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地时间4月4日下午,被外界称为“装备最为现代化的游击队”——也门胡塞武装向位于马里布省的哈迪政府军和沙特联军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此前的3月29日,沙特军队在利雅得上空用“爱国者”3反导系统击落了2枚胡塞武装的弹道导弹,在其港口城市吉赞上空也击落了1枚弹道导弹。在阿拉伯半岛上演的导弹攻击与反导拦截的大戏,吸引世人关注的目光,而也门胡塞武装在历经多年实战后,对导弹的运用可以说渐入佳境。
最新战况分析
上文提到的几次导弹袭击,胡塞武装出于保密,并未公开发射画面以及导弹型号。不过根据胡塞武装现有装备情况也能推测其大致型号。首先用于袭击哈迪政府军营地,并准确命中目标的导弹,可能是装备数量比较多的 “巴达尔”(Badir)系列战术导弹。“巴达尔”系列分为130千米射程的“巴达尔”1P和射程160 千米的“巴达尔”F近程弹道导弹两种型号。尺寸较小的“巴达尔”1P,弹径只有333毫米左右,长度和“巴达尔”F相当。而“巴达尔”F其实就是苏联SS-21“圣甲虫”导弹的也门改进版,两者的弹体长度都在6.5米左右,只不过对气动外形和控制方式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在双锥体弹头侧面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激光发射窗口。在导弹飞至目标上空时,激光传感器通过这个光学窗口发射激光判定距离并给定高爆破片战斗部的引爆信号。这种非接触式引信可以在空爆时获得均匀破片散布,提高杀伤效果。胡赛武装宣称该弹战斗部可在20米高度引爆,形成14000枚破片,杀伤半径达350米。该弹在2019年4月20日袭击了沙特联军营地,直接造成至少9名沙特士兵和40多名雇佣兵阵亡,威力强大。“巴达尔”1P也取得过类似战果。
“巴达尔”F取消了SS-21导弹的格栅尾翼和燃气舵,取而代之的是4片固定尾翼。或者说将原来SS-21导弹的中弹翼移到了尾部。取消燃气舵又简化了制造工序,成本降低。而原来的控制机构被移到双锥形弹头和圆柱形固体发动机的连接处。这样一来,导弹就有了4片小型鸭翼和4片较大的梯形尾翼,乍一看更像是一枚大口径制导火箭弹。可以判断其制导设备舱的体积比SS-21导弹更小,可以腾出更多空间装填固体助推剂,导弹射程也大大超过SS-21导弹(SS-21最大射程120千米),弹头威力则基本不变。而“巴达尔”1P的气动布局与“巴达尔”F相似,只不过因为长径比更大,因此看起来比较细长。从其弹长约6.5米,弹径约333毫米的特点来看,很可能是伊朗“法吉尔”5制导火箭的也门版,其战斗部重量约100千克左右,弹体总重约900千克。只不过鸭翼及其控制机构的安装位置有所不同。弹翼改为固定式,发射装置类似也门SA-2防空导弹的发射架。
使用SA-2防空导弹发射架的还有更早装备的 “征服者”M1/M2(Qaher M1/M2)液体地地导弹。其外形与苏制SA-2防空导弹几乎一样,只不过改进了制导系统,改为对地攻击。“征服者”M1导弹在2015年公开,其射程达300千米,可携带200千克重的战斗部。该弹在2015年底重创了沙特联军,使其死伤500多人。2017年初的“征服者”M2射程增加到400千米,弹头重量350千克。2017年3月28日,也门向沙特军队集结地发射了3枚“征服者”M2导弹,造成了沙特方面不小的损失。“巴达尔”系列导弹可能拥有惯性加卫星制导系统,打击精度据说提高到20米内,实战表现也很好,每次运用均能取得不错的战果。“巴达尔”1则是一种双联装的无控火箭炮,采用车载机动发射,由于尾翼无法折叠,采用的是体积较大的矩形发射箱。除了车载发射,胡塞武装还有将火箭弹发射装置埋于地下的设计模式,只有在发射时才利用俯仰机构展开。这种发射方式有利于躲避空中侦察。毕竟发射车虽然机动能力强,不过隐藏起来也不方便,一旦被敌方无人机锁定,就很难逃脱。2020年1月,胡塞武装还利用战术导弹精确攻击哈迪军设在萨达省和尼赫姆的通讯中心,这些战果应该也是反应速度更快的“巴达尔”系列导弹的战果。
