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10日,苏州博物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启幕,海内外传世仇英绘画31件盛集一处。借此,仇英之研究再续雅谈。吴湖帆论仇英,有“雄迈秀发,一跃而与沈、文、唐三家相俦,称四大家”之语,巨眼高论,曷复奚疑?然仇英生于贫贱,世路偃蹇,但凭画笔一支,辗转于豪门世家之间,辛劳于缣楮墨砚之际,虽画迹流传,却真赝杂陈。此仇氏之不幸亦有幸;不幸者,他人造假获利,所幸者,助其广传声名。观摩仇英特展之余,略有思索,就所见藏品并参阅前人著述,草拟三题。
一、生年与卒年
仇英身后,墓志不传,或本无墓志。稍晚,虽有王樨登《吴郡丹青志》、王世贞《弁州四部稿》、姜绍书《无声史诗》为其立传,皆寥寥数语,未道及其生卒年,故仇氏年齿之考,向为悬案。迄今,学术界所公认之考订有三。其一,徐邦达《仇英生卒年岁考订及其它》之说
卒年据仇英《诸夷职贡图》后文徵明、彭年二跋,定在嘉靖壬子(1552年),生年据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并参阅莫是龙《画说》,定在弘治十五、十六年(1502年、1503年)。其二,江兆申之说生年约在弘治七年(1494年),卒年与徐说同。其三,单国霖之说据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之王樨登题语,推测其生年约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或稍早,卒年未及。以上三说,以徐邦达之考订最为周详可信。文徵明跋仇英《诸夷职贡图》,时在嘉靖壬子九月既望,而彭年续跋“右《职贡图》,十洲仇君实父画……而今不可复得矣”在嘉靖壬子腊月,故定仇氏卒年在嘉靖壬子(1552年)九月既望与腊月之间。此说虽为孤证,然以徐氏鉴定目力,文、彭二跋又为真笔,则仇氏卒年可确定无疑。
至于仇英生年,若知其年寿,由卒年反推,亦可确定。董其昌《画旨》有云:“黄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知命……”(同载莫是龙《画说》)俗本有作“仇英短命”者,而董氏各精校本,如近人于安澜所辑《画论丛刊》,王伯敏、任道斌所编《画学集成》(明清),邵海清所点校董其昌《容台集》等,俱作“仇英知命”。可知,徐邦达所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谓“仇英短命”,是校本不精之误,后徐氏参阅莫是龙《画说》,方见“仇英知命”原文。知命,即“知天命之年”缩语,代指五十岁。董氏生年在嘉靖乙卯(1555年),距仇氏之卒,已逾三载。故董氏所录仇英卒年,必为他人告知。窃意告知者或为项元汴。张丑《真迹日录》载:“仇实父画《项荩臣讳忠贤劳图》,前后凡十三段,全法宋名家……”项忠即项元汴之曾伯祖。可知仇英与嘉兴项氏一族交往,乃始于项元汴父辈或祖父辈。因而,项元汴少时便与仇英熟稔,并常委其作画。迨仇氏卒,项元汴已二十八岁,记忆必深。而董其昌与项氏亦素为知交,及项元汴身故,董氏应其次子项德成之请,为撰《太学墨林项公墓志铭》,并有“余受交公(项元汴)父子间,不可不谓知公者”之语,足见董项交谊至深、交流至畅。故其《画旨》谓“仇英知命”,言之有据,俨然信史。且应是确指仇氏享年五十。吴地习俗,又惯以虚岁计龄,故仇英生年当在弘治十六年,即1503年。
