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2004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达94.5万人,比2003年净增14.8万人,增幅为18.4%,是历年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专家预言,2005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会比往年更多,竞争将空前激烈。如同高考一样,考研时志愿的填报事关考研成败。那么,考研志愿究竟怎么选呢?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旦决定考研,第一步决策就是确定报考志愿。与高考志愿类似,考研的第二志愿作用不大,绝大多数考生面对的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报考志愿的决策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步骤:形成专业选择意向;确定报考单位;最后两者结合,综合考虑,确定第一志愿,并考虑第二志愿。专业和招生单位的不同搭配就形成了报考的4种基本模式:本专业本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跨专业本校报考;跨专业跨校报考。
专业的选择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如果选择不慎,找到新的起点后马上又会迷失方向。有些学生因为高考时对专业不了解或者被调剂,大学阶段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希望通过考研重新选择专业来弥补这种缺陷,这种考生应该说是有明晰职业理想或者学术抱负的。而一些学生考研的初衷则是为了暂时回避就业压力,这些人在填报志愿时难免盲目。不管是哪类考生,选报志愿都得特别慎重,考研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与其随便选报一个志愿拼搏一番,倒不如趁机充实自己的就业资本。根据专家观点,报考研究生一定要以专业兴趣为出发点,无论是立志学术研究,还是希望顺利就业,真才实学是最重要的。
选定自己的专业后,报考单位的选择也同样重要。大家都知道,名牌高校的竞争理所当然要残酷得多,如果自己的实力不是很雄厚,而又希望考研成功,那么就选择二流或者三流大学的相关专业,这样保险系数要大些。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考名牌高校的一般专业,考一般高校的名牌专业。这种观点对考研学子来说,应该有所启发。至于跨学校报考,很多人认为成功率要低些,我看不见得,本校的研究生未必就容易考,哪里都充满竞争。选择报考单位的原则应该是:知己知彼,择其所需。
顺带谈谈跨专业报考。跨专业有以下原则:理转工易,理工转文易,经济类转纯文科易,反之则难。任何一个专业都有一支柱理论,这也是中学“打基础”的目的。所有专业大致根据基础理论不同专业可做以下划分:
数学分支:计算机,信息管理类,统计类,交通运输,金融,系统工程类;
物理分支:电学,力学,控制类,机械类建筑类,通信类土建类,各种工程类;
化学分支:化工类,食品造糖类,纺织,医学,生命科学,农,林;
以上划分不是绝对的,像控制类,对数学要求很高,农林对数理统计要求高。中医,建筑学的支柱理论游离于前几者之外。每个分支之间差别也大,如计算机与数学。
另外,纯文科如法律、中文等由于理论不多,更侧重于感性认识,所有专业都可尝试,但有一重要前提:必须真正感兴趣而不是为考而考。
跨专业报考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出发,不能盲目地跟随报考趋势,更不能只看重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毕竟鲜花的背后是汗水,甚至眼泪——激烈竞争意味着残酷淘汰。所以一定要三思而行。一旦确定目标,就不要动摇,更不能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