射程更远的“火山”系列导弹
从沙特方面展示的3月29日在利雅得拦截下来的也门胡赛武装弹道导弹残骸(包括发动机段、燃料舱段和制导舱段)来看,该型导弹更可能是“火山”2H液体弹道导弹。与以前不同,这次导弹残骸上看不到油漆粉刷的导弹型号。从也门边界到利雅得的距离至少有800千米,这并非沙特首都第一次遇袭。早在2017年12月19日,也门胡塞武装“火箭营”在两个月内向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的雅玛玛皇宫发射了2枚“火山”2H。只不过导弹被沙特的“爱国者”PAC2GEM-T(制导增强型)防空导弹成功拦截,未造成人员伤亡。不过据说沙特为拦截该導弹一共发射了5枚“爱国者”拦截弹,对沙特的心理影响还是很大的。
“火山”2H首次亮剑是在2017年7月22日。当时胡塞武装声称他们当天向位于沙特西部的延布石油精炼厂(位于沙特第2 大产油地)发射了一枚“火山”2H,导弹不仅成功命中目标而且引发大火,当地居民上传的视频也显示油田发生重大火灾。为了证明战果,胡塞武装还发布了卫星照片加以佐证。虽然西方军事专家根据导弹残骸和外形,判断“火山”2H技术来源于伊朗的“齐亚姆”1弹道导弹,不过似乎并非其简单仿制版。因为依照伊朗官方数据,“齐亚姆”1的射程只有700千米左右,而胡塞武装宣称“火山”2H的最大射程达1400千米,可覆盖沙特80%的国土。不过这个数据也有虚张声势的嫌疑,如果真要在那么小的导弹上实现超过早期“流星”3导弹(1150千米)的射程,估计要将导弹的战斗部重量降到100千克左右,再加上精度大大下降,实战意义不大。
“齐亚姆”1导弹其实是伊朗“流星”2导弹的改进版,属于苏制“飞毛腿”导弹的现代化改进型。通过增加推进剂以及消减结构重量和弹头重量,在弹体总长没有大幅增加的条件下,将射程大大提高。
根据伊朗方面的报道,“齐亚姆”1的发射重量在6.155吨左右,与“飞毛腿”C相当,能携带一个645千克的战斗部,导弹长度和直径也基本不变,但是射程却提高到700千米。其内部设计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这种导弹的氧化剂箱分为两层,其中下方的一半会首先消耗,以减小导弹飞行中重心变化的幅度;其次是缩短了制导舱长度,增加了推进剂携带量。弹体材料由原来的钢改为重量更轻的铝合金。为了进一步减轻结构重量,取消了尾翼。原先“飞毛腿”导弹的圆锥形弹头被形似“奶瓶”的锥- 柱- 裙式新弹头取代。弹头头锥经过优化设计,可增强导弹在弹道末端的稳定性和俯冲速度,专家猜测其可能还采用了在弹道飞行中段与弹体分离的设计,这无疑大幅提升了“齐亚姆”导弹的突防能力,更难被反导系统拦截。而更先进的“齐亚姆”2导弹(弹体可能加长到12米,射程可能超过800千米)的最大特点是其再入飞行器尾部有4片小型的三角形可动控制翼,这表明它采用了机动再入技术,打击精度更高。这种新的弹头也用来改进射程更远的“卡迪尔”导弹(“流星”3导弹改进型,采用了铝合金弹体)。
