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金石堂成立时台湾的出版品总量不过8876种,1986年,出版总量破万种,此后逐年飙升,1994年达到24481种,1998年为30868种,2001年突破4万,之后一直保持在4万种以上,出现供给过于需求,产品种类过多,图书变成卖方市场,退书率日渐升高等现象。
其实,过度供给不只发生在图书出版业,1980年以后,市场到处充斥过度供给,有人便认为,正是供给过于需求,让企业从1970年石油危机后的高经济增长中跌落,购买选择权回到消费者手中,生产者必须想尽办法,才能吸引消费者眼光。抱持“默默生产好商品,自然有人会青睐”想法的生产者,将被资本主义讲究坪效和周转率的经济模式淘汰。
以图书出版品来说,现今出版者光生产好书还不够,还要从消费者(而非生产者)的角度,将信息正确传递给消费者,说服她们这是一本好书才行。这是个出书容易卖书难的时代,并非劣币驱逐良币,而是市场良币充斥,良币必须想办法脱颖而出。
然而,偏偏某些老牌出版社,无法认清消费市场转变的内在结构性因素,反过来责怪那些新兴出版品低俗没有品味,再不然就抱怨消费者不读书不买书,或者消费者阅读品味低俗,大有一代不如一代之叹。
是否一代不如一代笔者不知道,但两代之间有差异却是肯定的。生长在富裕、自由又开放社会的读者,阅读兴趣和品味,绝对和封闭的老一辈读者不同。
笔者并非鼓动生产者一味附和消费者的品味,而是认为,真正优质的出版者,是阅读品味与流行的创造者,能够调和文化与商品,推出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瞩目,进而掏钱买书。
出版人若不能意识到当今乃是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时代,以“紫牛”产品吸引消费者视觉暂留的话,很难杀出图书红海。紫牛的紫是外观,因此图书要吸引人,内容虽然重要,但第一步靠的却是外观。
于是,了解市场变化的生产者开始积极投入图书的包装(包含封面、版型、文案设计),一改过去出版品包装的素朴。在过度供给的时代,好书的内容无法直接被目标读者看见就等于没出版,通过包装,吸引目标读者的眼光,是好的开始。
推荐序,很重要。特别像台湾,虽然出版业蓬勃繁荣,但市场极度仰赖翻译作品,这些翻译作品的引进,若没有适当的代言人,很可能会淹没在书海之中。例如,目前热卖数十万册的《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的中文版,当初也是兜售无门,最后才被出版社以基本预付版税的方式买下。专业图书生产者都无法判断一本书是否会热卖畅销,更何况一般读者?
台湾的出版界,常常发生某些出版社以天价拿到国外畅销书版权,然而出版中文译本后销售平平,无法引起市场回响;或者A书比B书在国外热卖,但引进台湾后,A书的销量却远低于B书的状况。也常有一些国外畅销书在台湾几乎快卖不出中文版权,最后被以基本版权费卖掉,却因为包装得体,推荐人选得对,最后大卖特卖。例如2006年风靡全台湾的《佐贺超级阿嬷》,就是因为正确地选择了推荐人吴念真,写了篇好推荐序,成功融合两地阅读口味,减小了文化上的差异。
一个普通读者进入一家书店,若不是为了课业或工作需要,单纯只是想找一本书来读,在茫茫书海,如何让他选中自家生产的产品?除了抢眼的封面设计外,还有就是优秀的推荐序。
好的推荐序让作者扮演起沟通/衔接/接合本土与外国市场的桥梁,以推荐人在社会(或其特定专业场域)上的公信力,为某本特定图书背书,取得消费者信任,吸引消费者选购。
翻译书的引进都有文化差异问题,好的推荐序能够化解文化隔阂,也就是说,出版者即便引进国外畅销好书,若没有选对当地推荐人来背书,当地市场的一般读者,很可能无法发现该书的好。
其实,过度供给不只发生在图书出版业,1980年以后,市场到处充斥过度供给,有人便认为,正是供给过于需求,让企业从1970年石油危机后的高经济增长中跌落,购买选择权回到消费者手中,生产者必须想尽办法,才能吸引消费者眼光。抱持“默默生产好商品,自然有人会青睐”想法的生产者,将被资本主义讲究坪效和周转率的经济模式淘汰。
以图书出版品来说,现今出版者光生产好书还不够,还要从消费者(而非生产者)的角度,将信息正确传递给消费者,说服她们这是一本好书才行。这是个出书容易卖书难的时代,并非劣币驱逐良币,而是市场良币充斥,良币必须想办法脱颖而出。
然而,偏偏某些老牌出版社,无法认清消费市场转变的内在结构性因素,反过来责怪那些新兴出版品低俗没有品味,再不然就抱怨消费者不读书不买书,或者消费者阅读品味低俗,大有一代不如一代之叹。
是否一代不如一代笔者不知道,但两代之间有差异却是肯定的。生长在富裕、自由又开放社会的读者,阅读兴趣和品味,绝对和封闭的老一辈读者不同。
笔者并非鼓动生产者一味附和消费者的品味,而是认为,真正优质的出版者,是阅读品味与流行的创造者,能够调和文化与商品,推出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吸引消费者瞩目,进而掏钱买书。
出版人若不能意识到当今乃是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时代,以“紫牛”产品吸引消费者视觉暂留的话,很难杀出图书红海。紫牛的紫是外观,因此图书要吸引人,内容虽然重要,但第一步靠的却是外观。
于是,了解市场变化的生产者开始积极投入图书的包装(包含封面、版型、文案设计),一改过去出版品包装的素朴。在过度供给的时代,好书的内容无法直接被目标读者看见就等于没出版,通过包装,吸引目标读者的眼光,是好的开始。
推荐序,很重要。特别像台湾,虽然出版业蓬勃繁荣,但市场极度仰赖翻译作品,这些翻译作品的引进,若没有适当的代言人,很可能会淹没在书海之中。例如,目前热卖数十万册的《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的中文版,当初也是兜售无门,最后才被出版社以基本预付版税的方式买下。专业图书生产者都无法判断一本书是否会热卖畅销,更何况一般读者?
台湾的出版界,常常发生某些出版社以天价拿到国外畅销书版权,然而出版中文译本后销售平平,无法引起市场回响;或者A书比B书在国外热卖,但引进台湾后,A书的销量却远低于B书的状况。也常有一些国外畅销书在台湾几乎快卖不出中文版权,最后被以基本版权费卖掉,却因为包装得体,推荐人选得对,最后大卖特卖。例如2006年风靡全台湾的《佐贺超级阿嬷》,就是因为正确地选择了推荐人吴念真,写了篇好推荐序,成功融合两地阅读口味,减小了文化上的差异。
一个普通读者进入一家书店,若不是为了课业或工作需要,单纯只是想找一本书来读,在茫茫书海,如何让他选中自家生产的产品?除了抢眼的封面设计外,还有就是优秀的推荐序。
好的推荐序让作者扮演起沟通/衔接/接合本土与外国市场的桥梁,以推荐人在社会(或其特定专业场域)上的公信力,为某本特定图书背书,取得消费者信任,吸引消费者选购。
翻译书的引进都有文化差异问题,好的推荐序能够化解文化隔阂,也就是说,出版者即便引进国外畅销好书,若没有选对当地推荐人来背书,当地市场的一般读者,很可能无法发现该书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