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金牛区按照市委部署要求,以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文旅新高地为引领,做强“文化北城”品牌,提升区域人文魅力,丰富城市文化生活,不断提升“科贸金牛·文化北城”的影响力、辐射力,为“提升金牛品质、打造金牛品牌、重振金牛雄风”努力奋斗。
坚持文化引领,塑造别样精彩城市文化
“科贸金牛·文化北城”是金牛发展的新名片。要以新思想新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巴蜀文明与天府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科贸金牛·文化北城”。
一是传承历史文脉,扬金牛之韵。加大历史文化片区的文化风貌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历史文物保护建设工程,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融入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厚植文化根脉、延续历史记忆。树品牌、重本底,不断提升区域文化旅游的品相、品质、品位,着力打造金牛文化品牌、改善人文生态环境、彰显现代城市魅力。
二是强化城市营销,立金牛之名。积极参与国际性节庆展会,综合利用西博会、南亚商品交易会等各种重要载体和各类招商平台,讲好金牛故事、传播金牛声音、展示金牛形象,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沟通力和国际传播力。
三是弘扬核心价值,铸金牛之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惠民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陕推进“四馆一平台”(区图书馆、区档案馆、区美术馆、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北城”这个品牌更加响亮。
注重生态支撑,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
良好的城市环境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要把生态环境打造作为彰显城市魅力、改善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让环境更美好,让已来者安居、未来者向往。
一是持续推进“三治一增”。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实施“三无”企业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区内水环境治理,积极推进金芙蓉大道等增花添彩特色项目,高标准扮靓城市环境。
二是优化提升生态环境。依托环城生态区“三大绿楔”,加快建设北城绿心等城市生态景观,大力实施宜居水岸工程,加快茅草堰等滨水空间景观打造,形成“贯水亮河、增绿成廊、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
三是全力塑造空间风貌。全面落实总体规划,从视廊、风廊、天际线、四边管控等入手,加强城市形态管控,着力打造“东西串联、南北贯通、纵横交错”的区域独特通风廊道,形成“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
強化社区营造,建设舒心美好宜居空间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城市最核心的单元。坚持把社区作为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要载体,精心营造以市民居住点为圆心、1-1.5公里为半径的宜居生活空间。
一是畅通“微循环”。积极推进小街区规制,大力实施背街小巷“五整治、五提升”,疏通街区街巷“毛细血管”,提升居民出行的通达性、便利性。
二是做美“微景观”。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全面开展“两拆一增”,加快“小游园、微绿地”示范点位建设,着力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绿地体系,构建“四季见花、全年见绿”的城市园林景观。
三是做精“微服务”。加强社区阵地标准化建设,探索构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积极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和市民自助服务终端,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公共服务圈,确保市民生活“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
发展文旅产业,构筑都市文旅新高地
文旅产业既是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又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新兴动力。坚持“文化+”发展模式,聚焦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创意设计等“七大文创产业”,高标准构建“文化北城”标志和品牌。
一是坚持文化与城市融合。深度挖掘古蜀文化、交子文化、中医药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精心打造欢乐里、银杏路等一批特色街区和文创空间,将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有机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领域,锻造金牛文化品质、生活品味、城市品相。
二是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欢乐谷主题旅游区等文旅核心地标,积极构建“多彩都市+天府文化+个性旅游”都市文旅发展新模式。
三是坚持文化与功能融合。加快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国际足球中心和金牛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性设施建设,积极策划中国大学生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等大型文体活动和国际体育赛事,带动音乐传媒、体育竞技等产业聚集发展,着力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参与度高的金牛文化品牌。
坚持文化引领,塑造别样精彩城市文化
“科贸金牛·文化北城”是金牛发展的新名片。要以新思想新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巴蜀文明与天府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科贸金牛·文化北城”。
一是传承历史文脉,扬金牛之韵。加大历史文化片区的文化风貌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历史文物保护建设工程,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融入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厚植文化根脉、延续历史记忆。树品牌、重本底,不断提升区域文化旅游的品相、品质、品位,着力打造金牛文化品牌、改善人文生态环境、彰显现代城市魅力。
二是强化城市营销,立金牛之名。积极参与国际性节庆展会,综合利用西博会、南亚商品交易会等各种重要载体和各类招商平台,讲好金牛故事、传播金牛声音、展示金牛形象,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沟通力和国际传播力。
三是弘扬核心价值,铸金牛之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惠民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陕推进“四馆一平台”(区图书馆、区档案馆、区美术馆、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北城”这个品牌更加响亮。
注重生态支撑,构筑生态宜人绿色家园
良好的城市环境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要把生态环境打造作为彰显城市魅力、改善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让环境更美好,让已来者安居、未来者向往。
一是持续推进“三治一增”。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实施“三无”企业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区内水环境治理,积极推进金芙蓉大道等增花添彩特色项目,高标准扮靓城市环境。
二是优化提升生态环境。依托环城生态区“三大绿楔”,加快建设北城绿心等城市生态景观,大力实施宜居水岸工程,加快茅草堰等滨水空间景观打造,形成“贯水亮河、增绿成廊、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
三是全力塑造空间风貌。全面落实总体规划,从视廊、风廊、天际线、四边管控等入手,加强城市形态管控,着力打造“东西串联、南北贯通、纵横交错”的区域独特通风廊道,形成“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
強化社区营造,建设舒心美好宜居空间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城市最核心的单元。坚持把社区作为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要载体,精心营造以市民居住点为圆心、1-1.5公里为半径的宜居生活空间。
一是畅通“微循环”。积极推进小街区规制,大力实施背街小巷“五整治、五提升”,疏通街区街巷“毛细血管”,提升居民出行的通达性、便利性。
二是做美“微景观”。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全面开展“两拆一增”,加快“小游园、微绿地”示范点位建设,着力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绿地体系,构建“四季见花、全年见绿”的城市园林景观。
三是做精“微服务”。加强社区阵地标准化建设,探索构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积极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和市民自助服务终端,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公共服务圈,确保市民生活“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
发展文旅产业,构筑都市文旅新高地
文旅产业既是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又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新兴动力。坚持“文化+”发展模式,聚焦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创意设计等“七大文创产业”,高标准构建“文化北城”标志和品牌。
一是坚持文化与城市融合。深度挖掘古蜀文化、交子文化、中医药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精心打造欢乐里、银杏路等一批特色街区和文创空间,将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有机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领域,锻造金牛文化品质、生活品味、城市品相。
二是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欢乐谷主题旅游区等文旅核心地标,积极构建“多彩都市+天府文化+个性旅游”都市文旅发展新模式。
三是坚持文化与功能融合。加快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国际足球中心和金牛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性设施建设,积极策划中国大学生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等大型文体活动和国际体育赛事,带动音乐传媒、体育竞技等产业聚集发展,着力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参与度高的金牛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