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中的学生再也没有往日回答问题时的跃跃欲试了。他们面对老师的提问,大多采取缄默的消极态度,整个课堂经常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这种现象在农村初中表现得尤为普遍。如果儿童失去了在课堂上的积极表达,他将不能学会合理地阐述自我思想,也不能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这极大地影响着儿童成年后怎样融入社会。实际上,这种“失语”状态已经对教育本身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失语”现象的主要表现为:
一、集体沉默不语,师生互捉迷藏
在课堂对话的情境中,每当面临对话任务时,老师环顾左右,希望发现有意积极表达的学生,学生则总是面面相觑,低眉敛气,生怕老师找上自己。整个课堂是寂无声息,任老师百般诱导,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站出来说话。被点上名的同学,有的勉强敷衍,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干脆说“不知道”。教师并不总是坚持演“独角戏”,但在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程安排的同时,儿童也是被安排的对象之一。教师正在实现教学进度的推进,真正充分地让学生说足话,似乎也不大可能。所以,要么是许多儿童因为紧张、没勇气、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怕老师追问更深的问题等原因而不敢言语,要么是因为教师没有给足时间思考而不能言语。
二、人云亦云,千人一面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心智发展与生活积累都有不同,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思维也应该是不同的,就像不可能相同的两片树叶。而在实际教学中,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表达却几乎相同。第一个同学怎么说,下面同学的发言就大同小异。在“心中的美景”的口语交际课里,第一个同学描述了他“心中的春天”,接下来的几个同学描述的也不外乎是四季景象了,很少有同学描述林间小路、万顷碧波、当空皓月等。这种表面的热闹,也掩盖不了集体“失语”的实质。其中有的学生是因为懒于思考,寻求快捷方便而甘愿流俗;有的是从众心理使然,在复制别人的话语中失去了自我。
三、言非心声,无力表达
在新课程改变学习方式的要求下,围绕专题进行探究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是课堂上常见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表达的应是自己的见解,但受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无视学生心智特点和生活实际,这就极大地束缚了儿童的思想。初中生各方面都处在成长阶段,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都还不足,表达能力也远未完善。当我们要求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我时,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表达进行适当的规范和引导,那么学生的表达就往往混乱不堪。其不成熟的表达能力决定了他想表达而无力表达,只能意会,不会言传,想表达出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是自己真正要表达的东西。真正实现儿童的自我表达,是每一个教育者的重要责任。改变课堂上种种“失语”现象,帮助儿童建立起健康活泼的话语系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理想情境,增强成功期待。理想的交际情境应具备:安全——不会受到嘲讽、蔑视、指责;平等——话语机会均等,无语言独裁和言说霸主;自由——讲话不受他人支配。调查表明:导致学生“失语”的心理原因有:①警觉过度。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上了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与增强,对自己的言行,社会影响较为关注。②自卑退缩。大部分学生会因为受到责罚而挫伤自尊心,而在农村初中大班额的情境下,教师难以做到全程关注与帮扶,使学生卷入学习困境难以自拔。③害羞胆怯,有些学生与熟人亲密无间,无所不谈,却怯生怕众,一旦在陌生人前要表达,就乱了分寸。
“平等”、“尊重”是对话的前提。因此,老师要着力构建理想的课堂交际情境,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对于心理上处于劣势的学生要培养他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成功期待,增大进入交际场的可能。二是积极采用跟进措施,注重形成定性评价,尤其是学生进步不能立竿见影时,要明确告诉学生他的进步,强化和坚定他的信念。三是要调控好课堂,适时为陷于“无语”的学生解围,避免因羞怯自卑而一蹶不振。
2.呵护独立思考,放飞儿童心灵。初中学生虽处于身心成长的飞跃阶段,但远没有达到成人的心智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梯度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要善于激起儿童独立思考的意识,及时导引儿童的思路,让他们放飞想象。这样他们才会自信地把自己想到的真实、大胆地表达出来,不顾忌说得对不对,老师喜欢不喜欢。
3.丰富语言积累,实现立体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时期,在读、背上下一番功夫,才能做到在说话中引经据典二是多读多记,拓宽阅读范围,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能够将语料挪为已用,顺手拈来。三是要潜心揣摩文章意思,深入领会字里行间、饱含的韵味。孙建锋老师在执教《白鹭》时,扣住“钓”字,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出“钓”字的悠闲和“捉”字的忙乱,让学生明白“钓”中包含的韵味,体会其中的静态美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从而在实现师生对话的同时,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学会了品读的功夫,就很容易进入对话情境,说起话来就有内容。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每一个小小的“语塞”事件,千万不要人为地堵住了学生的嘴,使他们只愿当听众而放弃表达,要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思绪飞扬。
