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幅度设计与工作实施思路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ywf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教学管理的本质与内涵出发,论述了如何确定校院管理幅度,实行要素分级管理,从而使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在理念引领、宏观规划、基础建设等八个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同时通过分权管理和建立政策引导和考评机制,充分调动院系专业的办学积极性,推进由“学校办学院”向“学院办学校”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要素;分级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改革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未来五到十年,在“双一流”建设的引领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形势,推进大规模、深层次、综合性改革,高校教学将无法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而要施行高效教学管理,必须对教学管理的关键要素、管理幅度与实施思路进行深入剖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布局和基础性建设,推动高校改革与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教学管理的层次与内容
  教学管理的本质是设计和保持教学模式,提供良好教学环境,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组织师生开展正常教学活动,以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务管理、教学研究、教学建设、教学服务、质量督导等内容。其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谋划和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学院、专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之达到最优状态,发挥最佳育人效果。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基本任务、基本方法做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刘建清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活动要素分为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其中事实层面主要涉及教育业务、教育事务、教务体制机制,而价值层面则包含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效能。进一步细分,则相关要素可达63项之多。虽然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所涉及的管理职能未必包含该文所列的所有内容,但教学管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却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工作在诸多要素上存在重叠,这与我们教学管理幅度设置不科学、责权不明晰有关。这种状况的出现,容易导致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不利于调动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也容易导致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机构庞大、任务繁重、效率低下。为了明晰教学管理的层次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简单地将教学管理分为“战略性管理”和“战术性管理”两个层次,这样只需关注“定位、方案、条件、保障”四个方面即可,更容易做到突出重点、相互协调。只有正确区分战略性和战术性问题,才能正确设置管理幅度。利用集权模式有利于调动资源,集中力量解决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分权模式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使工作做细做实的优势,对现有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下放必要教学管理和服务权限,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从日常性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研究和规划学校的整体教学发展,通过制订规划与政策,进一步引导、监督和激励院系专业做好教学工作,使高校教学管理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拖动”的“火车”模式转变为各学院“自动”发展的“高铁”模式,完成从“学校办学院”向“学院办学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管理效能。能否形成责权明晰、主动工作的局面,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适当分权管理的前提下,学校层面应重点解决院系专业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巩固教学中心地位,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推进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推进校级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推行学分制改革,完善管理政策平台、教务管理平台、课程建设平台、评估管理平台建设,规划建设教学技术条件和信息化条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建立系统化、高层次教学院长和教务员培训机制及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等。努力为院系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搭好平台,做好服务。将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经费管理等权限更多地下放到院系,同时实行院系教学管理目标责任制,建立分级管理评估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奖优罚劣,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由于高校教学管理层次形式多样,内容庞杂细致,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把握本质、分清主次,把该管的事情管好,不该管的不要越俎代庖,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研究型工作,使自己成为学校教学建设的设计者、教学改革的引领者、教学质量的保障者、教学利益的守护者。着力做好前瞻性思考和宏观规划设计,不断推进综合改革,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设定目标进行引导并引入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院系专业和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和支持院系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
  二、学校层面教学管理的八个问题
  要做好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首先开展研究型工作,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据此发现当前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通过调研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根据适宜安排管理幅度的原则,明确校院两级的职责,制订相应改革与建设规划,对这些问题逐一加以解决。未来几年,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八方面的问题。