而胡塞武装的“火山”2H射程明显超过“齐亚姆”1,应该是在“火山”1基础上融合“齐亚姆”的部分技术改进而来。2016年9月2日,胡塞武装首次宣布拥有“火山”1导弹。该导弹外形与“飞毛腿”B似乎没有区别,不过其弹体长度达12.5米,重量为7.3吨,可携带500千克常规高爆弹头飞行约800千米。其技术参数更像是传说中的“飞毛腿”D型导弹。“飞毛腿”D也曾在2000年9月在叙利亚进行试射。美国“北纬38度”网站专家分析称,该弹重约7.2 吨,长约12.4米,弹径仍是0.88米,推进剂携带量增至5480千克,结构重量增至1200千克,发动机工作时间为90秒,可将500千克弹头投送至700千米外。
“火山”1应该就是“飞毛腿”D的也门版。2016年10月9日,“火山”1命中了位于沙特境内边境城市塔伊夫附近的法赫德国王空军基地,攻击距离为525千米。2016年10月27日,胡赛武装又用“火山”1打击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机场,该机场距也门边境630千米。这些战例验证了导弹的性能,为其进一步改进创造了条件。而射程更远的“火山”2应该就是采用铝合金弹体减重后的增程版,弹头来自“齐亚姆”导弹,射程超过850千米,不过仍保留了“飞毛腿”导弹的4片尾翼。“火山”2H则采用了面积大幅缩小的4片梯形尾翼,其外形与“齐亚姆”2比较接近。“火山”2导弹在2017年2月5日投入实战,几个月后的7月22日,“火山”2H导弹也投入首次实战,到2018年3月25日,胡赛武装就用“火山”2H对沙特境内目标进行了4轮攻击。除了在2018年3月25日一次袭击行动间接造成一名在沙特的埃及工人死亡外,没有其它伤亡报告。如果真如沙特所说,大多数导弹被拦截,那么可见其并非像也门宣称的拥有“智能弹头”,弹头还是无控再入,精度可能不高。如果沙特的拦截数据有水分,更大的可能是导弹飞行距离远了后,弹头落点偏离目标太远,无法对敌方造成较大损失。
“火山”2H表现不佳,促使胡塞武装研制更先进的导弹。这就是在2019年8月1日攻击沙特东部海岸最大港口达曼湾的“火山”3弹道导弹。当时导弹的飞行距离超过了1100千米,而且据说命中了目标。这意味着胡塞武装之前说的,拥有上千千米攻击距离导弹的宣传并非只是宣传。从8月2日胡赛武装公开的发射视频和图片可以判断:“火山”3导弹是在“火山”2H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两者弹翼相似。导弹尾焰与之前的导弹有了明显不同,可能提高了发动机推力,并将燃料更换为偏二甲肼,提高发动机比冲。
“火山”3导弹采用类似“飞毛腿”的尖锥形弹头,弹体和弹头底部有一小段截锥体过渡。如果是新导弹,大可研制一种适合弹体直径的新弹头,没必要再加一段截锥体。这似乎表明“火山”3更可能使用了现有导弹的战斗部,因为战斗部本身直径小于扩大后的弹体,因此需要额外加一段截锥体。如果弹头来自“火山”1,那么弹径可能扩大到1米左右,以装填更多燃料。胡赛武装宣称该弹射程1300~1800千米,远超“火山”2H。目前来看,该型导弹至少拥有1100千米的射程。在国际上,与之相似的只有朝鲜的“火星”9导弹。
也门在萨利赫时代曾大量进口朝鲜导弹。朝鲜在上世纪90年代就拥有“火星”9,该导弹被美国称为“飞毛腿”ER,不过也门的“火山”3与朝鲜“火星”9导弹还是有很大区别。为了实现比“火星”9更远的射程,发动机推力可能从13吨提高到了17吨。由于胡塞武装没有發布其起飞视频,还难以证实这些分析。与伊朗“流星”3导弹相比,也门“火山”3的体积小多了,仍可由MAZ-543发射车搭载,不需要更换更长的发射车,而且导弹起飞质量更轻,发动机也更便宜,适合贫穷的也门。“火山”3的射程已经可以跨入中程导弹的行列,不过其战斗部重量可能只有“流星”3的一半,甚至更低。1999年,朝鲜“库沃尔桑”号货轮在印度坎德拉港停泊,当时在船上发现了一张神秘的图纸,为一种直径约1米的新导弹的草图。不排除也门在得到朝鲜帮助后,秘密研制出了“火山”3。
