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主要是采取多种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通过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为上市创造条件。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改制的首要问题是现有巨额不良资产如何在短期内有效处置。而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下降到10%以下,这是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改造 不良资产 改革举措
一、不良资产的处置
(一)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所谓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贷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不断地大量发生贷款业务,而这就难免发生一定数量的不能按期收回或收不回的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的问题是不良资产过多。据统计,截至2002年末,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平均为21%,其中工商银行为25.52%,建行为15.36%;截至2003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按五级分类口径为1.9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36%,其中工行为21.3%,中行为15.92%,建行为10%以下。
从上数据可以得出,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差距,离国内银行上市的要求也有很大距离。目前世界排名前100名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约为2%-3%,而国内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水平也在6%以下。
(二)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
1.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及中期,部分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管理不善,大量银行贷款收不回来,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用银行贷款作垫付资金。而这些垫付资金根本无法归还。近几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老工业改造甚至是新企业的起步使用的都是银行贷款,而这些资金回收期偏长,很难近期得到收益,使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过高。
2.许多企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存在不正确的观念。有的企业认为,国有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向银行借钱就是向国家借钱。国有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类似看法,对贷款的及时催收工作不够重视。少数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了局部利益,对企业拖欠贷款持默许态度,甚至帮助企业拖欠债款,把地方的经济损失转嫁给国有银行。
3.国有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冲销没有做到位。对已经收不回来的贷款没有冲销。呆账准备金的制定额度偏低,对不良资产的冲销力度严重不足。
(三)处置不良资产的几点措施
从国有银行经营业讲,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思路是:一是想方设法化解不良资产存量;二是有效控制不良贷款增量。
1.设立专门催收机构,指定专门催收人员。在催收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对那些发生时间不长,情况明朗,收回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应收未收的贷款及利息及时进行催收。
2.深化银行改革。商业银行逐步实现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股东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完全自主化,贷款的贷与不贷,贷多少均由银行与企业自由协商确定,以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应尽快实现规范的股份制,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利用募集的股本金和其他资金,充实资本金,降低资产负债率,需要经常被占用的资金全部由资本金解决,尽快把过去长期占用的银行贷款归还银行。
4.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质量。主动抓住新的市场机遇,积极运用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拓展优质客户,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寻求提高经营效益的新增长点,在有进有退中实现信贷资产区域、行业、品种和客户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新增贷款机构的进一步优化。
5.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监测和考核。商业银行应采取有效形式,做到对不良贷款的逐笔、实时监控,并对重点机构和客户进行直接监测,确保将不良资产最大额度的收回。
6.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银行自身努力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但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救助”。主要包括:动用国家信用为银行改革担保,由国家出面包装国有商业银行以争取上市。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或其它国内外投资者出售不良资产,允许商业银行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出售或转让债权等。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给予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商业银行加快利用自身盈利消化历史包袱,处置不良资产。
二、资本充足率问题
1.资本充足率是衡量一家银行或一国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银行安全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加入WTO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论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在国内市场,都将与外资银行以同一规则进行公平竞争。但是,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2.在资本充足性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绝对值较大,表面上看银行资本实力雄厚,但实际上资本充足率达不到最低的监控标准,而且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截至2003年底,除了中行、建行外,工行和农行的资本充足率离8%的最低标准仍有较大差距。这说明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
3.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国近年来储蓄存款增加,银行大规模发放贷款,导致不良资产增加,而资本金没有得到相应补充,资本充足率自然下降。另一个原因是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合理。一些商业银行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张,没有更好的约束机制。
4.要提高国有银行资本充足性必须做到:①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不能只一味地强调业绩的增长,必须把资本充足率指标突出出来;②由于国有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历史原因,国家信用间接对国有银行资本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③加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1. 所有权缺位
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没有一个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持股主体,公司治理结构中也没有国家股股东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符合国家作为所有者的目标。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是支离破碎的(许小年,2001)。这表现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和金融工委等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但财政部享受收益而没有人事权,金融工委有人事权却无收益,而人民银行则左右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
①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欠缺。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在于盈利,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虽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但却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因为在现行体制下,在选拔管理者时,是从多方面素质综合考虑选拔,而不会单凭利润等硬性指标选拔。这种缺乏激励机制的后果是难以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这也是现阶段银行借贷的主要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在业务发展中,尽管大多所有者并没有决定权,但却有否定权,所以管理者也不得不受制于所有者的意愿。(王君,2001)。
