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语言交际日益频繁,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也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现状的确令人担忧,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却不能过关。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语文教学为何走不出“少、慢、差、费”的困境呢?青少年时期是语文能力提高的最佳时期,这期间缺乏有效的语文运用情景训练是造成语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语文运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
1.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以运用为主。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由一定时空、一定情境中的语用关系构成的系统,离开语用关系就不能成为语言。传统语文教学侧重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的讲解,却忽视了语言是用来作为交际工具而存在的事实。吕叔湘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里的实践就是指对语言技能进行多次反复地运用。可以说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老师指导下长期反复地进行语文实际运用的结果。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走“运用”的道路。
2.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的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明文规定:“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怎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学会运用语文。离开了运用谈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能使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而是个人通过不断运用反复历练获得的。因此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语文运用的结果。
3.加强语文运用是改变现行语文学习方式的需要。传统语文教学,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在滔滔不绝地讲解、事无巨细地分析中,剥夺了学生语文运用的时间,使学生失去了语文运用的机会。吕叔湘先生说过:“有的教师讲课能讲得眉飞色舞,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过后还得仔细想一想,到底这一堂课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如果学生确实有收获,那是好上加好。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多少实惠,那就是看了一场表演。”吕老这席话很有见地,以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实在是没有多大益处。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必须走以语文运用为主的道路,方能使语文能力的培养走上快速高效的轨道。
二、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指导学生在评议运用中学语文,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为此,我们提出了“自读——讨论——创新运用”课堂教学模式。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自主探究:上课伊始,老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借助教材进行实实在在地自主阅读,力求找出课文中有价值的能运用的东西。对有价值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有效储存或内化处理。第二步讨论质疑:针对自己未能解决的有疑惑的问题或自己独特的发现,展开小组交流,以促进思维的碰撞、认识的升华。第三步创新运用:课堂教学只求读懂,不求致用,无异于培养“书呆子”,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地语文运用,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该语文课堂教学是在“运用一再运用”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每一步都应以运用为依托。②充分利用教材,用活教材是指导语文运用的关键。教材中的课文是提供给学生语文运用的范例和样板,课文前的提示是指导学生语文运用的信息桥,课文后的练习是学生语文运用的强化与检验,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运用的延伸和拓展,应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学教材、用教材。③老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决不能压制、打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运用语文的学习情景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生活中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生活“大课堂”中锻炼语文能力,感悟语文之道,促进知识和能力转化,以达到“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得法于课内,得力于课外”的语文学习境界。
如何拓宽学生的语文运用情景呢?
1.用好校内语文资源:①开设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利用学校图书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②利用班内图书角以及学生手中所订阅的图书、报纸、杂志等资源,开设“文学沙龙”、“读报、剪报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文学社,编写文学社刊:指导学生写校内小新闻,班内出版《学生作品集》;组织课前三分钟演说活动,让学生轮流主持,全员参加,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室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
2.用好社区生活资源让学生到街道上收集广告词、小故事、小新闻等,加以分析整理写成文章,向报社投稿。
3.用好家庭生活资源:①给在外工作的父母或亲属写信,介绍自己在校学习或家乡变化情况,以表达思念之情。②支农和所学知识帮助父母阅读电器、农药等产品说明书。③每周帮助妈妈干家务,如打扫卫生或买菜,写出生活日记。
抓住了“运用”,就等于抓住了整个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老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语文运用的途径,寻找语文动用的时机,点拨语文运用的方法,激发学生语文运用的内驱力。“书到用时方恨少”,站在生活对语文教学要求的高度,就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大语文教育环境,就能使语文教学进入崭新的境界。
(付军 李太成,山东省蒙阴县蒙城中学)
一、语文运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
1.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以运用为主。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由一定时空、一定情境中的语用关系构成的系统,离开语用关系就不能成为语言。传统语文教学侧重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的讲解,却忽视了语言是用来作为交际工具而存在的事实。吕叔湘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里的实践就是指对语言技能进行多次反复地运用。可以说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老师指导下长期反复地进行语文实际运用的结果。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走“运用”的道路。
2.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的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明文规定:“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怎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学会运用语文。离开了运用谈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能使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而是个人通过不断运用反复历练获得的。因此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语文运用的结果。
3.加强语文运用是改变现行语文学习方式的需要。传统语文教学,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在滔滔不绝地讲解、事无巨细地分析中,剥夺了学生语文运用的时间,使学生失去了语文运用的机会。吕叔湘先生说过:“有的教师讲课能讲得眉飞色舞,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过后还得仔细想一想,到底这一堂课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如果学生确实有收获,那是好上加好。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多少实惠,那就是看了一场表演。”吕老这席话很有见地,以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实在是没有多大益处。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必须走以语文运用为主的道路,方能使语文能力的培养走上快速高效的轨道。
二、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指导学生在评议运用中学语文,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为此,我们提出了“自读——讨论——创新运用”课堂教学模式。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自主探究:上课伊始,老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借助教材进行实实在在地自主阅读,力求找出课文中有价值的能运用的东西。对有价值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有效储存或内化处理。第二步讨论质疑:针对自己未能解决的有疑惑的问题或自己独特的发现,展开小组交流,以促进思维的碰撞、认识的升华。第三步创新运用:课堂教学只求读懂,不求致用,无异于培养“书呆子”,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地语文运用,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该语文课堂教学是在“运用一再运用”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每一步都应以运用为依托。②充分利用教材,用活教材是指导语文运用的关键。教材中的课文是提供给学生语文运用的范例和样板,课文前的提示是指导学生语文运用的信息桥,课文后的练习是学生语文运用的强化与检验,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运用的延伸和拓展,应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学教材、用教材。③老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决不能压制、打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运用语文的学习情景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生活中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生活“大课堂”中锻炼语文能力,感悟语文之道,促进知识和能力转化,以达到“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得法于课内,得力于课外”的语文学习境界。
如何拓宽学生的语文运用情景呢?
1.用好校内语文资源:①开设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利用学校图书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②利用班内图书角以及学生手中所订阅的图书、报纸、杂志等资源,开设“文学沙龙”、“读报、剪报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文学社,编写文学社刊:指导学生写校内小新闻,班内出版《学生作品集》;组织课前三分钟演说活动,让学生轮流主持,全员参加,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室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
2.用好社区生活资源让学生到街道上收集广告词、小故事、小新闻等,加以分析整理写成文章,向报社投稿。
3.用好家庭生活资源:①给在外工作的父母或亲属写信,介绍自己在校学习或家乡变化情况,以表达思念之情。②支农和所学知识帮助父母阅读电器、农药等产品说明书。③每周帮助妈妈干家务,如打扫卫生或买菜,写出生活日记。
抓住了“运用”,就等于抓住了整个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老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语文运用的途径,寻找语文动用的时机,点拨语文运用的方法,激发学生语文运用的内驱力。“书到用时方恨少”,站在生活对语文教学要求的高度,就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大语文教育环境,就能使语文教学进入崭新的境界。
(付军 李太成,山东省蒙阴县蒙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