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有文氏弟子王樨登一题,云:“少尝侍文太史谈及此图云使仇实父设色,两易纸皆不满意,乃自设之……”此图为文氏正德丁丑(1517年)二月作,墨笔勾描后,令仇英代为设色,然两易纸皆不称意。可见,仇英此时尚初涉绘事,故手法稚嫩,即便设色于成稿亦不能工。若依江兆申说,仇英时年已二十四,以仇氏之早慧,应绝无此败笔。若依单国霖说,仇氏亦已二十,区区设色之役,理应胜任。比如,北宋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长卷,年仅十八,而以仇氏画才,即便不如王希孟,似亦不应两易纸皆败。然若依本说,仇氏是年年甫十五,庶几乎合理。又,文徵明次子文嘉题仇英《玉楼春色图》,有“盛年遂凋落”句。文嘉得寿八十三,长寿者口中之“盛年”,多指壮胜之年,仇氏享年五十,形容也极允恰。
二、师承与本色
仇英师承周臣,明人笔记俱有记载。周臣之画,远效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诸家,近学戴进,风格集南宋院体与明初浙派两家笔墨于一,用笔刚劲,水墨淋漓,设色沉稳。王樨登《吴郡丹青志》论周画,谓之:“山水、人物,峡深岚厚,古面奇装,有苍苍之色,一时称为作者。若夫萧寂之风、淡远之趣,非其所谙。”此言意在表述:周臣娴于画技,落笔苍老有力,所画山水特具深远之致,画人物则有奇古之趣,然周氏少文,于元人淡逸一派之文人画,不甚了了。仇英早年受教周臣门下,必然沿袭周氏惯常笔墨,且终身不忘,此之谓“先入为主”。甚至,同门唐寅之画风,也时在仇氏模仿范畴,如南京博物院所藏《松溪横笛图》绢本立轴。徐邦达云:“是仇英晚年杰作,其时应客嘉禾项氏,故四角有项元汴藏印。”画中山石崚憎,峰峦突兀,松树盘曲,篱舍坚实,无不与周臣、唐寅绝似。细谙,又觉山石皴擦,不及周臣紧实,不及唐寅细密,其树木藤竹之属,勾勒亦不及周、唐劲健。故王樨登有“画师周臣而格力不逮”之评。然此图,确是仇英学周臣一派之本色画。又,仇英落款,从无题句,盖其胸中无文之故,常作“仇英实父制”,而周臣落款,亦无题句,常作“东村周臣写”。两者相较,亦有师生痕迹。
仇英与文徵明相识甚早。文氏早仇英三十三年生,晚仇英七年卒,以行辈论,仇氏同文氏子侄辈,与文氏应在师友之间,或师事之。文徵明画路颇广,无论水墨、设色,还是山水、人物,大抵不脱绵密工细、温婉蕴藉之特色。文氏青绿山水,自赵孟頫而溯源唐宋,古艳文雅,俏丽含蓄,尤为称誉。而吴湖帆跋《明仇实甫黄淳父书画合璧册》,有“实父画宗大小李、三赵”之语,道出仇氏青绿一路之源流。“大小李”即唐之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三赵”即南宋赵千里、赵伯骕兄弟及元代赵孟頫。由是可知,文仇作青绿山水,师法相近。不同者,文氏闻道在先,而仇氏习练在后,故仇氏受文徵明影响,势在必然。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赤壁游》绢本设色手卷,其构图、设色,大体与文氏青绿山水常见面目相似。其中崖壁、山巅所饰“胡椒点”点苔法,更显出文徵明招牌手段。唯不同处,仇氏山石勾勒皴擦多用稍阔之笔,未及文氏用笔细密而已。故此画,亦为仇英青绿山水之本色画。仇氏青绿山水,文徵明曾自叹不如,誉为“当代绝技”。 仇英水墨写意人物本色画,有粗笔、细笔两种。吴湖帆《吴氏书画记》跋《明仇实父竹梧消夏图》云:“清峭流丽,锋颖如棱,乃是十洲本色,人以刻画求之,便非真鉴。”如上海博物馆所藏《柳下眠琴》纸本水墨大轴,属于粗笔,学李唐一派。人物仪态自然生动,开相突出眉目,衣纹勾勒率意而不失物理。布景为局部山水,一如李唐晚年格局。纵览全图,用笔流畅,线条多方折,即吴氏所谓“清峭流丽,锋颖如棱,乃是十洲本色”。仇氏所作细笔水墨人物,如上海博物馆所藏《春庭游戏图轴》纸本水墨立轴,见其勾勒笔迹,亦多呈方笔,鉴赏要义同上。
仇英亦善工笔设色人物,此一路多为临摹前人之作,勾勒多取法顾恺之铁线描。如上海博物馆所藏《倪瓒画像》纸本工笔设色手卷。近人顾麟士《过云楼续书画记》谈仇英工笔人物画,有云
