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正确引导学生的求胜心、好奇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积极培育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求知与探索中精神振奋、努力进取,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竞争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28-0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可以使学生振奋精神、努力进取,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学科的特殊性,给它蒙上了一层冷硬、刻板的面纱,在学习中开展竞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揭开这一层面纱,梳理健康、积极的竞争意识,敢于竞争、乐于竞争并善于竞争,在竞争中感知和体会数学中蕴含的独特韵味,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心理特征,正确引导他们的求胜心、好奇心、自信心和上进心,让学生在求知与探索中兴致盎然地走进数学学习的精彩天地。
一、呵护求胜心,营造竞争氛围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他们的求胜心、表现欲愈发明显,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争当主角,但在受到批评和挫折后,往往又一蹶不振。因此,教师要合理、恰当地呵护学生的求胜心,避免妄加指责挫伤他们积极的求胜欲望,鼓励和引导他们正确地向同伴“发难”,让“争强好胜”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不断深入的强大动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退位减法》的练习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了6道减法计算题,其中有2道退位减法题。提问:你能不能一眼看出这些计算题中哪些是退位减法计算?哪些不是?这个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数感,也有效地铺设了后继的竞争氛围。接着教师设计了“儿童医院”教学环节,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最容易“得病”的算式展示出来,组织学生一起来会诊,并根据算式中的错误开出“处方”,用一句话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竞争中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在学生自我反思和互相启发中围绕着“纠错”展开竞争性数学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求胜心。最后,教师再出题:根据4000-( ),每人写一道算式,同桌互相交换计算并检查,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上一环节中的认知和体会,促使课堂学习竞争氛围得以延续。
二、唤起好奇心,提供竞争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就要善于将学生源于本能的好奇心作为一种资源,抓住好奇心勃发这一契机,为他们提供竞争条件,推动他们去接触、观察和体验。当学生出于好奇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欲望时,他们便会在竞争中思维活跃、情绪热烈。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例题进行二次加工,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融合,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和惊奇感,为后继的竞争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平均分”概念在除法计算中的重要性,初步体会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对例题进行了改动,将学生从一开始就置于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每人准备6根小棒:“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和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比一比哪一组最迅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这时,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只凭一个人手中的小棒,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是怎么做呢?”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联想到了与他人合作与调剂,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三、培养自信心,创设竞争情境
自信心是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小学生保持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只有具有强烈自信心的学生,才能在面对竞争时正确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并焕发出极大的潜能。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熟悉的数学场景中,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瞻前顾后的犹豫,激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积累,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数学课堂学习竞争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在新课导入环节,师生之间进行了对话:“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老师的心情很激动,所以早上5:00就早早的起床了。你们呢?”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刻的?”通过简单、亲切的谈话,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在出示钟面、指名说出钟面上的时刻之后,教师将有争议的7:05,10:55和9:30等时刻的钟面挂到黑板上:“你是怎么看这些时刻的?”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各自介绍自己看时刻的方法。通过聚焦在有争议的时刻上,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条理、有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尽管有些方法是不准确的,但是这样与生活紧密关联的竞争情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各抒己见,让教师能够从反馈中得到学生的既有学情,为后面有针对性地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上进心,打造竞争阶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打造出阶梯式的评价体系,让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得自我肯定的愉悦。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正视自己在数学学习竞争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敢于自我暴露、善于自我检查并自我调控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进入良性循环,从而获得长久的竞争学习效益。
如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的练习课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下“24厘米”,请同学们说出一个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短暂的思考后,一个学生答道:“长为10厘米,宽为2厘米,(10+2)×2=24厘米。”老师立即给予了表扬:“反应最快,思维真敏捷!”其他学生不甘示弱,纷纷举手:“长7厘米,宽5厘米,(7+5)×2=24厘米。”“还有(8+4)×2=24厘米。”“(9+3)×2=24厘米也是可以的。”……教师在一一肯定的同时,特别表扬了第三位回答的学生:“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的回答与前几个同学的答案之间,是有一定顺序的,说明他是有序思考的,真不错!”在教师分层评价的鼓励下,有学生提出:“先把24除以2,得到的12厘米就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想几和几可以凑成12就可以了。”老师赞许道:“你真给力,给出了解答这个问题的思路,能够让我们找到所有可能的答案,真棒!”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竞争意识与学生的个体成长同步进行,可以为学生的后继发展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竞争的课堂学习环境中,通過营造竞争氛围、提供竞争条件、创设竞争情境和打造竞争阶梯,使得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追求真理的思维品质,让小学数学课堂由此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喜人场面!
