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行在造价管控机制的研讨上,似乎并未充分重视结算的功能。挖掘结算中的审计元素,将有助于项目发包方深入了解建筑施工的价值信息。结算的功能定位包括: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功能、强化了监督机制的功能、弱化信息不完美的功能。在实践模式的构建上应围绕着:结算形式、结算制度、结算组织等方面展开工作。
关键词:结算;造价控制;功能定位;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如何有效控制建筑造价,已成为关系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从造价控制的一般途径来看,其主要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健全造价管控机制来展开。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可知,同行在造价管控机制的研讨上,似乎并未充分重视结算的功能。为此,笔者尝试通过本文对结算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从结算形式来看,可分为途中结算和竣工结算两类。不难理解,我国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着层层外包的情况。以大项目套小项目,使得实施造价控制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便于文章的讨论且不影响讨论结果的完整性,这里将建筑项目定义为财政拨款性质,并在施工企业范围内进行探讨。
文章首先对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定位。最后,在遵循功能定位内在逻辑进行实践模式的构建。
一、影响造价控制的经济学分析
本文将影响因素严格限定在“团队作业模式”、“信息不完美”等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阐述如下:
(一)团队作业模式的影响表现
1.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原理指出,信息不对称体现为A、B双方对私人信息的掌握不同状况;若A掌握的信息量少于B,则意味着A处于信息弱势,而B处于信息强势。在建筑项目施工中,施工组就处于信息强势地位,而政府部门则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实则在于前者对于施工技术、进程等要件具有更多的“具体知识”(具体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还包括在施工一线所获得一手信息)。这样一来,施工组便有可能在造价控制中实施机会主义行为。
2.监督缺位。监督缺位主要表现在团队内部,表现为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监督效力不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因施工中团队成员间的施工活动具有不可分性(受施工技术的决定),这就使得区分成员个体的努力程度变的不太可能。从而,在无法获知成员边际生产率的情况下,成员个体具有“搭便车”的动机。这在造价控制上的表现就在于,消极对待建筑原材料的成型率。
(二)信息不完美的影响表现
与信息不对称不同,信息不完美决定于施工过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不难理解,在真实世界中信息的传递不可能维持平滑状态;同时,人的计算能力、专业知识存量都具有天然的局限性。这就意味着,人类不可能穷尽未来所有的影响因素。正如建筑项目施工一样,受到施工规模大、周期长的影响,其本身就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因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施工周期延长;因制度压力所导致的施工停顿等。上述表现体现为施工方外围的影响因素,因此在造价控制上便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实则剖析了,财政拨款项目在建设中所出现“三超”现象的经济学原因;同时,这也为结算的功能定位提供了切入点。
二、针对影响因素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结算在维系造价控制中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降低信息不對称的功能
本文以财政拨款建筑项目为考察对象,不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因政府部门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弱化了对该项目的关切度。二者所形成的叠加因素,又将放大造价控制的偏离现象。由此,通过结算所反映出的审计功能,将能在一系列的手段、措施下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干扰。如,执行跟踪审计措施,将在动态条件下实现全流程的信息获取效果。
(二)强化了监督机制的功能
由以上分析可知,试图建立项目施工团队内部的监督机制来实现造价控制,仍缺乏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与此同时,财政拨款项目的产权开放性特征,也促使施工方与政府部门缺乏实施监督的主观意愿。在不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引入科学、合理的结算制度,即在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中,引入针对结算审核方的考核机制。将能倒逼实施结算的主体认真履行监督职能。
(三)弱化信息不完美的功能
信息不完美现象普遍存在于建筑施工领域,特别对于财政拨款支持的大型项目更是如此。那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结算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结算活动尽管不可能改变信息不完美现象,但可以从整体视野下扮演过程控制的角色。实施过程控制的基础就在于,途中结算、竣工结算审核所获得的经费数据。在全面预算管理下,将能借助上述数据进行整体造价控制。
遵循影响因素的逻辑分析,以上三个方面形成了结算的主要功能定位。不难看出,挖掘结算中的审计元素,将有助于项目发包方深入了解建筑施工的价值信息。
三、实践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所述,实践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结算的形式构建
针对财政资金产权开放性的现实,应建立跟踪审核形式。
