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尽管“当代艺术”这个在艺术理论学习过程中反复被提及的词汇早已烂熟于心中,于我而言却始终有种难以言明的陌生感。与此同时,对于“公共艺术”的陌生感同样值得思考,这种特殊的空间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张弛有度的文化张力和品读方式在许多方面都与“当代”不谋而合。玩味也好,解读也罢,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对于“当代艺术”概念的认知以及认清“当代的公共艺术”在纷繁面貌背后的实质精神。
关键词:当代艺术;非艺术;觉醒;构建;真诚
不同于对历史上的包括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甚至原始艺术等相关词汇的理解,这些艺术词汇在经过不断完善后得到的清晰界定和系统评判,反观“当代艺术”则多了几分暧昧的气质,或许是少了时间的沉淀,抑或是我们身在其中无法以客观态度去审视所致,难以以合适的视角看待当代艺术。在我们习惯于欣赏古典主义宁静的和谐美,又面对“当代艺术”宣泄式的叫嚣时,多少都有一点措手不及。明知道无法一一得到确切的答案,那就换个角度从“当代艺术”转向“当代的公共艺术”,看看当下的城市生活和生活的都市空间。
1 “艺术”与“非艺术”的困惑
没有那些从小混迹于各个美术馆和沉浸在大师作品里的西方艺术学习者,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我们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思维模式过于死板,我们固有的艺术理论体系过于单一,甚至缺乏对抽象艺术的正确理解和评判能力。因此在当面对一些不像艺术的当代艺术形态和作品时,传统艺术观念开始崩塌,猎奇的心态使我们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活跃异常却混乱不堪。当“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在“当代艺术”这里被淡化,不断地有“非艺术”随时间被纳入艺术的范畴。所以,不论坚守和抛弃,我们都应当慎重选择。而对于作为艺术接受的观赏者或是从事艺术创作的我们而言,面对“当代艺术”和“当代公共艺术作品”时,我们要客观而冷静,要避免主观的自我误读。因为我们作为独立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艺术追求和艺术趣味。可以把“多元化和观念的表达”简单概括成为当代艺术的两条主要线索。更为详细来看,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接纳了传统的绘画手段;观念的表达则要求艺术家在观念深处做出改变,不仅是简单的在呈现方式上做文章。这看似矛盾的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为“当代艺术”创造了无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与此同时,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又直接操纵艺术的发展变化,如何把握这个瞬息万变的过程需要的是更全面的知识背景和更真诚的创作态度。而非企图完全的划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2 “公共艺术”所遭遇的“当代艺术”
“公共艺术”在遭遇“当代艺术”时,也出现了许多难题:诸如传统壁画艺术向公共艺术的转型、艺术空间运用新锐材料技术的革新、壁饰艺术类型化趋势的深化等等。如同“当代艺术”大趋势的导向,壁画艺术走向了作为探讨城市思想方式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而在我国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和创作者等因素,许多城市中存在大量生搬硬套西方城市雕塑、壁画、浮雕和城市景观所构成的公共艺术体系,如此问题的累积发展到今天,就是我们对环境美学的忽视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使城市建设慢慢走入同质化困境。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参考“当代艺术”从饱受诟病到局部接受,再由无所适从到最后全面占领的转变步骤,进行公共艺术的自我完善。所以对于“当代艺术”的理性剖析,以及将不同艺术门类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探讨,无疑对于各个不同艺术门类在未来的发展有着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对创作者从事其艺术作品有着警示性的启示作用。如此解构“当代艺术”固然有必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正确观念的建构,“当代艺术”很难笼统的划分为国内和国外、东方和西方,也没有任何一个思潮、流派可以完全代表“当代艺术”,更重要的是观察视角的选择,以及对待“当代艺术”所应当秉持的态度。“当代艺术”着重要表现人,要以社会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这一点创作所呈现的风格应该与“当代的公共艺术”创作相统一,对于艺术创作者的人格、性格相一致。任何的冷漠、矫揉造作和谄媚都会掩盖真实的观念,都是伪装的艺术。因此,我们在学习做艺术作品的同时更要学会做自己,表达自己。
3 公众审美意识觉醒与公共艺术构建
公共艺术作品的初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人类寻求我们的理想空间,在渴望自己的生存空间能有别于外界的同时又期待与外界的共通。所以可以认为公共艺术是矛盾对立的产物。