“曾不偶使偃笔,而清劲圆健,无体无方,虽细若游丝,仍坚可屈铁,其缜密者如此。”依凭此言,细察仇氏《倪瓒画像》,其人物、床榻、器具勾勒,虽用笔略有侧锋,线质却总不失沉稳、道劲,信然斯言!临摹而外,仇氏工笔设色人物画之本色画,大抵如此。仇英善白描,亦是本色画,吴湖帆以为“精工绝伦,笔法刚劲,直是伯时(李龙眠)化身”,参看南京博物院所藏《捣衣图》可知。
三、行家与戾家
精通某一技艺者,世称“行家”,相反称“外行”,或称“力把”,古称即“戾家”(戾,亦作隶、利、力)。启功《戾家考》云:“元、明以来,世人常把士夫画家归于‘隶(戾)家’……”因此,明清画论中称“士夫画”或“文人画”为“戾家画”,要旨不在画技精能,而在于“聊抒胸中逸气”(倪云林语),即董其昌所谓“以画为乐”,而称技艺精熟之“画家画”或“画工画”,则为“行家画”。晚明人论画尤多从戾、行二字出,且重戾轻行。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话》论文徵明画,云“衡山(文徵明)本利(戾)家,观其学赵集贤(赵孟頫)设色与李唐山水小幅皆臻妙,盖利(戾)而未尝不行者也。”可见,何氏眼中之文徵明是戾家为本,兼有行家功夫。由是观之,仇英恰与文氏相反,是行家为本,兼有戾家特色。仇氏一生以绘画为谋生手段,最善复制古画,即王樨登所谓“特工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王世贞所谓“于唐宋名人画无所不摹写,皆有稿本。其临笔能夺真”云云,此即行家本色。故宫博物院藏《人物故事图》册、上海博物馆所藏《临宋人画》册(为项元汴作)便是此类。仇英惯于临摹,若脱离稿本“改轴翻机”则“不免画蛇添足”。(王樨登语)又,仇英作画,时于图中画鸳鸯一对,如上海博物馆所藏《春庭游戏图轴》、《修竹仕女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柳塘渔艇图轴》、《林亭佳趣图轴》皆然,似有标记之意,一如工匠制瓷,常留底款,同是行家做派。仇氏本色画,就题材而言,多写文人雅趣,如虚亭晏坐,抚松孤吟,拨阮操缦,清溪横笛……抑或写文人故事,如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所藏《赵孟頫写经换茶图》(为周于舜作)、《独乐园图》等,仇英此种心境、画境又不异于戾家。
晚明议论“重戾轻行”,无过于董其昌“南北宗论”。以往评骘董氏此说,多涉及佛学哲理。窃意除此而外,应与晚明社会审美迁变相关,与仇英临古、仿古、复古之画风蔓延相关。其典型便是万历间“苏州片”之产生。此类商品画,浓艳俚俗,赝古者多伪称大小李将军、赵伯驹、赵伯骕,赝今者多冒名仇英,以求售获利。其中之佳者,尚不失精工细密,然终因格调趋下,为士人鄙夷。而“苏州片”之滥觞,或即起于仇英。虽仇氏画风妙在行戾之间,然仿仇者纯为行家,且专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为能事。姜绍书《无声史诗》有载黄彪、黄景星父子事,皆称行家画高手。其中,黄景星专仿仇英人物仕女,且“姿态艳逸”,颇能取悦常人。晚明市民阶层,就绘画欣赏而言,多以媚俗妍丽为尚,于元明以来水墨淡逸、构图疏简之文人画,往往无从欣赏。久而久之,因“苏州片”之泛滥,仇英声名益广,终与沈、文、唐齐名,并称“明四家”。行家、戾家遂同列于画史,此种现象将绝不容于士人阶层。数十年后,遂引发董其昌“南北宗论”之倡议。董氏所谓南宗,即指文人画、戾家画,所谓北宗,即指画家画、行家画,大旨为崇南贬北。其《画旨》尝言
“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直至元四大家……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毋庸讳言,仇英亦在“非吾曹当学”之列。董氏又云