1.形式。其形式可以通过建立人员跟踪机制来实现,即在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强化以审计人员为重心的跨部门协同模式。
2.效果。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诸多信息问题,促使跟踪审计的效果应在于全面掌握造价结算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客观、高效的监管机制。
3.目的。跟踪审计的目的应在于获取更大存量的造价结算信息,确认各类形式要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也就是说,审核可以与实施结算活动在时间上分离,但跟踪审核所获得的有用信息有能支撑结算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结算的制度构建
实践表明,针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力因素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此,应在激励兼容原则下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1.机制类型。鉴于造价结算审核人员有可能与项目建设方形成合谋态势,因此,考核机制首先应在外部建立起针对审计人员的制度压力;同时,在过程型激励作用下,使得审计人员不愿实施机会主义行为。
2.机制形式。作为绩效考核形式首先应由绩效考核体系、物理元为基础的量化指标,以及实施考核的主体等要件。因此,在遵从传统形式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所形成的声誉约束机制。
3.机制效果和目的。就其效果和目的而言,可以简要概括为:有效约束审计人员行为的效果,以及整体提升造价结算审核水平的目的。
(三)结算的组织构建
1.部门构成。根据实际状况合理选取政府或中介第三方审计组织。因工程属于财政拨款项目,可以引入包括政府部门和中介在内的第三方审计组织。若是私人投资,则在成本控制的原则下可只引入中介组织。
2.责任构成。由于涉及诸多行业机密数据,第三方结算审计组织并不参与跟踪审计活动,而是就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和形式要件给予评判与建议。
3.模式表现。其模式可以在内部审核后再以结果呈报的形式来展开。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尽管本文关注于财政拨款类建筑项目,但其中所阐发的观点和结论仍适用于其它类型的建筑造价控制。
四、小结
目前在造价管控机制的研讨上,似乎并未充分重视结算的功能。挖掘结算中的审计元素,将有助于项目发包方深入了解建筑施工的价值信息。结算的功能定位包括: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功能、强化了监督机制的功能、弱化信息不完美的功能。在实践模式的构建上应围绕着:结算形式、结算制度、结算组织等方面展开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杰毅.谈谈设计前期工作对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J].有色金属设计,2008,(3).
[2]徐帆.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手段—审价制度[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7).
[3]徐建军.石化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2006.,(12).
关键词:结算;造价控制;功能定位;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如何有效控制建筑造价,已成为关系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从造价控制的一般途径来看,其主要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健全造价管控机制来展开。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可知,同行在造价管控机制的研讨上,似乎并未充分重视结算的功能。为此,笔者尝试通过本文对结算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从结算形式来看,可分为途中结算和竣工结算两类。不难理解,我国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着层层外包的情况。以大项目套小项目,使得实施造价控制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便于文章的讨论且不影响讨论结果的完整性,这里将建筑项目定义为财政拨款性质,并在施工企业范围内进行探讨。
文章首先对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定位。最后,在遵循功能定位内在逻辑进行实践模式的构建。
一、影响造价控制的经济学分析
本文将影响因素严格限定在“团队作业模式”、“信息不完美”等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阐述如下:
(一)团队作业模式的影响表现
1.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原理指出,信息不对称体现为A、B双方对私人信息的掌握不同状况;若A掌握的信息量少于B,则意味着A处于信息弱势,而B处于信息强势。在建筑项目施工中,施工组就处于信息强势地位,而政府部门则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实则在于前者对于施工技术、进程等要件具有更多的“具体知识”(具体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还包括在施工一线所获得一手信息)。这样一来,施工组便有可能在造价控制中实施机会主义行为。
2.监督缺位。监督缺位主要表现在团队内部,表现为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监督效力不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因施工中团队成员间的施工活动具有不可分性(受施工技术的决定),这就使得区分成员个体的努力程度变的不太可能。从而,在无法获知成员边际生产率的情况下,成员个体具有“搭便车”的动机。这在造价控制上的表现就在于,消极对待建筑原材料的成型率。
(二)信息不完美的影响表现
