数关系,学生就会明白了。
再如二年级的乘法口诀,《九九乘法表》的由来,这中间有不少的数学文化,可以引导孩子们课后找资料,阅读了解。
推荐与数学知识融合的绘本
二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教育步入小学教育,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丰富的童话色彩,他们阅读的书籍大多还处于画报、绘本、童话故事等,因此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阅读材料作为学生的作业,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绘本是一种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它通过丰富、有趣、形象的图画内容,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难度和理解难度大幅度降低,并且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素养。
适合小学阶段的数学绘本有《汉声数学》共41本,其中有3册将二年级教学内容中的《表内乘法》《测量》《观察图形》内容紧密结合。(见下图)
荣获2009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优秀童书奖的一套36册装《数学绘本》,也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其中《我的一天》《真正的魔法师》《寻找消失的爸爸》等也能对二年级的时间与图形的教学进行很好地拓展。
数学阅读有它独特的魅力。通过数学阅读作业,使学生熟悉有关数学语言,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开发数学阅读作业,深入指导。当然只有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才能使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邓婷.浅谈小学数学的阅读[J].读写算,2010(10).
[2]徐万军.思维让数学阅读走向理性——浅谈小学数学阅读中积极思维策略[J].辽宁教育,2011(3).
[3]邓勤.利用阅读材料进行数学文化教育[J].数学之友,2014(20).
[4]陈朝东,穆琳.数学史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J].现代小学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