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讨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社会需求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75-02
会计是一门有技能、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的学科,实际应用程度极高,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改革切入点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社会对职业性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顺利就业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单一强调学科性教育向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转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本文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够合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中包括了文化理论课和会计专业理论课,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也具有片面性。不仅如此,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都存在着错位的现象,课程设置追求数量多、覆盖面全,教学内容追求专业性强、知识程度深,而专业课程缺乏学科间的整合和衔接,导致不能共同达成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些做法偏离了高职会计教育的应有定位,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夯实和强化,实训课少,即使有也脱离时代的步伐,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学生既没有掌握复杂而难懂的专业知识,又没有练就娴熟而高效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比较陈旧。当前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较大弊端,一般设有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专业,除此之外,还会按部门、行业分设各种会计专业,这种专业设置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在此影响下,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国家指定课程、会计专业传统课程和专题选修课程构成,这样的课程体系加上陈旧的课程内容,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很难达到高职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在高职会计教学中,教师仍然占主体地位,“填鸭式”教学还经常出现,单独讲授取代了互动讨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会计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很多经济业务是用各种单证、票据记载的,但是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讲解记录经济业务的各种单证、票据的经济内容、作用及传递程序,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很难学到实践需要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师缺少对经济事项的来龙去脉的解说和分析,对会计分录和会计报表的讲述比较生硬,教学方法的失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不够灵活。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评估仍是以应试为目的,基础会计课程和其他主要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而闭卷考试的题目比较容易,大部分是选择题和需要背诵的知识,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偏低。这达不到考查学生会计实际技能的目的。另外,在会计等级评定中,实际操作成绩虽占一定比例,但比例相对较低,理论课考试成绩仍是评定一个学生学习优差的主要标尺。除此之外,校外实习评估是以学生的实习报告为标准,而实习报告的评定结果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样的考核评估系统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形成,将会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不注重提高动手能力的后果。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整培养目标,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应该拥有三个基本素质,即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遵守法规、熟悉规程、诚实守信、服务到位、保守机密、爱岗敬业等;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包括: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等。应试教育体制使培养目标向理论知识倾斜,忽略了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的目标体系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只会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自主性和创新意识逐渐丧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无法满足就业需要。由此看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会计专业改革的首要切入点。
(二)坚持就业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以“谁占课堂主体地位”这一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打造“教师+学生双核心”模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中,教师把学习新知识和练习巩固知识这两个环节完全割裂,而现代教学理念提倡打破传统锢束,用崭新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将自主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法纳入其中,协调应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下转第84页)(上接第75页)参与积极性为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会计专业是一门融理论性、操作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专业,而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获取综合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这种方法对于会计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环节,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原则性和体系建设研究不够深入,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缺乏连续性、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教育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比例应为6∶4”,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课时应占总教学时长的40%左右。当前形势下,要极大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从实验、实训和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训教学项目,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具体如下。 第一,加强会计实训室建设。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训室模仿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这样的实训室可以将理论知识活化成专业技能,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第二,丰富实训教学项目。高职会计专业可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训教学项目,在时间上做到既要有阶段性实训又要有课堂实训;在内容上做到既要以企业、工业会计为主,也要兼顾其他行业会计,各种实训教学项目都要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多样化的需要。
第三,提高社会实习比重。在加强校内实验课和实训课的基础上,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广泛参加社会实习,通过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消化他们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提高会计业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四)顺应就业需要,改革考核评估方式。合理的考试制度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效应。因此,按社会需求去改革考核方式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应根据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设计会计考核制度。第一,改革会计专业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在传统题型基础上要加入一部分主观开放性试题,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检验和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深度探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改革会计专业考试方式。过去考试存在“四少”、“四多”现象,即开卷少、闭卷多;口试少、笔试多;技能考核少、理论考察多;多次考试总体评价少、一次考试决定成绩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考试改革,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考核取代单一形式的考核。既要有笔试,也要有答辩、小组合作项目、案例讨论、口头问答等形式的考核;既要有理论考试,也要有技能展示、应用及应变能力测试、实景操作、成果交流和评价等形式的考核;既要完善阶段终结性考试,还要重视过程形成性考试,适当增加平时测验和实践课表现的分值,充分发挥考试的约束、激励和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徐文杰.实践导向、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财会通讯,2009(9)
[2]唐丽红.高职会计专业推行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10)