一、集体沉默不语,师生互捉迷藏
在课堂对话的情境中,每当面临对话任务时,老师环顾左右,希望发现有意积极表达的学生,学生则总是面面相觑,低眉敛气,生怕老师找上自己。整个课堂是寂无声息,任老师百般诱导,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站出来说话。被点上名的同学,有的勉强敷衍,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干脆说“不知道”。教师并不总是坚持演“独角戏”,但在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程安排的同时,儿童也是被安排的对象之一。教师正在实现教学进度的推进,真正充分地让学生说足话,似乎也不大可能。所以,要么是许多儿童因为紧张、没勇气、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怕老师追问更深的问题等原因而不敢言语,要么是因为教师没有给足时间思考而不能言语。
二、人云亦云,千人一面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心智发展与生活积累都有不同,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思维也应该是不同的,就像不可能相同的两片树叶。而在实际教学中,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表达却几乎相同。第一个同学怎么说,下面同学的发言就大同小异。在“心中的美景”的口语交际课里,第一个同学描述了他“心中的春天”,接下来的几个同学描述的也不外乎是四季景象了,很少有同学描述林间小路、万顷碧波、当空皓月等。这种表面的热闹,也掩盖不了集体“失语”的实质。其中有的学生是因为懒于思考,寻求快捷方便而甘愿流俗;有的是从众心理使然,在复制别人的话语中失去了自我。
三、言非心声,无力表达
在新课程改变学习方式的要求下,围绕专题进行探究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是课堂上常见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表达的应是自己的见解,但受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无视学生心智特点和生活实际,这就极大地束缚了儿童的思想。初中生各方面都处在成长阶段,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都还不足,表达能力也远未完善。当我们要求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我时,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表达进行适当的规范和引导,那么学生的表达就往往混乱不堪。其不成熟的表达能力决定了他想表达而无力表达,只能意会,不会言传,想表达出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是自己真正要表达的东西。真正实现儿童的自我表达,是每一个教育者的重要责任。改变课堂上种种“失语”现象,帮助儿童建立起健康活泼的话语系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理想情境,增强成功期待。理想的交际情境应具备:安全——不会受到嘲讽、蔑视、指责;平等——话语机会均等,无语言独裁和言说霸主;自由——讲话不受他人支配。调查表明:导致学生“失语”的心理原因有:①警觉过度。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上了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与增强,对自己的言行,社会影响较为关注。②自卑退缩。大部分学生会因为受到责罚而挫伤自尊心,而在农村初中大班额的情境下,教师难以做到全程关注与帮扶,使学生卷入学习困境难以自拔。③害羞胆怯,有些学生与熟人亲密无间,无所不谈,却怯生怕众,一旦在陌生人前要表达,就乱了分寸。
“平等”、“尊重”是对话的前提。因此,老师要着力构建理想的课堂交际情境,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对于心理上处于劣势的学生要培养他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成功期待,增大进入交际场的可能。二是积极采用跟进措施,注重形成定性评价,尤其是学生进步不能立竿见影时,要明确告诉学生他的进步,强化和坚定他的信念。三是要调控好课堂,适时为陷于“无语”的学生解围,避免因羞怯自卑而一蹶不振。
2.呵护独立思考,放飞儿童心灵。初中学生虽处于身心成长的飞跃阶段,但远没有达到成人的心智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梯度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要善于激起儿童独立思考的意识,及时导引儿童的思路,让他们放飞想象。这样他们才会自信地把自己想到的真实、大胆地表达出来,不顾忌说得对不对,老师喜欢不喜欢。
3.丰富语言积累,实现立体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时期,在读、背上下一番功夫,才能做到在说话中引经据典二是多读多记,拓宽阅读范围,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能够将语料挪为已用,顺手拈来。三是要潜心揣摩文章意思,深入领会字里行间、饱含的韵味。孙建锋老师在执教《白鹭》时,扣住“钓”字,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出“钓”字的悠闲和“捉”字的忙乱,让学生明白“钓”中包含的韵味,体会其中的静态美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从而在实现师生对话的同时,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学会了品读的功夫,就很容易进入对话情境,说起话来就有内容。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每一个小小的“语塞”事件,千万不要人为地堵住了学生的嘴,使他们只愿当听众而放弃表达,要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思绪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