与信息不对称不同,信息不完美决定于施工过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不难理解,在真实世界中信息的传递不可能维持平滑状态;同时,人的计算能力、专业知识存量都具有天然的局限性。这就意味着,人类不可能穷尽未来所有的影响因素。正如建筑项目施工一样,受到施工规模大、周期长的影响,其本身就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因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施工周期延长;因制度压力所导致的施工停顿等。上述表现体现为施工方外围的影响因素,因此在造价控制上便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实则剖析了,财政拨款项目在建设中所出现“三超”现象的经济学原因;同时,这也为结算的功能定位提供了切入点。
二、针对影响因素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结算在维系造价控制中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降低信息不對称的功能
本文以财政拨款建筑项目为考察对象,不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因政府部门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弱化了对该项目的关切度。二者所形成的叠加因素,又将放大造价控制的偏离现象。由此,通过结算所反映出的审计功能,将能在一系列的手段、措施下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干扰。如,执行跟踪审计措施,将在动态条件下实现全流程的信息获取效果。
(二)强化了监督机制的功能
由以上分析可知,试图建立项目施工团队内部的监督机制来实现造价控制,仍缺乏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与此同时,财政拨款项目的产权开放性特征,也促使施工方与政府部门缺乏实施监督的主观意愿。在不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引入科学、合理的结算制度,即在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中,引入针对结算审核方的考核机制。将能倒逼实施结算的主体认真履行监督职能。
(三)弱化信息不完美的功能
信息不完美现象普遍存在于建筑施工领域,特别对于财政拨款支持的大型项目更是如此。那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结算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结算活动尽管不可能改变信息不完美现象,但可以从整体视野下扮演过程控制的角色。实施过程控制的基础就在于,途中结算、竣工结算审核所获得的经费数据。在全面预算管理下,将能借助上述数据进行整体造价控制。
遵循影响因素的逻辑分析,以上三个方面形成了结算的主要功能定位。不难看出,挖掘结算中的审计元素,将有助于项目发包方深入了解建筑施工的价值信息。
三、实践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所述,实践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结算的形式构建
针对财政资金产权开放性的现实,应建立跟踪审核形式。
1.形式。其形式可以通过建立人员跟踪机制来实现,即在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强化以审计人员为重心的跨部门协同模式。
2.效果。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诸多信息问题,促使跟踪审计的效果应在于全面掌握造价结算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客观、高效的监管机制。
3.目的。跟踪审计的目的应在于获取更大存量的造价结算信息,确认各类形式要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也就是说,审核可以与实施结算活动在时间上分离,但跟踪审核所获得的有用信息有能支撑结算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结算的制度构建
实践表明,针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力因素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此,应在激励兼容原则下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1.机制类型。鉴于造价结算审核人员有可能与项目建设方形成合谋态势,因此,考核机制首先应在外部建立起针对审计人员的制度压力;同时,在过程型激励作用下,使得审计人员不愿实施机会主义行为。
2.机制形式。作为绩效考核形式首先应由绩效考核体系、物理元为基础的量化指标,以及实施考核的主体等要件。因此,在遵从传统形式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所形成的声誉约束机制。
3.机制效果和目的。就其效果和目的而言,可以简要概括为:有效约束审计人员行为的效果,以及整体提升造价结算审核水平的目的。
(三)结算的组织构建
1.部门构成。根据实际状况合理选取政府或中介第三方审计组织。因工程属于财政拨款项目,可以引入包括政府部门和中介在内的第三方审计组织。若是私人投资,则在成本控制的原则下可只引入中介组织。
2.责任构成。由于涉及诸多行业机密数据,第三方结算审计组织并不参与跟踪审计活动,而是就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和形式要件给予评判与建议。
3.模式表现。其模式可以在内部审核后再以结果呈报的形式来展开。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尽管本文关注于财政拨款类建筑项目,但其中所阐发的观点和结论仍适用于其它类型的建筑造价控制。
四、小结
目前在造价管控机制的研讨上,似乎并未充分重视结算的功能。挖掘结算中的审计元素,将有助于项目发包方深入了解建筑施工的价值信息。结算的功能定位包括: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功能、强化了监督机制的功能、弱化信息不完美的功能。在实践模式的构建上应围绕着:结算形式、结算制度、结算组织等方面展开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杰毅.谈谈设计前期工作对建筑造价控制的影响[J].有色金属设计,2008,(3).
[2]徐帆.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手段—审价制度[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7).
[3]徐建军.石化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