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听到“美”的声音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小学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可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了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给到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067-03
  【本文著錄格式】李伟.让学生听到“美”的声音——中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1):67-68,138.
  基于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素质教育被纳入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中。为此,中小学科学创设音乐课程模式,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一、中小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问题
  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在推进音乐教学活动、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时往往存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教师作为音乐教学的引导者,其审美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状况,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存在学历低、审美情趣弱等状况,不利于审美活动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学校音乐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状况的出现,也阻碍了音乐教师审美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与范畴,降低音乐审美效果的提升。除此之外,各中小学对于音乐教育的忽视也进一步阻碍了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不利于的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措施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中小学课程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活动的推进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增长,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陶冶情操。目前,学术界均肯定了音乐教学活动具有较高的美育功能。但教学活动在实际推行时往往会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进而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实现。
  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但对音乐课程却较为排斥,部分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后,仍旧无法掌握音乐专业知识。为此,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树立起学本位的思想,让学生成为音乐教学的主体。
  新课程要求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目的为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这一目标,在带动中小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引导其积极投身到音乐的熏陶成长中,实现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成为音乐课程主体,并围绕音乐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获得审美体验。满足其对于艺术的直观感受,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除此之外,中小学音乐教师还需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欣赏、理解音乐,并进行音乐赏析技巧知识的传递,确保学生可独立自主进行音乐作品的风格、题材、内容的赏析。这些技能的普及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赏析negligible,并为其成为音乐课程教学的主题奠定基础,引导学生产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程教学时需结合三维一体教学目标,提升学生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地位。
  从本质上来看,音乐艺术作为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途径,其艺术核心价值就在于审美意义。为此,教师需要通过美育、情感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引导,确保其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自身审美情趣的培养确立。在教学实践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创设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可以提升音乐体验,引导其合理、科学的把握音乐情感与表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音乐精髓。
  除此之外,教师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音乐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教学,确保两者高效融入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中。学生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习能够掌握音乐知识框架,从而提升个体专业素质,并为其后期进行音乐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科学把控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构,确保学生可以在融入音乐学习的氛围中,在获得音乐情感体验的前提条件下引入音乐技能与知识。
  这类教学方法的合理化运用,可以实现学生对于音乐审美体验的提升,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与素养,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目的。
  (三)明确审美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学开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与创的能力。西方学者早在19世纪就对审美教育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审美教育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对青少年认知水平提升产生直接影响。科学推进的审美教育可促进学生精神与感性力量的有效统一。为此,中小学音乐教师需合理设计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并将审美教育放在独特的作用与地位,由此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影响学生的成长方向。
  作为常见的主观感性体验,审美课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需求,而审美教育的推进,需要教师借助形象的方式进行情感的传递,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外部的世界,并对细节进行观察,确保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体验情趣。为此,中小学教师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需要积极推进审美教育,明确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实现其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对教师队伍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为进一步保障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音乐审美教学内容,中小学学校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素质教育内核,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与校区硬件设施。
  一方面,中小学学校需强化对于师资力量的整合与优化,通过招聘高素质专业音乐教师的方式,提升校区音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确保其综合审美素质与教学能力能够满足音乐审美目标的实现,提升中小学音乐审美教学工作的质量,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实现自身音乐审美品味与素质。另一方面,中小学学校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小区的音乐教学硬件设施。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结合音乐教学内容与形式,合理化的增设音乐器材与辅助教学器具,由此营造良好的学校音乐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审美学习环境,确保音乐审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中小学学校立足委培模式,强化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借助高校的资源为中小学音乐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带动音乐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提升。除此之外,高校可通过函授、网络授课等方式为在职的音乐教师提供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确保在职教师可以结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教学水平,保障音乐审美教学活动有效性。
  (五)创新音乐审美教学方式
  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发生变化,也进一步影响音乐审美教学方式的变革。为此,中小学音乐教师需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立足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结合审美教学目标与内容创新音乐审美教学方式。
  教学实践活动显示:科学有效的音乐审美教学方法能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活动的生活性、直观性,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可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而音乐学习情境的创设,可实现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对于音乐作品文化因素的赏析,提升其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以初中音乐课程《春天来了》为例,该歌曲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诸如春天的鸟语呢喃,小朋友对春天的喜爱。小鸟歌唱、百鸟争鸣,小朋友们在田野上游戏歌唱的热闹场景,教师在借助该音乐作品推进审美教学时,可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春相关音频资源的播放,这一方法的推进确保学生借助可视化的多媒体课件理解作品的歌词含义。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强化学生对于春天的感情与体验,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体会音乐的魅力,促进学生审美情趣与体验效果的提升。
  (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中小学教师在完成音乐审美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的情感,确保其可以对日常生活的事件有直观的感悟能力,最终为学生形成良好审美意识奠定基础。事实上,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可以引导学生乐观、积极面对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以小学音乐作品《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实际教学为例,教师在歌曲教学之前可以结合图片为学生讲述放牛郎王二小的英勇故事,从而让学生对于王二小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和平意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在该种氛围的影响下,会更加积极学习歌曲,降低了学生音乐审美意识能力培养的难度,保障音乐审美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为进一步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满足学生素质教学的需求,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出现了不同程度变革。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各项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我国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获得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天夏.关于辽宁省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以在职音乐教师业务水平为例[J].当代音乐,2019(4):84-87.