(责编 林 剑)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竞争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28-0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可以使学生振奋精神、努力进取,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学科的特殊性,给它蒙上了一层冷硬、刻板的面纱,在学习中开展竞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揭开这一层面纱,梳理健康、积极的竞争意识,敢于竞争、乐于竞争并善于竞争,在竞争中感知和体会数学中蕴含的独特韵味,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心理特征,正确引导他们的求胜心、好奇心、自信心和上进心,让学生在求知与探索中兴致盎然地走进数学学习的精彩天地。
一、呵护求胜心,营造竞争氛围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他们的求胜心、表现欲愈发明显,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争当主角,但在受到批评和挫折后,往往又一蹶不振。因此,教师要合理、恰当地呵护学生的求胜心,避免妄加指责挫伤他们积极的求胜欲望,鼓励和引导他们正确地向同伴“发难”,让“争强好胜”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不断深入的强大动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退位减法》的练习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了6道减法计算题,其中有2道退位减法题。提问:你能不能一眼看出这些计算题中哪些是退位减法计算?哪些不是?这个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数感,也有效地铺设了后继的竞争氛围。接着教师设计了“儿童医院”教学环节,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最容易“得病”的算式展示出来,组织学生一起来会诊,并根据算式中的错误开出“处方”,用一句话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竞争中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在学生自我反思和互相启发中围绕着“纠错”展开竞争性数学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求胜心。最后,教师再出题:根据4000-( ),每人写一道算式,同桌互相交换计算并检查,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上一环节中的认知和体会,促使课堂学习竞争氛围得以延续。
二、唤起好奇心,提供竞争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就要善于将学生源于本能的好奇心作为一种资源,抓住好奇心勃发这一契机,为他们提供竞争条件,推动他们去接触、观察和体验。当学生出于好奇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欲望时,他们便会在竞争中思维活跃、情绪热烈。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例题进行二次加工,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融合,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和惊奇感,为后继的竞争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平均分”概念在除法计算中的重要性,初步体会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对例题进行了改动,将学生从一开始就置于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每人准备6根小棒:“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和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比一比哪一组最迅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这时,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只凭一个人手中的小棒,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是怎么做呢?”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联想到了与他人合作与调剂,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三、培养自信心,创设竞争情境
自信心是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小学生保持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只有具有强烈自信心的学生,才能在面对竞争时正确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并焕发出极大的潜能。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熟悉的数学场景中,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瞻前顾后的犹豫,激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积累,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数学课堂学习竞争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在新课导入环节,师生之间进行了对话:“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老师的心情很激动,所以早上5:00就早早的起床了。你们呢?”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刻的?”通过简单、亲切的谈话,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在出示钟面、指名说出钟面上的时刻之后,教师将有争议的7:05,10:55和9:30等时刻的钟面挂到黑板上:“你是怎么看这些时刻的?”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各自介绍自己看时刻的方法。通过聚焦在有争议的时刻上,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条理、有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尽管有些方法是不准确的,但是这样与生活紧密关联的竞争情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各抒己见,让教师能够从反馈中得到学生的既有学情,为后面有针对性地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上进心,打造竞争阶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打造出阶梯式的评价体系,让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得自我肯定的愉悦。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正视自己在数学学习竞争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敢于自我暴露、善于自我检查并自我调控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进入良性循环,从而获得长久的竞争学习效益。
如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的练习课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下“24厘米”,请同学们说出一个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短暂的思考后,一个学生答道:“长为10厘米,宽为2厘米,(10+2)×2=24厘米。”老师立即给予了表扬:“反应最快,思维真敏捷!”其他学生不甘示弱,纷纷举手:“长7厘米,宽5厘米,(7+5)×2=24厘米。”“还有(8+4)×2=24厘米。”“(9+3)×2=24厘米也是可以的。”……教师在一一肯定的同时,特别表扬了第三位回答的学生:“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的回答与前几个同学的答案之间,是有一定顺序的,说明他是有序思考的,真不错!”在教师分层评价的鼓励下,有学生提出:“先把24除以2,得到的12厘米就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想几和几可以凑成12就可以了。”老师赞许道:“你真给力,给出了解答这个问题的思路,能够让我们找到所有可能的答案,真棒!”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竞争意识与学生的个体成长同步进行,可以为学生的后继发展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竞争的课堂学习环境中,通過营造竞争氛围、提供竞争条件、创设竞争情境和打造竞争阶梯,使得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追求真理的思维品质,让小学数学课堂由此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喜人场面!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