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规划。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知识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新知识点的趣味性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越好。[2]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学生非常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不利于教师有效地开展后续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充分关注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理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体会表达效果。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跟随教育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势在必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如应试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自主学习,思维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3]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三)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实际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的讲解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信心,长此以往,严重影响教学效率。[4]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形式,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
当前,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树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5]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在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标准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结合课程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摒弃以往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安排课时的错误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温故也能知新,如此一来,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朗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应该重点关注教学环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最适合学习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6]随着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各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这些教学形式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载体积极开展朗读能力活动,这既能消除传统教学形式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教學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教《触摸春天》一文中“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一段时,可以播放小提琴曲《沉思》。教师先让朗读较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宁静悠远的乐曲令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体会文章描述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形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引导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音韵美、节奏美。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美妙之后,就会从内心深处激发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制订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规划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心智发展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应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和共性,明确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并且根据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安排课时进度,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充分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情况下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养成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泽林,汪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8(4):103-104.
[2]薛海莲.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4):46-4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知识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新知识点的趣味性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越好。[2]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学生非常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不利于教师有效地开展后续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充分关注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理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体会表达效果。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跟随教育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势在必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如应试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自主学习,思维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3]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三)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实际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的讲解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信心,长此以往,严重影响教学效率。[4]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形式,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
当前,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树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5]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在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标准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结合课程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摒弃以往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安排课时的错误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温故也能知新,如此一来,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朗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应该重点关注教学环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最适合学习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6]随着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各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这些教学形式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载体积极开展朗读能力活动,这既能消除传统教学形式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教學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教《触摸春天》一文中“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一段时,可以播放小提琴曲《沉思》。教师先让朗读较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宁静悠远的乐曲令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体会文章描述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形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引导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音韵美、节奏美。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美妙之后,就会从内心深处激发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制订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规划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心智发展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应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和共性,明确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并且根据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安排课时进度,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充分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情况下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养成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泽林,汪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8(4):103-104.
[2]薛海莲.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