  1.落实教学中心地位。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落实,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在教师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制订和岗位考核标准中突出对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参与教师发展和指导学生发展等的要求,真正落实教学“一票否决”。为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在学校的支持下,与人事管理部门积极协调,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认真抓好落实。
  2.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和定位。人才培养类型主要包括国际领军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五大类。在确定培养类型和培养定位时,应着重考虑学校的学科数量和水平、师资队伍数量和水平、办学条件、招生数量和水平、毕业生成长情况、学校历史积淀和校风、社会认可程度等因素。明确学校培养定位是各院系正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面向的基础。   3.明确学生毕业要求。在学校明确学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的指导下,各院系专业应结合国家质量标准、自身特色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还需设置不同发展方向供学生选择。学校应建立相关机制,保证转专业和专业分流的顺利进行,支持学院和专业试办实验班,设置特色方向等改革探索。推行学分制管理,逐步建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设计培养过程,自主选择课程和课堂的个性化培养通道。
  4.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制订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制度、评价方式等的总和,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特征。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模式见.下表。
  除基于通识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和大力推进之外,其他模式均可由学校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政策支持,在院系专业层面开展建设。
  5.逐级落实培养目标。依据基于目标的教育(obiective-based education)和基于产出的评价(outcome-based evaluation)理念,推动各院系专业切实将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和课堂等教学环节中,以确保目标要求的达成。学校还应通过推进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审核评估,考评落实的有效性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这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是检验高校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到位、是否有效的关键性指标。学校必须加强要求和引导,督促院系专业按照“正向设计、反向建设”理念,切实做好落实工作。
  6.加强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最重要内容。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反馈改进机制三方面内容。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的出台,五类评估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推进工程教育认证的实质性等效,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念不到位、体制不健全,运行不够有效的现状,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有效对接。这是我国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我国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地位与影响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需求导向和产出导向,提高全体成员的参与度,建立全程监控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学校层面需重点完善质量保证体制机制建设,同时调动院系专业积极性,使质量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7.大力推进教师教学发展。教学既是一门高深的科学又是一门精湛的艺术,那种忽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认为只要懂专业、肯投入就能“无师自通”地当好老师的认识是错误的,会严重阻滞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必须分工协作,建立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机制。其中,学校主要负责建立教师发展体制机制、设计系列化培训框架和内容,并开展一般性原理和方法培训;院系专业负责开展与专业和课程相衔接的特色化、专业化培训。通过强化教师教学发展,使广大教师能够及时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开展高效教学,是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根本途径。
  8.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务管理平台、课程中心平台、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和教学评估平台的建设、升级与应用;在线直播教学、O2O教学模式、课堂互动系统、翻转课堂教学、团队学习教室建设等教学新方法、新技术,为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提供了新空间,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使教师尽快掌握并熟练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大学教学的可及度、覆盖度,使师生共享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必须大力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由于相关建设投入大、更新快、技术复杂、运行成本高、共享性强,由学校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条件,为院系和师生提供全方位教育信息化支持和服务是必然的选择。当然,资源建设的主体是院系和教师,必须明确责权,建立引导考评和激励机制,调动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使教育信息化真正发挥实效。从山东大学课程平台建设的经验中不难看出这一点。
  三、山东大学的思考与实践
  2009年,山东大学在对当时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力推进以“尖子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和专业建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内容的本科教学“3+2”重点工作。其中,前三项主要依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完成,后两项则主要通过学校打造平台和建立政策引导的方式,支持和督促学院为主完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通过推进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与使用以及加强教师发展培训两个途径落实。下面以开展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为例,说明如何设置校院管理幅度,调动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做好课程的建设和使用工作。
