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本文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构建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科网络课程,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并探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应有的课程观和教学策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 网络 教学策略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科网络课程,突破传统文本课程知识的陈旧、文化的保守等局限性,是构建个性化学科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的课程观和教学策略。
二、新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与局限性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四、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 网络 教学策略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科网络课程,突破传统文本课程知识的陈旧、文化的保守等局限性,是构建个性化学科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的课程观和教学策略。
二、新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与局限性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四、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