②内部人的自利行为。国有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下,由于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加上激励机制薄弱,使经理层容易出现内部人的自利行为。这主要表现为经营层决定商业银行发展、经营和分配等重大决策,出现个人独断现象;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度发放信贷;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工资、奖金等收入增长过快,侵蚀利润等。此外,商业银行经理层还利用政府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脱责任,把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混为一体,将经营性亏损推脱为政策性亏损,由此转嫁自己的风险。
2.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国有银行公司制的改革中,应逐步将国有股份有计划地、渐进式地推入资本市场,降低国有股的比重。公平、公开、公正的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优化管理模式。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黄育川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知识,使国有银行更严格的遵守国际规则,提高贷款质量,上市过程中有助于国有银行增加透明度,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质量。
②规范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是决策者,是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者。目前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一个明显的技术缺陷是缺乏行使决策权的董事会或董事会功能不完整。国有商业银行的经理层包括行长、副行长等职能部门。行长、副行长由董事会任命。行长主持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等。经理层应按照股东大会确定的经营投资战略,根据董事会的决议实施具体工作。经理层向董事会负责。
监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产生,应具备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担负应尽的职责,致使银行遭受损失或对股东利润造成损害的,应负赔偿责任。银行依法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并设立独立董事,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监事会主席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享有双重投票权。监事会应通过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方式行使其否决建议权。为了充分有效代表股东和职工的利益,监事会必须是公司治理体系的唯一独立的监督机构。
③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通过信息权的引入、确立、实施和保障,改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治理信息不对称、治理知识不对称和治理意识不对称的问题,形成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和所有利害相关者利益最优的公司治理机制。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典型特征,是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恰当而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市场参与者的内外有效监督
④其他配套改革为完善国有独资公司体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应及时调整商业银行党组织的设置。国有商业银行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与银行改革同步进行。
改革人事制度。尽快取消从业人员的干部身份和行政级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按成本效益原则调整人员的结构和数量。精减机构,裁减人员,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本着奖勤罚懒,奖能罚庸的原则,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拉开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关键岗位和高素质人才的工资水平;改革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经营者收入根据其责任,业绩和风险由董事会确定;改革目前的工资总量决定办法,实行根据经济效益确定工资总量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黄萍.加快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应对措施[J].兰州商学
院学报 ,2003(6).
[2]张忠军.WTO与中国金融法律的完善[J].中国法学,2003(6) .
[3]赵海宽.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多问题的思考[EB/OL].
中国期刊网.
[4]张丽华.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探讨[J]. 中
国金融, 2004(6).
[5]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专论[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6]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背后[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1-8.
[7]谢丽娟,杨充.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模式分析.云南财贸学
院学报,2005(5).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改造 不良资产 改革举措
一、不良资产的处置
(一)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所谓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贷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不断地大量发生贷款业务,而这就难免发生一定数量的不能按期收回或收不回的贷款。我国商业银行的问题是不良资产过多。据统计,截至2002年末,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平均为21%,其中工商银行为25.52%,建行为15.36%;截至2003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按五级分类口径为1.9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36%,其中工行为21.3%,中行为15.92%,建行为10%以下。
从上数据可以得出,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差距,离国内银行上市的要求也有很大距离。目前世界排名前100名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约为2%-3%,而国内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水平也在6%以下。
(二)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
1.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及中期,部分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管理不善,大量银行贷款收不回来,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用银行贷款作垫付资金。而这些垫付资金根本无法归还。近几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老工业改造甚至是新企业的起步使用的都是银行贷款,而这些资金回收期偏长,很难近期得到收益,使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过高。
2.许多企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存在不正确的观念。有的企业认为,国有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向银行借钱就是向国家借钱。国有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类似看法,对贷款的及时催收工作不够重视。少数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了局部利益,对企业拖欠贷款持默许态度,甚至帮助企业拖欠债款,把地方的经济损失转嫁给国有银行。
3.国有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冲销没有做到位。对已经收不回来的贷款没有冲销。呆账准备金的制定额度偏低,对不良资产的冲销力度严重不足。
(三)处置不良资产的几点措施
从国有银行经营业讲,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思路是:一是想方设法化解不良资产存量;二是有效控制不良贷款增量。
1.设立专门催收机构,指定专门催收人员。在催收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对那些发生时间不长,情况明朗,收回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应收未收的贷款及利息及时进行催收。
2.深化银行改革。商业银行逐步实现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股东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完全自主化,贷款的贷与不贷,贷多少均由银行与企业自由协商确定,以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应尽快实现规范的股份制,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利用募集的股本金和其他资金,充实资本金,降低资产负债率,需要经常被占用的资金全部由资本金解决,尽快把过去长期占用的银行贷款归还银行。
4.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质量。主动抓住新的市场机遇,积极运用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拓展优质客户,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寻求提高经营效益的新增长点,在有进有退中实现信贷资产区域、行业、品种和客户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新增贷款机构的进一步优化。
5.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监测和考核。商业银行应采取有效形式,做到对不良贷款的逐笔、实时监控,并对重点机构和客户进行直接监测,确保将不良资产最大额度的收回。