  1.课程建设问题分析。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山东大学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44门、省级精品课程130门、校级精品课程212门,建设数量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但分析以往的课程建设不难发现以下问题:(1)精品课程比例偏低,实际效果有限。相对于近7200门课程,44门国家精品课程只占0.61%,校级以上精品课程也只占2.9%。以如此低的比例和非系统化的建设,要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并不现实。(2)技术水平偏低,维护使用困难。由于采用单门课程委托建设模式,建设标准不统一、技术水平偏低、维护更新困难,使网站建设成为制约课程建设与使用的瓶颈。(3)学院课程建设进展差异明显。其中,排名第一的医学院拥有国家精品课程9门,各级精品课程51门,基本覆盖了全部专业课程;而排名第二的经济学院虽然拥有5门国家精品课程,但各级精品课程却只有9门,尚无法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多数学院并未形成教师普遍参与课程建设的氛围,课程建设数量不足以支撑系统化教学改革。(4)使用效果不理想。前期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站往往只有展示功能而无登录认证和互动功能,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2.课程平台建设的主要举措。课程平台建设属于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范畴,属于学校层面应该重点关注和推进的工作。通过调研和分析,确定由学校负责课程中心平台的购置、维护和使用技术培训;明确学院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负责引导和督促教师开展课程建设与使用;由学校出台相应政策对学院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激励。主要工作包括:学校引入课程中心平台,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解决课程建设技术瓶颈,使教师能够将精力从网站建设转到资源建设和使用上来;举办4期全校性培训,到7个学院开展专项培训;支持前期基础较好的6个学院率先开展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招聘课程平台建设助教,协助学院和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召开“课程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邀请先进学院介绍建设经验。为引导和督促学院主动开展课程建设,学校出台了《山东大学关于加强本科课程中心平台建设的意见》,制订了课程网站建设标准,定期发布《课程中心平台课程建设进展报告》,通报学院课程建设进展和使用情况;对本年度课程中心建设与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评选A类和B类课程网站划拨建设经费,评选“课程平台建设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课程中心网站”,纳入年终教学质量考核奖励。
  3.课程平台建设成效。上述举措极大调动了学院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使用的积极性。截至2016年1月30日,平台上共建设课程网站4093个,总点击量超过3400万人次。其中年均点击量超过1000人次的网站有261个;超过3000人次的网站有113个。达到A类建设标准(相当于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的课程达到144门,达到B类以上建设标准(相对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的达到230门。有4个学院实现了课程建设的全覆盖,73.3%的学院覆盖率超过50%。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师登录网站进行教学活动共8155人次,学生登录网站开展学习活动7.5万人次。为山东大学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慕课,以及开展翻转课堂改革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高等学校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开展研究型工作,深入分析教育教学发展形势,牢牢把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明确未来规划与发展的重点,明确学校和院系专业在教学管理中的分工,合理设置管理幅度,建立院系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机制。通过这些工作,使自己从日常事务性管理中解脱出来,成为问题的思考者、方案的设计者、改革的引领者、基本条件建设的奠基者和院系工作的督导者,充分调动学院和专业的办学和管理积极性,这是做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建设的关键。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一段时间在搞宿舍里的校园网,装这个网卡搞得我很头大,运气好时,钳好水晶头,往卡上和Hub上一插,装好驱动和协议,设好各个IP,你就能上网了;运气不好时,要搞掉半个多小时。让我
【正】 《如意》,这是我独立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我在这里所要总结的经验,与其说是我的,不如说是我们的更准确一些。因为,我们《如意》摄制组这个整体在电影美学上有着共同的
目的:探讨肺移植受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检测的临床意义以及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SA-ELISA法,动态检测18例肺移植受者术前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内分泌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采用3D-CRT联合内分泌治疗的25例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放
目的:探讨接骨板前内侧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接骨板固定于肱骨中下段前内侧治疗21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A型13例,B型6例,c型2例。闭合性骨折17例,开放性
<正> “艺术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崇山峻岭,山外有山,完成一部影片,犹如登山,至多只能说是一个摄制组共同攀登了一个山峰而已。我在拍摄《天云山传奇》现场的谈话,象是和爬山的伙伴们随谈一些怎样寻幽探胜,完成一次有意义的攀登。这些随谈已成为过
<正> 作为音乐术语,在欧洲乐理中,“节奏”是英语Rhythm不恰当的意译,其含义是:被组织起来的长长短短、有强有弱的音。而中国乐理之“节奏”一语,却包含着多层意义。如:《乐记·疏》日:“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是通过“手法”(演奏技法)来体现或展现乐曲的韵律:在节奏逻辑的总体构成中,包括对句、逗、顿等“腔韵”式的韵律规范,及对“基本律动单位组合方式”的节拍型的韵律示意。又如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大
<正> 对话剧说来,这是一个令人感到忧虑,无所适从的年代。经济变革冲击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结构,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使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影视艺术的竞争面前,话剧无疑需要寻求一种不能被影视艺术所替代的话剧的美,以保持自己的活力,扩大自己的阵地。本文将试图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一下话剧的个性,即有别于其它艺术的那种只有通过
患者女,58岁,因“腹胀5个月,加重5d”于2009年12月25日入院。人院查体:体温36℃,脉搏75次/min,血压130/80mmHg.颜面无浮肿,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75次/min,律齐,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