[3]王冬梅,薛毫祥.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实习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社会需求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75-02
会计是一门有技能、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的学科,实际应用程度极高,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改革切入点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社会对职业性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顺利就业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单一强调学科性教育向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转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本文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够合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中包括了文化理论课和会计专业理论课,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也具有片面性。不仅如此,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都存在着错位的现象,课程设置追求数量多、覆盖面全,教学内容追求专业性强、知识程度深,而专业课程缺乏学科间的整合和衔接,导致不能共同达成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些做法偏离了高职会计教育的应有定位,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夯实和强化,实训课少,即使有也脱离时代的步伐,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学生既没有掌握复杂而难懂的专业知识,又没有练就娴熟而高效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比较陈旧。当前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较大弊端,一般设有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专业,除此之外,还会按部门、行业分设各种会计专业,这种专业设置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在此影响下,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国家指定课程、会计专业传统课程和专题选修课程构成,这样的课程体系加上陈旧的课程内容,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很难达到高职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在高职会计教学中,教师仍然占主体地位,“填鸭式”教学还经常出现,单独讲授取代了互动讨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会计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很多经济业务是用各种单证、票据记载的,但是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讲解记录经济业务的各种单证、票据的经济内容、作用及传递程序,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很难学到实践需要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师缺少对经济事项的来龙去脉的解说和分析,对会计分录和会计报表的讲述比较生硬,教学方法的失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不够灵活。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评估仍是以应试为目的,基础会计课程和其他主要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而闭卷考试的题目比较容易,大部分是选择题和需要背诵的知识,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偏低。这达不到考查学生会计实际技能的目的。另外,在会计等级评定中,实际操作成绩虽占一定比例,但比例相对较低,理论课考试成绩仍是评定一个学生学习优差的主要标尺。除此之外,校外实习评估是以学生的实习报告为标准,而实习报告的评定结果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样的考核评估系统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形成,将会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不注重提高动手能力的后果。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整培养目标,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应该拥有三个基本素质,即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遵守法规、熟悉规程、诚实守信、服务到位、保守机密、爱岗敬业等;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包括: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等。应试教育体制使培养目标向理论知识倾斜,忽略了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的目标体系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只会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自主性和创新意识逐渐丧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无法满足就业需要。由此看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会计专业改革的首要切入点。
(二)坚持就业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以“谁占课堂主体地位”这一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打造“教师+学生双核心”模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中,教师把学习新知识和练习巩固知识这两个环节完全割裂,而现代教学理念提倡打破传统锢束,用崭新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将自主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法纳入其中,协调应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下转第84页)(上接第75页)参与积极性为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会计专业是一门融理论性、操作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专业,而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获取综合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这种方法对于会计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环节,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原则性和体系建设研究不够深入,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缺乏连续性、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教育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比例应为6∶4”,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课时应占总教学时长的40%左右。当前形势下,要极大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从实验、实训和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训教学项目,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具体如下。 第一,加强会计实训室建设。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训室模仿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这样的实训室可以将理论知识活化成专业技能,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第二,丰富实训教学项目。高职会计专业可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训教学项目,在时间上做到既要有阶段性实训又要有课堂实训;在内容上做到既要以企业、工业会计为主,也要兼顾其他行业会计,各种实训教学项目都要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多样化的需要。
第三,提高社会实习比重。在加强校内实验课和实训课的基础上,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广泛参加社会实习,通过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消化他们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提高会计业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四)顺应就业需要,改革考核评估方式。合理的考试制度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效应。因此,按社会需求去改革考核方式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应根据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设计会计考核制度。第一,改革会计专业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在传统题型基础上要加入一部分主观开放性试题,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检验和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深度探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改革会计专业考试方式。过去考试存在“四少”、“四多”现象,即开卷少、闭卷多;口试少、笔试多;技能考核少、理论考察多;多次考试总体评价少、一次考试决定成绩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考试改革,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考核取代单一形式的考核。既要有笔试,也要有答辩、小组合作项目、案例讨论、口头问答等形式的考核;既要有理论考试,也要有技能展示、应用及应变能力测试、实景操作、成果交流和评价等形式的考核;既要完善阶段终结性考试,还要重视过程形成性考试,适当增加平时测验和实践课表现的分值,充分发挥考试的约束、激励和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徐文杰.实践导向、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财会通讯,2009(9)
[2]唐丽红.高职会计专业推行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10)
[3]王冬梅,薛毫祥.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实习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