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探析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jt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融危机时期,交易对手信用风险(Counterparty Credit Risk,CCR)成为市场波动的放大器,给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当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时,错向风险(Wrong Way Risk)就会出现。危机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度量、监控、缓释和治理成为金融监管的核心问题,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关系密切的错向风险也成为市场参与者和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
  从“无风险”套利谈起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场外衍生品市场和证券融资业务,其中以场外衍生品市场为主要风险来源。无风险套利是金融衍生品市场重要的交易策略,而基于无风险套利形成的无风险定价理论则成为衍生品定价的普遍方法。
  根据无风险套利策略,当价格关系出现偏离时就会出现套利机会,通过在市场上的买卖对冲,就可以锁定利润,避免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这种交易策略在金融危机前被广泛采用,很多国际投行甚至通过量化投资,实现策略精准实施,获取了大量利润。然而,无风险套利真的是“无风险”的吗?其实不然。无风险套利规避的仅仅是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即市场风险,而没有规避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在无风险套利交易策略中,策略两端的交易都会面临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如果交易对手为国际金融巨头,那么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可能较低,但并非没有风险。
  与此类似,银行参与涉及衍生品背对背交易或者自营交易也会出现对冲了市场风险,却带来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情形。以国内银行为例,银行与国内某企业签订了外汇远期合同(美元兑换欧元)。银行在美元相对欧元升值时获利,企业在美元贬值时获利。不考虑银行收取的服务费用,这个交易的初始价值为零。银行与外资投资银行签订了一笔金额相同,但是头寸相反的交易,用以对冲市场风险。在本项交易中,银行将在美元相对欧元贬值时获利。未来可能存在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正如该企业预期的,美元币值贬值。那么银行欠企业钱,而投资银行则将欠银行钱。如果投资银行违约,银行需要平仓,其损失金额就是外汇远期空头的重置成本。第二种情况,与该企业预期的相反,美元币值升值。结果,企业欠银行钱。如果该企业违约,银行平仓后的损失,就等于外汇远期多头的重置成本。由此可见,银行对冲了所有市场风险,却保留了与该企业、投资银行的交易对手风险。
  因此,无风险套利并非真正的“无风险”,那么基于无风险套利分析框架形成的衍生品无风险定价方法也就不再“合理”。基于无风险方法的一般衍生品定价也只是考虑规避了市场风险的定价,而没有考虑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因此衍生品盛行的西方金融市场成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给其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性冲击。传统的衍生品无风险定价方法将不再合理,未来必须将信用风险纳入定价,从而做到真正的无风险定价。
  风险转让中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出于风险转让(规避)的目的,金融创新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中的衍生品种类,促进了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在2008年上半年,全球衍生品市场交易名义本金就高达531万亿美元,虽然在2009年后有所下降,但市场交易名义本金仍然高达450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巨大的交易中隐藏着重大的风险,即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金融衍生品使得金融风险可以进行分离或者合成,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复制现货买卖而不用现货交割,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巨大便利。然而,金融衍生品只是将风险合成,即将“合成风险”进行转让,而非消灭风险。当金融机构将“合成风险”进行转让时,如进行背对背平盘交易,或者购买CDS(信用违约掉期)进行保护,事实上因为客户关系、合同的特殊约定并不能完全复制,对冲全部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风险转让过程中,交易的各方并不完全隔绝的,就像藕断丝还连,这里的“丝”就是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举个例子来讲,就银行的代客交易业务进行背对背平盘,存在两端两笔交易业务,即在A端与客户进行交易时,会同时在B端进行同样的一笔交易,实现背对背平盘。当市场向A端客户有利方向发展时,在B端交易中就出现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反之当市场向A端客户不利方向发展时,A端存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从背对背平盘交易来看,银行对冲了所有的市场风险,却出现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银行两端的客户虽然没有直接的交易,却因为银行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而互相联系在一起。
