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前后植物群落差异及地境结构研究

来源 :安全与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u54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贺兰山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后植被恢复情况,依据生态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根群结构调查,以及植被地下生境土壤肥分养分取样与测试,对背景区与恢复区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不同植物群落的地下生境范围,并进一步探究了影响植被恢复的土壤因子.结果 表明:①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存在6种植物群落,背景区为针茅群落和白莲蒿群落,修复区在这两种群落之外新增了华北米蒿群落、寸草苔群落、火炬树群落和香蒲群落;②相较于背景区,修复区的针茅群落和白莲蒿群落的植物种类更丰富,且优势种的优势度较低,个体分布较为均匀,表明修复区针茅群落和白莲蒿群落存在向背景区演化的趋势;③地表以下0~20 cm土壤深度范围内是研究区植物群落主要的植物根系功能区,在此范围内修复区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远高于背景区,而修复区土壤中全磷含量低于背景区,土壤中磷成为制约植被恢复的主要元素,并且在植物根系功能区范围内,部分矿区仍存在土壤酸性污染,影响了植被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山生态修复的覆土厚度、植物类型、土壤肥分等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其他文献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把握好城镇化战略着力点,是我国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立法渐成体系,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立法并进、综合与专项立法互补的特点,尤其是地方政府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结合《民法典》《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以及现行有效的24件地方城市地下空间综合立法,论文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立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结果 表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立法相关矛盾和问题聚焦于对空间权利的认识,涉及到空间
冯家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区重要的生态廊道,查明冯家江流域水体中氮磷的污染特征,对掌握冯家江流域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污染防控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别于2018-2019年夏、冬季测定了冯家江流域地表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及其形态,采用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和氮磷比评估了该流域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结果 表明:冯家江流域地表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浓度均超过了我国Ⅴ类水水质标准,分别是我国Ⅴ类水水质标准的19.05倍、9.3倍、1.6倍;该流域地表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的分布存在时空差异,地表水体中总氮、氨
针对目前越来越多的导弹武器系统的测试要求,为便于记录导弹在发射和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工作参数,文中提出一种基于ARM+FPGA的弹载记录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记录仪由电池供电,在非采集状态下,整个记录仪处于低功耗状态,以降低整体能耗,可根据两种不同的触发信号,记录仪由低功耗状态进入采集状态,同时对弹体所产生的12路模拟信号和8路数字信号进行精准采集并得到可靠存储;采用特种钢和高强度铝双层壳体防护,并通过锤击实验和炮射实验验证了记录仪的抗高过载能力;开发上位机软件,用于获取弹载记录仪的状态信息、原始数据以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