“当代艺术”语境下,公共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力量显性的体现在其所呈现的面貌和视觉效果上,艺术作品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中打开一扇窗,无形中成为生活于都市中人们期望与过去现在未来沟通的通道。而公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面貌更加宽阔,与当代的审美视野相契合,与公众的审美高度和审美素养相平衡,即为都市生活提供了一道视觉盛宴。我们可以在身边的许多作品中清楚看到公共艺术的形态面貌和感染力,以及有时代特色的建筑状态。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到为大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加舒适的文化和环境空间。撇开详细的技法和材料不谈,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或传递给我们的或是厚重的城市文化和气魄;或是准确抓住时下最流行的元素而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显得恰如其分。因此,公共艺术这种最为“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已经或即将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并愈发突出的为我们的都市生活做出美学的贡献,完成艺术与环境、自然与人文、审美与空间的相互结合。“铸造”的是城市文化,“再现”却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一段历史的记录、一番都市人之间的交流。成了满足公众审美诉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4 “当代公共艺术”的“真诚”与“期待
“每一个艺术的先行者都是传统艺术的叛徒”。“当代艺术”散发出的激进情绪。在有如杜尚的小便池、沃霍尔的罐头、克雷格的一棵橡树等等划时代作品,他们在强烈的反叛精神中唤醒的是时代的前进,是观念传达最振聋发聩的方式,可能有部分观者在当下一时难以接受,如此艺术的先行者一定是时代的最强音。反观“当代公共艺术”在观念传达、形态面貌和载体选择上的全面革新,自然要求我们忍痛去自断血脉寻找出路。尤其在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上,“当代公共艺术”的生存道路没有既定的参考路线,因而对每一个从事公共艺术学习或工作的人来说都应清楚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使命感。撇开宏观的问题着眼当下,尤其对于在艺术求学之初的我们来说,就直接面临更多的问题:选取什么题材 ? 采用什么技法?表达怎样的观念?内心世界的差异,感受也不一样,“当代公共艺术”应更看重“人学”的概念,艺术要表达自己。但这里说的自己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自我,这里的自我是又要社会人的视角和态度,要真诚的表达自己,这份表达自己的真诚态度甚至大过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包含于“公共艺术”作品中的真诚以及受众的期待才会是艺术作品的永续生命动力。
参考文献:
[1] 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2] 安迪梅里菲尔德.居依德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曜.公共艺术日本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 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于美成.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畅(1990—),男,湖北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研究生,师从湖北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叶庆,主要研究方向:当代壁画创作。
关键词:当代艺术;非艺术;觉醒;构建;真诚
不同于对历史上的包括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甚至原始艺术等相关词汇的理解,这些艺术词汇在经过不断完善后得到的清晰界定和系统评判,反观“当代艺术”则多了几分暧昧的气质,或许是少了时间的沉淀,抑或是我们身在其中无法以客观态度去审视所致,难以以合适的视角看待当代艺术。在我们习惯于欣赏古典主义宁静的和谐美,又面对“当代艺术”宣泄式的叫嚣时,多少都有一点措手不及。明知道无法一一得到确切的答案,那就换个角度从“当代艺术”转向“当代的公共艺术”,看看当下的城市生活和生活的都市空间。
1 “艺术”与“非艺术”的困惑
没有那些从小混迹于各个美术馆和沉浸在大师作品里的西方艺术学习者,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我们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思维模式过于死板,我们固有的艺术理论体系过于单一,甚至缺乏对抽象艺术的正确理解和评判能力。因此在当面对一些不像艺术的当代艺术形态和作品时,传统艺术观念开始崩塌,猎奇的心态使我们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活跃异常却混乱不堪。当“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在“当代艺术”这里被淡化,不断地有“非艺术”随时间被纳入艺术的范畴。所以,不论坚守和抛弃,我们都应当慎重选择。而对于作为艺术接受的观赏者或是从事艺术创作的我们而言,面对“当代艺术”和“当代公共艺术作品”时,我们要客观而冷静,要避免主观的自我误读。因为我们作为独立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艺术追求和艺术趣味。可以把“多元化和观念的表达”简单概括成为当代艺术的两条主要线索。更为详细来看,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接纳了传统的绘画手段;观念的表达则要求艺术家在观念深处做出改变,不仅是简单的在呈现方式上做文章。这看似矛盾的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为“当代艺术”创造了无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与此同时,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又直接操纵艺术的发展变化,如何把握这个瞬息万变的过程需要的是更全面的知识背景和更真诚的创作态度。而非企图完全的划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2 “公共艺术”所遭遇的“当代艺术”