  将风险合成并实现转让方便了风险管理,促进了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发展,然而事实上“风险转让”只是“将问题转化为新问题”,规避了市场风险,却引发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迅速增加的同时,交易对手风险也随之迅速积累,成为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中新的问题。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特性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不同于传统的借贷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具有其特殊性,并与其他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与传统的借贷风险(Lending Risk)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的风险敞口。借贷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信用卡、抵押贷款以及债券等交易,在交易初期就已经有确定的正风险暴露,风险敞口是静态的。对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则主要存在于衍生品交易当中,如OTC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证券融资业务,合约的经济价值为在交易对手违约时合同规定的所有未来现金流的净值,可为正,可为负,具有极高不确定性,因此交易对手违约时风险暴露存在不确定性,其风险敞口是动态变化的,不同于借贷风险的静态敞口。二是风险敞口是双向的。来自于贷款、信用卡、抵押贷款以及债券等交易只有交易一方承担该风险,而对于OTC市场和证券融资业务,正是由于其主要交易衍生品,其交易具有高杠杆性,并且风险是双向的,这是由于其合约价值的不确定性决定的。由于合约价值可为正,可为负,当自身浮盈时,自身存在交易对手风险,交易对手可能违约,而当自身浮亏时,交易对手存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即自身可能会违约,因此风险敞口是双向的,不同于借贷风险的单向风险敞口。   与市场风险(Market Risk)相比,对冲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比较困难:通过对整个投资组合的对冲头寸进行动态调整就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然而规避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需要在交易对手层面动态调整CDS头寸,但这很难实现,一则成本太高,二则对小公司来说缺乏具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实践中交易对手风险对冲主要针对在投资组合层面管理预期损失,并对需要特别关注的交易对手进行风险规避。
  与传统信用风险(Credit Risk)相比,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对市场波动更加敏感和传染性,原因在于危机期间,市场波动性上升而造成衍生品风险暴露增加,与此同时交易对手违约概率上升。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存在于金融机构之间,而金融机构的信用水平在危机时期会变得高度相关。由于金融机构的相互依赖性,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不仅对单个企业存在威胁,同时对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也存在严重威胁。这不是危言耸听,1998年美联储和美国投资银行联合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及2008年全球金融系统面临深渊,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传统的信用风险主要出现在信贷业务中,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较低,且信用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染性也比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低很多。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之所以难以管理,一方面在于其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密切相关。风险敞口是以市场价值计算的,风险损失是当交易对手违约时按市场价格复制该头寸的成本,因此风险敞口与市场风险关系密切,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与交易对手的流动性也关系密切,比传统的信用风险要复杂得多。另一方面,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还与交易对手信用质量密切相关,尤其是当风险敞口与交易对手信用质量相关时,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就更为复杂。交易对手风险依赖于风险暴露和交易对手的信用质量,但如果两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并同时恶化,就会带来错向风险。风险敞口和违约概率同时随着市场波动而同向变化时,由错向风险造成的潜在风险损失就会增加。如对于看跌期权,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期权价值随之增加,期权买方的交易对手违约的概率也会随之提高,错向风险的产生使得交易对手总体风险迅速增加。
  风险防范及管理措施
  风险转让熨平了市场波动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金融机构风险规避和风险摊薄的重要途径。此次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使金融机构关联性增强,不仅对单个企业存在威胁,同时对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也存在严重威胁;金融机构淡薄的风险管理意识将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大而不倒”或者“大而不允许倒”的幻想被现实击破。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成为未来风险管理的重点。
  转变管理理念,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全视图的流程风险管理应当是未来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摩根大通、高盛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从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到押品管理、风险缓释都形成了完善的流程管理。在流程管理中,对风险的度量提出了更高的精度要求。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未来风险度量的方法将有标准法向内部模型法转变,这不仅能够提高风险度量的精度,也能够实现批量计算,便于风险的汇总和净额结算。