“实父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阒骈之声,如隔壁钗钏戒,顾其术亦近苦矣。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画殊不可习……”既为“不可习”,则董其昌必视仇英为“北宗”、为“行家”无疑。
一、生年与卒年
仇英身后,墓志不传,或本无墓志。稍晚,虽有王樨登《吴郡丹青志》、王世贞《弁州四部稿》、姜绍书《无声史诗》为其立传,皆寥寥数语,未道及其生卒年,故仇氏年齿之考,向为悬案。迄今,学术界所公认之考订有三。其一,徐邦达《仇英生卒年岁考订及其它》之说
卒年据仇英《诸夷职贡图》后文徵明、彭年二跋,定在嘉靖壬子(1552年),生年据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并参阅莫是龙《画说》,定在弘治十五、十六年(1502年、1503年)。其二,江兆申之说生年约在弘治七年(1494年),卒年与徐说同。其三,单国霖之说据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之王樨登题语,推测其生年约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或稍早,卒年未及。以上三说,以徐邦达之考订最为周详可信。文徵明跋仇英《诸夷职贡图》,时在嘉靖壬子九月既望,而彭年续跋“右《职贡图》,十洲仇君实父画……而今不可复得矣”在嘉靖壬子腊月,故定仇氏卒年在嘉靖壬子(1552年)九月既望与腊月之间。此说虽为孤证,然以徐氏鉴定目力,文、彭二跋又为真笔,则仇氏卒年可确定无疑。
至于仇英生年,若知其年寿,由卒年反推,亦可确定。董其昌《画旨》有云:“黄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知命……”(同载莫是龙《画说》)俗本有作“仇英短命”者,而董氏各精校本,如近人于安澜所辑《画论丛刊》,王伯敏、任道斌所编《画学集成》(明清),邵海清所点校董其昌《容台集》等,俱作“仇英知命”。可知,徐邦达所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谓“仇英短命”,是校本不精之误,后徐氏参阅莫是龙《画说》,方见“仇英知命”原文。知命,即“知天命之年”缩语,代指五十岁。董氏生年在嘉靖乙卯(1555年),距仇氏之卒,已逾三载。故董氏所录仇英卒年,必为他人告知。窃意告知者或为项元汴。张丑《真迹日录》载:“仇实父画《项荩臣讳忠贤劳图》,前后凡十三段,全法宋名家……”项忠即项元汴之曾伯祖。可知仇英与嘉兴项氏一族交往,乃始于项元汴父辈或祖父辈。因而,项元汴少时便与仇英熟稔,并常委其作画。迨仇氏卒,项元汴已二十八岁,记忆必深。而董其昌与项氏亦素为知交,及项元汴身故,董氏应其次子项德成之请,为撰《太学墨林项公墓志铭》,并有“余受交公(项元汴)父子间,不可不谓知公者”之语,足见董项交谊至深、交流至畅。故其《画旨》谓“仇英知命”,言之有据,俨然信史。且应是确指仇氏享年五十。吴地习俗,又惯以虚岁计龄,故仇英生年当在弘治十六年,即1503年。
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有文氏弟子王樨登一题,云:“少尝侍文太史谈及此图云使仇实父设色,两易纸皆不满意,乃自设之……”此图为文氏正德丁丑(1517年)二月作,墨笔勾描后,令仇英代为设色,然两易纸皆不称意。可见,仇英此时尚初涉绘事,故手法稚嫩,即便设色于成稿亦不能工。若依江兆申说,仇英时年已二十四,以仇氏之早慧,应绝无此败笔。若依单国霖说,仇氏亦已二十,区区设色之役,理应胜任。比如,北宋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长卷,年仅十八,而以仇氏画才,即便不如王希孟,似亦不应两易纸皆败。然若依本说,仇氏是年年甫十五,庶几乎合理。又,文徵明次子文嘉题仇英《玉楼春色图》,有“盛年遂凋落”句。文嘉得寿八十三,长寿者口中之“盛年”,多指壮胜之年,仇氏享年五十,形容也极允恰。