“公共艺术”在遭遇“当代艺术”时,也出现了许多难题:诸如传统壁画艺术向公共艺术的转型、艺术空间运用新锐材料技术的革新、壁饰艺术类型化趋势的深化等等。如同“当代艺术”大趋势的导向,壁画艺术走向了作为探讨城市思想方式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而在我国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和创作者等因素,许多城市中存在大量生搬硬套西方城市雕塑、壁画、浮雕和城市景观所构成的公共艺术体系,如此问题的累积发展到今天,就是我们对环境美学的忽视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使城市建设慢慢走入同质化困境。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参考“当代艺术”从饱受诟病到局部接受,再由无所适从到最后全面占领的转变步骤,进行公共艺术的自我完善。所以对于“当代艺术”的理性剖析,以及将不同艺术门类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探讨,无疑对于各个不同艺术门类在未来的发展有着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对创作者从事其艺术作品有着警示性的启示作用。如此解构“当代艺术”固然有必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正确观念的建构,“当代艺术”很难笼统的划分为国内和国外、东方和西方,也没有任何一个思潮、流派可以完全代表“当代艺术”,更重要的是观察视角的选择,以及对待“当代艺术”所应当秉持的态度。“当代艺术”着重要表现人,要以社会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这一点创作所呈现的风格应该与“当代的公共艺术”创作相统一,对于艺术创作者的人格、性格相一致。任何的冷漠、矫揉造作和谄媚都会掩盖真实的观念,都是伪装的艺术。因此,我们在学习做艺术作品的同时更要学会做自己,表达自己。
3 公众审美意识觉醒与公共艺术构建
公共艺术作品的初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人类寻求我们的理想空间,在渴望自己的生存空间能有别于外界的同时又期待与外界的共通。所以可以认为公共艺术是矛盾对立的产物。
“当代艺术”语境下,公共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力量显性的体现在其所呈现的面貌和视觉效果上,艺术作品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中打开一扇窗,无形中成为生活于都市中人们期望与过去现在未来沟通的通道。而公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面貌更加宽阔,与当代的审美视野相契合,与公众的审美高度和审美素养相平衡,即为都市生活提供了一道视觉盛宴。我们可以在身边的许多作品中清楚看到公共艺术的形态面貌和感染力,以及有时代特色的建筑状态。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到为大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加舒适的文化和环境空间。撇开详细的技法和材料不谈,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或传递给我们的或是厚重的城市文化和气魄;或是准确抓住时下最流行的元素而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显得恰如其分。因此,公共艺术这种最为“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已经或即将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并愈发突出的为我们的都市生活做出美学的贡献,完成艺术与环境、自然与人文、审美与空间的相互结合。“铸造”的是城市文化,“再现”却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一段历史的记录、一番都市人之间的交流。成了满足公众审美诉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4 “当代公共艺术”的“真诚”与“期待
“每一个艺术的先行者都是传统艺术的叛徒”。“当代艺术”散发出的激进情绪。在有如杜尚的小便池、沃霍尔的罐头、克雷格的一棵橡树等等划时代作品,他们在强烈的反叛精神中唤醒的是时代的前进,是观念传达最振聋发聩的方式,可能有部分观者在当下一时难以接受,如此艺术的先行者一定是时代的最强音。反观“当代公共艺术”在观念传达、形态面貌和载体选择上的全面革新,自然要求我们忍痛去自断血脉寻找出路。尤其在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上,“当代公共艺术”的生存道路没有既定的参考路线,因而对每一个从事公共艺术学习或工作的人来说都应清楚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使命感。撇开宏观的问题着眼当下,尤其对于在艺术求学之初的我们来说,就直接面临更多的问题:选取什么题材 ? 采用什么技法?表达怎样的观念?内心世界的差异,感受也不一样,“当代公共艺术”应更看重“人学”的概念,艺术要表达自己。但这里说的自己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自我,这里的自我是又要社会人的视角和态度,要真诚的表达自己,这份表达自己的真诚态度甚至大过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包含于“公共艺术”作品中的真诚以及受众的期待才会是艺术作品的永续生命动力。
参考文献:
[1] 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2] 安迪梅里菲尔德.居依德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曜.公共艺术日本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 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于美成.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畅(1990—),男,湖北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研究生,师从湖北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叶庆,主要研究方向:当代壁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