  使用净额结算,加强押品管理。净额结算是指与交易对手存在多笔交易时,对多笔交易进行汇总后结算。根据ISDA协议(ISDA主协议是由国际掉期和衍生品交易协会International Swap andDerivatives Association,ISDA——发布的标准协议。)使用净额结算,可以降低风险暴露,避免交易对手违约概率飙升时风险敞口的急剧增加,降低了错向风险。押品和保证金是交易对手风险管理中的重要风险缓释手段,根据信用支持协议(CSA协议)(《信用支持协议》是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总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交易双方相互交付抵押品的具体细节做出规定:市价评估时间、方式、抵押品的种类、数量,交付抵押起点金额,抵押利息计算和争议解决等),当押品的市场价格和交易对手信用质量发生变化时,可以对押品的价值进行调整,从而降低风险暴露,降低违约时的损失率。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中国化的ISDA主协议”,即《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NAFMII),这成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押品管理协议。
  建立CVA交易台,规避错向风险。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资本计提和资本质量方面的新规都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信用价值调整(Credit Valuation Adjustment,CVA)是指对冲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成本,它基于与交易对手投资组合的所有交易而得出。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将CVA纳入会计处理,并计提资本。单个交易者支付给CVA交易台一笔费用(CVA费用),CVA交易台使用该费用来覆盖对冲交易存续期内相关风险的成本。当交易对手实际违约时,所有产品的全部费用应该被作为部分的缓冲,考虑到与同一交易对手的净额结算效应,CVA交易台向交易者或者工司补偿等同于衍生品盯市价值损失的部分。通过建立CVA交易台,可以实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规避错向风险。
  建立中央清算系统。将中央交易对手机制引入交易对手清算系统,单个机构将其交易对手风险转移到中央交易对手,由中央交易对手集中进行管理。对于单个机构,其交易对手风险都转移给中央交易对手,规避了风险;对于中央交易对手,在多边的净额中可以获得收益,但承担了转移过来的信用风险;对于整个金融体系,交易对手风险集中到中央交易对手,存在风险集中的隐患,如果风险集中度过高,中央交易对手无法继续进行清算,将危机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中央交易对手被要求严格集中管理其风险,避免出现上述情形。
  国内交易对手风险管理的挑战和展望
  与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国内金融机构在交易对手风险管理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银监会在2012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提出计量所有衍生产品和证券融资交易的CCR风险加权资产的标准方法,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并将其纳入监管体系。然而从实施层面来看,银行开始识别风险到提出相应的方法论再到建立起风险管理系统都需要时间,银监会提出详细的监管标准和方法也需要时间,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管理和监管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风险管理方面将国外的技术引入国内,可能还面临这具体实施的问题。比如说,国内衍生品市场多采用保证金交易,较少采用抵押协议,而按照ISDA主协议国际衍生品交易多采用抵押品作为风险缓释方法,保证金协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替代抵押协议值得商榷。以银行来说,其国内的衍生品交易对手多为国内大型的企业、机构,这些企业、机构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银行账户客户,是其存款大客户,迫于存款压力,银行在抵押协议上的议价能力和执行能力可能会降低,保证金协议和抵押协议在很多时候都很难得到有效执行,抵押协议的适用性也是国内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的难点之一。
  此外,目前国内对交易对手多采用事前调查和限额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风险。然而在事前调查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对第三方机构的依赖,可能无法得到交易对手真实的信用状况;而采用授信额度的管理仍旧是在信用风险的管理框架下,不能有效地控制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对于跨行业、跨地域、跨金融产品的交易对手,尤其是跨境交易对手的交易对手风险管理也是是管理的难点。在风险管理上只有突破这些障碍,交易对手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
其他文献
自2012年12月以来,中国股市上演了一波上涨行情,这轮上涨行情中领涨的是上市银行这些绩优蓝筹股,而银行股当中又以民生银行表现最为抢眼。数据显示,从2012年12月3日至2013年2月22日,上证指数从1959点涨至2314点,上涨18%;期间民生银行股价从6.19元升至9.50元,大涨53%,涨幅是同期大盘的3倍。  民生银行作为一家民营股份制银行,没有强大的政府背景及国有资源优势,为什么能在拥
期刊
期刊
《卢氏县志(1988~2000)》(以下简称《卢志》)于2006年12月由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看到该志书装帧用料之考究、印刷之精美,即被吸引。随手翻阅,油墨清香扑鼻而来。经过半个多月
目的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
化工专业课第一堂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本文从讲好绪论部分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上好第一堂专业课,旨在提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要打赢这场硬仗,需要一支好队伍.近年来,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汉阴县着力创新完善以驻村工作队为主导、村级“四支队伍”为主体、村内“三线人员”和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