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以课程理念为指导,优化阅读活动策略,通过开展拓展性活动,激发学生自主与探究,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拓展性活动 阅读平台 创新思维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根据课程理念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开展拓展性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善于挖掘教材的拓展点与空白处,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积极参与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能把所掌握的语文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开展语文拓展性活动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整合各个学科信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有效情境,积极参与拓展性活动
根据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理念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拓展性活动,引发学生在拓展性学习活动中积极品味语文知识,丰富和积累语言,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
例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抓住李白与汪伦话别的空白处开展拓展性活动。运用多媒体屏幕播放了青山绿水、桃花盛开的景象,在轻快的乐曲声中,教师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进行话别。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中自由想象,沉浸在各自扮演的角色中,品味诗句内涵,运用独特的语言,抒发朋友离别时那种依依难舍之情。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陶冶学生阅读情操。又如,教学《落花生》时,多媒体屏幕展现花生结果时的情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父亲的话,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碟炒熟的花生,让学生一边吃花生一边品味父亲话中的含义。生1:“父亲对花生的评价是朴实无华却很有用。”生2:“父亲认为花生一点不张扬、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生3:“父亲要孩子们像花生那样成为有用的人。”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有的学生举出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有的学生举出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活动,提出题目:赞美你,(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或颂(如小草)。在和谐、生动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拓展性活动,感受了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乐趣,锻炼和促进了语文学习能力的生成。
二、利用阅读平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活动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例如,教学《鲸》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鲸的各种资料。课堂活动中,教师提出:“学完了课文,相信大家已经更为具体地了解了鲸,请大家再观赏鲸的家族中一些成员的资料。”多媒体屏幕出示各种鲸的图片或资料,画外解说蓝鲸的演讲:我是一头蓝鲸,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身长3米多,体重190多吨,要有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才能与我相当,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要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货车头的力,我的外号叫“大力士”……教师提出:“听了蓝鲸的演讲,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小组互动交流后,生1:“蓝鲸的演讲简洁明了,不但把自己体形大介绍得十分具体,而且就自己的力气作了形象比较。”生2:“蓝鲸演讲时运用了列举数字的方法,把自己的身长、体重介绍得很具体。”生3:“蓝鲸介绍自己的体重时,能把自己与大象、黄牛作比较,说明了自己特别的重。”经过对话交流,学生感悟和体验了运用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重要性。学生扮演鲸族成员的角色进行演讲,利用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用鲸的口吻向大家介绍,并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运用拓展性活动,发展语文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不可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拓展性活动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空间,促使学生迸发阅读创新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运用课文中的开放性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自然而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中“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乌鸦喝水》一课中“瓶子旁边要是设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等教师利用这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和思维空间。又如,教学《语文园地五》的第二处“我会读”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朗读后,出示阅读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成群的小白羊,有时又像什么呢?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平时观察,试着改编这首儿歌。在这样的拓展性活动中,积极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也就是把平时对白云的观察、想象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学生编撰了《天上的小狮子》,有的編撰了《可爱的小白狗》,有的编撰了《那是一群小白羊》,等等。在拓展性活动中,学生思维得到开拓,想象能力得到强化,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课内与课外学习相互联系,做到学科间互相融合,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积极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拓展性活动 阅读平台 创新思维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根据课程理念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开展拓展性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善于挖掘教材的拓展点与空白处,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积极参与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能把所掌握的语文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开展语文拓展性活动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整合各个学科信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有效情境,积极参与拓展性活动
根据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理念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拓展性活动,引发学生在拓展性学习活动中积极品味语文知识,丰富和积累语言,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
例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抓住李白与汪伦话别的空白处开展拓展性活动。运用多媒体屏幕播放了青山绿水、桃花盛开的景象,在轻快的乐曲声中,教师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进行话别。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中自由想象,沉浸在各自扮演的角色中,品味诗句内涵,运用独特的语言,抒发朋友离别时那种依依难舍之情。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陶冶学生阅读情操。又如,教学《落花生》时,多媒体屏幕展现花生结果时的情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父亲的话,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碟炒熟的花生,让学生一边吃花生一边品味父亲话中的含义。生1:“父亲对花生的评价是朴实无华却很有用。”生2:“父亲认为花生一点不张扬、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生3:“父亲要孩子们像花生那样成为有用的人。”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有的学生举出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有的学生举出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活动,提出题目:赞美你,(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或颂(如小草)。在和谐、生动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拓展性活动,感受了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乐趣,锻炼和促进了语文学习能力的生成。
二、利用阅读平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活动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例如,教学《鲸》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鲸的各种资料。课堂活动中,教师提出:“学完了课文,相信大家已经更为具体地了解了鲸,请大家再观赏鲸的家族中一些成员的资料。”多媒体屏幕出示各种鲸的图片或资料,画外解说蓝鲸的演讲:我是一头蓝鲸,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身长3米多,体重190多吨,要有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才能与我相当,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要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货车头的力,我的外号叫“大力士”……教师提出:“听了蓝鲸的演讲,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小组互动交流后,生1:“蓝鲸的演讲简洁明了,不但把自己体形大介绍得十分具体,而且就自己的力气作了形象比较。”生2:“蓝鲸演讲时运用了列举数字的方法,把自己的身长、体重介绍得很具体。”生3:“蓝鲸介绍自己的体重时,能把自己与大象、黄牛作比较,说明了自己特别的重。”经过对话交流,学生感悟和体验了运用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重要性。学生扮演鲸族成员的角色进行演讲,利用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用鲸的口吻向大家介绍,并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运用拓展性活动,发展语文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不可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拓展性活动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空间,促使学生迸发阅读创新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运用课文中的开放性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自然而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中“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乌鸦喝水》一课中“瓶子旁边要是设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等教师利用这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和思维空间。又如,教学《语文园地五》的第二处“我会读”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朗读后,出示阅读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成群的小白羊,有时又像什么呢?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平时观察,试着改编这首儿歌。在这样的拓展性活动中,积极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也就是把平时对白云的观察、想象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学生编撰了《天上的小狮子》,有的編撰了《可爱的小白狗》,有的编撰了《那是一群小白羊》,等等。在拓展性活动中,学生思维得到开拓,想象能力得到强化,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课内与课外学习相互联系,做到学科间互相融合,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积极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