  [2]王秀萍.中小學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的内涵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5,36(5):133-140.
  [3]李丽,葛超.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意识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5):84-86.
  [4]杨海.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民间音乐的模式构建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5):73-75 80.
  [5]周世斌.不应再被忽视的器乐教学——我国中小学器乐教学弱势状况分析及改革思考[J].人民音乐,2012(8):72-75.
  [6]谢翌,赵方霞.美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百年嬗变:课程标准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2):27-34.
  [7]豆乃强.中日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以中国浙江大学和日本千叶大学学生音乐素质为例[J].美育学刊,2012,3(4):94-101.
  作者简介:李伟(1970-),男,山东荣成,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音乐教研员,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音乐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二百多年前,曹雪芹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为《红楼梦》完结的自评,带给后人无限的思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不单单有着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同时有着余音绕梁的曼妙音律,演绎与传承的是音乐与文化。本文对《红楼梦》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从具体的文学案例、影视案例出发,剖析《红楼梦》中的音乐文化,体悟其所独有的文化底蕴,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
【摘要】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距今已有1500多年,从墓的形制和规模来看,其主人无疑是河西五凉时期当地一个地位极高的人。墓穴中的壁画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大部分。在三重世界里,神话故事占据很大一部分,内容丰赡而生动,蕴意隽永而深远,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较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天上人间地下三世界;古代神话内容;文化艺术价值;丰富寓义  【中图
【摘要】文章试图从“网红”的定义出发,讨论近年来艺术博物馆中大众口中涵盖的“网红展览”的界定、类型与特征。“网红展览”由于其社会性特征难以被界定,可以大致划分为馆方自主规划的展览策略和由于人气、人流量被冠名“网红”两种情况。本文还将进一步讨论“网红展览”争议背后给艺术博物馆展览策划与运营、宣传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艺术博物馆;网红展览;沉浸式;口碑传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石头在长诗《献给鹅屋大山上的月亮——兼致王维》中运用“重复”艺术,记录其徒步跋涉中的所见所思,营造了独特的环境氛围,揭示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建构了丰富的审美意蕴。本文将通过《献给鹅屋大山上的月亮》中的意象和句式的重复、意境的重复以及事件和场景的重复三类现象系统地探寻这首诗歌的内蕴。  【关键词】重复;意象;意境;场景;内蕴  【中图分类号】G631.2 【文献标识码】A  《献给鹅屋大山上的
【摘要】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实践为向导,强调通过过程的参与来强化学习。博物馆内保存着众多文化遗产,体验学习理论能够为深化博物馆教育带来全新的可能性,能更好地支撑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随着交互技术的发展,以AR为基础的虚实融合交互方式被广泛应用。本文以体验学习设计的角度为基础,分析大英博物馆以增强现实游戏作为体验学习的方式,探讨基于增强现实游戏作为博物馆教育方式的优势,为博物馆拓展体验学习内容提出更
【摘要】文化创意是传承名人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应立足新时代的新要求,坚持正确的文创方向,提升软件硬件水平,不断挖掘名人思想,推进文创产品品牌化、大众化、系列化和走出去,从而为纪念馆发挥资政育人、凝心聚力作用再添高地。  【关键词】革命人物类纪念馆;文化创意;名人思想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革命人物类纪念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强阵地,也是传承名人思想的重要场
【摘要】怪诞,作为与“美”相对立的艺术表达形式,从古至今形式多变,向世人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精神面貌。怪诞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豪放无拘的画风,使表现内容常常是天马行空,极端反常。随着人类审美进程的不断推进,“怪诞”成为了一种不断发展的美学范畴和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及大众的青睐。本文通过对“怪诞”在历史流变中的形态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将达利的绘画作品与同时期的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阐述怪诞艺术是如何
【摘要】刀郎原创音乐中始终贯穿着他对“爱”的阐释,并带着真挚的情感。本文试从纯粹美学关照的角度,以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递进:先验与体验、移情与表现、共鸣与延伸,对刀郎原创音乐中“爱”的多种表达范式进行解析,并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积极意义,为艺术创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刀郎;爱;体验;移情;灵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J603;J64 【文献标识码】A  刀郎的作品2004年后犹如一股强劲的
【摘要】为推进室内设计中的模糊界面设计,营造符合新时代功能要求和审美特征的室内空间,本文首先分析了室内空间模糊界面的设计意义,具体包含功能方面的意义、形式方面的意义和空间维度方面的意义,进一步研究室内空间的模糊界面设计的几个层面,具体包含底界面、侧界面和顶界面的模糊设计,最后研究了室内空间的模糊界面设计的技巧,具体包含形态方面的技巧、材质方面的技巧和灯光方面的技巧。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为今后的室内空
信息浩瀚的互联网上,搜索“陈清如”,能得到的信息却不多。  他的名字,只在科研成果、工程实践、会议报告,甚至还有早先几年博士生的招生简章中,偶尔闪现。  但如果要写陈清如的故事,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  几年前,有人要编写《陈清如传》,跑到他家里和办公室选资料,一选就是40箱,最后找了搬家公司,用一辆卡车才运走。  车载斗量的资料背后,是陈清如在业界如雷贯耳的名声。他是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