颇具特色的“胡塞”式装备
在伊朗的援助下,也门胡塞武装甚至使用过巡航导弹。2017年12月3日,胡塞武装企图用伊朗提供的“苏穆尔”巡航导弹攻击阿联酋巴拉卡核电站(距离达1400千米),但导弹偏离了目标。从散落的零部件里可以发现,战斗部并未爆炸,说明该导弹可靠性不高。不过伊朗很快就进行改进。在2019年2月3日,伊朗公开更新的“霍韦伊泽”巡航导弹,射程缩短至1350千米。2019年6月12日和8月28日,胡赛向沙特阿卜哈国际机场发射了巡航导弹,该机场距离也门边境约160千米。更令人吃惊的是,2019年9月14日,胡赛武装宣布,用无人机和巡航导弹打击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最大的炼油厂,使沙特方面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损失。第二天,根据散落在炼油厂附近的巡航导弹残骸分析,这是也门不久前公布的“圣城”1巡航导弹。此前的2019年7月7日,也门公开展示了其最新武器装备,包括4种无人机,6种弹道导弹,一种巡航导弹。这也是胡赛武装首次公开展示“圣城”1巡航导弹。
从图片上看,“圣城”1明显比伊朗“霍韦伊泽”巡航导弹小很多,尺寸大致相当于一枚伊朗购自东亚的C-802反舰导弹(伊朗版C-802称“纳西尔”,射程达200千米,并提高了抗电子干扰能力),只不过采用展弦比更大的“一字形”中弹翼,以及与Kh-55相似的尾翼。为了腾出弹体空间多装燃料,发动机改为外挂式。独具特色的固体助推器,更像是直接从C-802导弹移植过来,只不过弹翼被进行切块减重处理。在9月14日的袭击中,胡塞武装发射了7枚“圣城”1巡航导弹。为了实现1000千米以上飞行距离,导弹可能携带的是非常小的战斗部,尽量多装燃料。最后,3枚丢失目标,4枚击中布盖格炼油厂的储油罐。胡塞武装估计是降低了导弹的飞行速度,以最大限度利用弹体滑翔来增加射程。很明显,胡塞武装无力自己研制该导弹,“圣城”1更像是伊朗在C-802弹体基础上融入“霍韦伊泽”巡航导弹的制导技术改进而来。
对于“圣城”1采用何种制导方式,可以通过伊朗在2019年8月的莫斯科航展上展示的“莫宾”(Mobin)巡航导弹来窥豹一斑。据介绍,“莫宾”巡航导弹重约670千克,有效载荷120千克,翼展3米,雷达反射截面积小于0.1平方米,导弹的最低飞行高度可以控制在9米多,最高飞行高度可达13700米左右。在射程方面,在全程采用10米高度超低空飞行的状态下,最大射程450千米,续航时间45分钟,飞行速度为900千米/小时。导弹采用惯性制导 等高线地形匹配制导/数字图像匹配。
从“圣城”1巡航导弹的打击效果看,4枚导弹击中目标的弹着点都在油气罐的左下方,从罐顶到弹孔的距离大约12米左右,命中点惊人的一致。这似乎意味着,伊朗在莫斯科航展上的宣傳并非吹嘘,“圣城”1可能使用弹载成像设备获取具体图像,数字化后再与预先存储的地面图像匹配修正,才能达到这么高的打击精度。弹上也许还有数据链,伊朗方面可能在袭击中,帮助导弹进行中继制导和修正。
除了导弹,胡塞武装的无人机也是战果累累。其拥有Qasef-2K、Rased、Samad-1/3等无人机。其中体型最大的Samad-3最大航程1700千米,曾突袭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机场,也参加了对沙特石油设施的攻击。无人机与弹道导弹的配合,是胡塞武装导弹力量的倍增器。未来,这只装备精良的“游击队”恐怕还有更具威力的武器亮相,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