二、师承与本色
仇英师承周臣,明人笔记俱有记载。周臣之画,远效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诸家,近学戴进,风格集南宋院体与明初浙派两家笔墨于一,用笔刚劲,水墨淋漓,设色沉稳。王樨登《吴郡丹青志》论周画,谓之:“山水、人物,峡深岚厚,古面奇装,有苍苍之色,一时称为作者。若夫萧寂之风、淡远之趣,非其所谙。”此言意在表述:周臣娴于画技,落笔苍老有力,所画山水特具深远之致,画人物则有奇古之趣,然周氏少文,于元人淡逸一派之文人画,不甚了了。仇英早年受教周臣门下,必然沿袭周氏惯常笔墨,且终身不忘,此之谓“先入为主”。甚至,同门唐寅之画风,也时在仇氏模仿范畴,如南京博物院所藏《松溪横笛图》绢本立轴。徐邦达云:“是仇英晚年杰作,其时应客嘉禾项氏,故四角有项元汴藏印。”画中山石崚憎,峰峦突兀,松树盘曲,篱舍坚实,无不与周臣、唐寅绝似。细谙,又觉山石皴擦,不及周臣紧实,不及唐寅细密,其树木藤竹之属,勾勒亦不及周、唐劲健。故王樨登有“画师周臣而格力不逮”之评。然此图,确是仇英学周臣一派之本色画。又,仇英落款,从无题句,盖其胸中无文之故,常作“仇英实父制”,而周臣落款,亦无题句,常作“东村周臣写”。两者相较,亦有师生痕迹。
仇英与文徵明相识甚早。文氏早仇英三十三年生,晚仇英七年卒,以行辈论,仇氏同文氏子侄辈,与文氏应在师友之间,或师事之。文徵明画路颇广,无论水墨、设色,还是山水、人物,大抵不脱绵密工细、温婉蕴藉之特色。文氏青绿山水,自赵孟頫而溯源唐宋,古艳文雅,俏丽含蓄,尤为称誉。而吴湖帆跋《明仇实甫黄淳父书画合璧册》,有“实父画宗大小李、三赵”之语,道出仇氏青绿一路之源流。“大小李”即唐之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三赵”即南宋赵千里、赵伯骕兄弟及元代赵孟頫。由是可知,文仇作青绿山水,师法相近。不同者,文氏闻道在先,而仇氏习练在后,故仇氏受文徵明影响,势在必然。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赤壁游》绢本设色手卷,其构图、设色,大体与文氏青绿山水常见面目相似。其中崖壁、山巅所饰“胡椒点”点苔法,更显出文徵明招牌手段。唯不同处,仇氏山石勾勒皴擦多用稍阔之笔,未及文氏用笔细密而已。故此画,亦为仇英青绿山水之本色画。仇氏青绿山水,文徵明曾自叹不如,誉为“当代绝技”。 仇英水墨写意人物本色画,有粗笔、细笔两种。吴湖帆《吴氏书画记》跋《明仇实父竹梧消夏图》云:“清峭流丽,锋颖如棱,乃是十洲本色,人以刻画求之,便非真鉴。”如上海博物馆所藏《柳下眠琴》纸本水墨大轴,属于粗笔,学李唐一派。人物仪态自然生动,开相突出眉目,衣纹勾勒率意而不失物理。布景为局部山水,一如李唐晚年格局。纵览全图,用笔流畅,线条多方折,即吴氏所谓“清峭流丽,锋颖如棱,乃是十洲本色”。仇氏所作细笔水墨人物,如上海博物馆所藏《春庭游戏图轴》纸本水墨立轴,见其勾勒笔迹,亦多呈方笔,鉴赏要义同上。
仇英亦善工笔设色人物,此一路多为临摹前人之作,勾勒多取法顾恺之铁线描。如上海博物馆所藏《倪瓒画像》纸本工笔设色手卷。近人顾麟士《过云楼续书画记》谈仇英工笔人物画,有云
“曾不偶使偃笔,而清劲圆健,无体无方,虽细若游丝,仍坚可屈铁,其缜密者如此。”依凭此言,细察仇氏《倪瓒画像》,其人物、床榻、器具勾勒,虽用笔略有侧锋,线质却总不失沉稳、道劲,信然斯言!临摹而外,仇氏工笔设色人物画之本色画,大抵如此。仇英善白描,亦是本色画,吴湖帆以为“精工绝伦,笔法刚劲,直是伯时(李龙眠)化身”,参看南京博物院所藏《捣衣图》可知。
三、行家与戾家