6.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银行自身努力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但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救助”。主要包括:动用国家信用为银行改革担保,由国家出面包装国有商业银行以争取上市。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或其它国内外投资者出售不良资产,允许商业银行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出售或转让债权等。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给予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商业银行加快利用自身盈利消化历史包袱,处置不良资产。
二、资本充足率问题
1.资本充足率是衡量一家银行或一国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银行安全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加入WTO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论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在国内市场,都将与外资银行以同一规则进行公平竞争。但是,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2.在资本充足性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绝对值较大,表面上看银行资本实力雄厚,但实际上资本充足率达不到最低的监控标准,而且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截至2003年底,除了中行、建行外,工行和农行的资本充足率离8%的最低标准仍有较大差距。这说明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
3.我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国近年来储蓄存款增加,银行大规模发放贷款,导致不良资产增加,而资本金没有得到相应补充,资本充足率自然下降。另一个原因是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合理。一些商业银行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张,没有更好的约束机制。
4.要提高国有银行资本充足性必须做到:①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不能只一味地强调业绩的增长,必须把资本充足率指标突出出来;②由于国有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历史原因,国家信用间接对国有银行资本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③加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1. 所有权缺位
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没有一个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持股主体,公司治理结构中也没有国家股股东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符合国家作为所有者的目标。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是支离破碎的(许小年,2001)。这表现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和金融工委等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但财政部享受收益而没有人事权,金融工委有人事权却无收益,而人民银行则左右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
①管理者激励机制的欠缺。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在于盈利,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虽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但却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因为在现行体制下,在选拔管理者时,是从多方面素质综合考虑选拔,而不会单凭利润等硬性指标选拔。这种缺乏激励机制的后果是难以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这也是现阶段银行借贷的主要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在业务发展中,尽管大多所有者并没有决定权,但却有否定权,所以管理者也不得不受制于所有者的意愿。(王君,2001)。
②内部人的自利行为。国有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下,由于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加上激励机制薄弱,使经理层容易出现内部人的自利行为。这主要表现为经营层决定商业银行发展、经营和分配等重大决策,出现个人独断现象;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度发放信贷;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工资、奖金等收入增长过快,侵蚀利润等。此外,商业银行经理层还利用政府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脱责任,把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混为一体,将经营性亏损推脱为政策性亏损,由此转嫁自己的风险。
2.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国有银行公司制的改革中,应逐步将国有股份有计划地、渐进式地推入资本市场,降低国有股的比重。公平、公开、公正的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优化管理模式。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黄育川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知识,使国有银行更严格的遵守国际规则,提高贷款质量,上市过程中有助于国有银行增加透明度,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质量。
②规范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是决策者,是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者。目前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一个明显的技术缺陷是缺乏行使决策权的董事会或董事会功能不完整。国有商业银行的经理层包括行长、副行长等职能部门。行长、副行长由董事会任命。行长主持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等。经理层应按照股东大会确定的经营投资战略,根据董事会的决议实施具体工作。经理层向董事会负责。
监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产生,应具备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担负应尽的职责,致使银行遭受损失或对股东利润造成损害的,应负赔偿责任。银行依法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并设立独立董事,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监事会主席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享有双重投票权。监事会应通过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方式行使其否决建议权。为了充分有效代表股东和职工的利益,监事会必须是公司治理体系的唯一独立的监督机构。
③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通过信息权的引入、确立、实施和保障,改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治理信息不对称、治理知识不对称和治理意识不对称的问题,形成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和所有利害相关者利益最优的公司治理机制。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典型特征,是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恰当而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市场参与者的内外有效监督
④其他配套改革为完善国有独资公司体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应及时调整商业银行党组织的设置。国有商业银行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与银行改革同步进行。
改革人事制度。尽快取消从业人员的干部身份和行政级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按成本效益原则调整人员的结构和数量。精减机构,裁减人员,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本着奖勤罚懒,奖能罚庸的原则,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拉开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关键岗位和高素质人才的工资水平;改革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经营者收入根据其责任,业绩和风险由董事会确定;改革目前的工资总量决定办法,实行根据经济效益确定工资总量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黄萍.加快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应对措施[J].兰州商学
院学报 ,2003(6).
[2]张忠军.WTO与中国金融法律的完善[J].中国法学,2003(6) .
[3]赵海宽.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多问题的思考[EB/OL].
中国期刊网.
[4]张丽华.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探讨[J]. 中
国金融, 2004(6).
[5]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专论[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6]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背后[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1-8.
[7]谢丽娟,杨充.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模式分析.云南财贸学
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