精通某一技艺者,世称“行家”,相反称“外行”,或称“力把”,古称即“戾家”(戾,亦作隶、利、力)。启功《戾家考》云:“元、明以来,世人常把士夫画家归于‘隶(戾)家’……”因此,明清画论中称“士夫画”或“文人画”为“戾家画”,要旨不在画技精能,而在于“聊抒胸中逸气”(倪云林语),即董其昌所谓“以画为乐”,而称技艺精熟之“画家画”或“画工画”,则为“行家画”。晚明人论画尤多从戾、行二字出,且重戾轻行。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话》论文徵明画,云“衡山(文徵明)本利(戾)家,观其学赵集贤(赵孟頫)设色与李唐山水小幅皆臻妙,盖利(戾)而未尝不行者也。”可见,何氏眼中之文徵明是戾家为本,兼有行家功夫。由是观之,仇英恰与文氏相反,是行家为本,兼有戾家特色。仇氏一生以绘画为谋生手段,最善复制古画,即王樨登所谓“特工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王世贞所谓“于唐宋名人画无所不摹写,皆有稿本。其临笔能夺真”云云,此即行家本色。故宫博物院藏《人物故事图》册、上海博物馆所藏《临宋人画》册(为项元汴作)便是此类。仇英惯于临摹,若脱离稿本“改轴翻机”则“不免画蛇添足”。(王樨登语)又,仇英作画,时于图中画鸳鸯一对,如上海博物馆所藏《春庭游戏图轴》、《修竹仕女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柳塘渔艇图轴》、《林亭佳趣图轴》皆然,似有标记之意,一如工匠制瓷,常留底款,同是行家做派。仇氏本色画,就题材而言,多写文人雅趣,如虚亭晏坐,抚松孤吟,拨阮操缦,清溪横笛……抑或写文人故事,如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所藏《赵孟頫写经换茶图》(为周于舜作)、《独乐园图》等,仇英此种心境、画境又不异于戾家。
晚明议论“重戾轻行”,无过于董其昌“南北宗论”。以往评骘董氏此说,多涉及佛学哲理。窃意除此而外,应与晚明社会审美迁变相关,与仇英临古、仿古、复古之画风蔓延相关。其典型便是万历间“苏州片”之产生。此类商品画,浓艳俚俗,赝古者多伪称大小李将军、赵伯驹、赵伯骕,赝今者多冒名仇英,以求售获利。其中之佳者,尚不失精工细密,然终因格调趋下,为士人鄙夷。而“苏州片”之滥觞,或即起于仇英。虽仇氏画风妙在行戾之间,然仿仇者纯为行家,且专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为能事。姜绍书《无声史诗》有载黄彪、黄景星父子事,皆称行家画高手。其中,黄景星专仿仇英人物仕女,且“姿态艳逸”,颇能取悦常人。晚明市民阶层,就绘画欣赏而言,多以媚俗妍丽为尚,于元明以来水墨淡逸、构图疏简之文人画,往往无从欣赏。久而久之,因“苏州片”之泛滥,仇英声名益广,终与沈、文、唐齐名,并称“明四家”。行家、戾家遂同列于画史,此种现象将绝不容于士人阶层。数十年后,遂引发董其昌“南北宗论”之倡议。董氏所谓南宗,即指文人画、戾家画,所谓北宗,即指画家画、行家画,大旨为崇南贬北。其《画旨》尝言
“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直至元四大家……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毋庸讳言,仇英亦在“非吾曹当学”之列。董氏又云
“实父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阒骈之声,如隔壁钗钏戒,顾其术亦近苦矣。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画殊不可习……”既为“不可习”,则董其昌必视仇英为“北宗”、为“行家”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