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1998年德国书业和平奖得主、德国当代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在颁奖仪式上发表的演说,在演说中,他有感而发,对于当时德国国内文艺批评界对文艺作品不从文学的角度,而是以时代精神为最高准则进行评论以及德国政治上的一些做法表示了自己的困惑。他首先要求联邦总统赦免一名为前东德从事间谍活动的在押犯人。理由是,冷战结束后,东方阵营中为西方及其盟国从事间谍活动的人未受到任何追究,那么,为什么西面为东边从事间谍活动的人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呢?这是瓦尔泽演说中的一部分内容。接着他还谈到,德国及奥地利的一些知识分子一谈起德国或奥地利就抓住纳粹统治时期的那段历史不放,没有好话可说,对此,他们不断谈论本国历史上所犯下的罪行,只不过想以此来寻求心灵的慰藉而已。瓦尔泽还对德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情况作了一番审视,结果得到的也是类似的情形,即打开报道,这种持续地展示本国所犯历史罪行的方式,瓦尔泽觉得未免太过分了,以至于他不得不常常扭过头去不看。这是其一。第二,瓦尔泽怀疑有人抓住德国纳粹时期迫害犹太人这一历史把柄,是为了达到今天的政治或经济的目的。瓦尔泽的发言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德国人的观点。如果我们对德国知名作家的政治态度作一个简单的归类的话,那么他应该属比较保守、靠右的一类,而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君特·格拉斯则比较激进,比较左。多少年来,德国人谈自己的历史都特别小心谨慎,瓦尔泽在这么公开的场合说这样的一番话,当然不会不产生任何后果,他就本世界文学2001年第1期263 国历史所持的观点立即招致在德犹太人的激烈反应,他们不能相信,作为社会良知代表的作家如何讲出这样的话?谈到作家是社会良知的代表,瓦尔泽在演说中引用了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的话来证明。良知或者良心是完全个性化的东西,是不可以代表的,而且良心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在他演讲之后的一段时间,德国的新闻媒体又以此为契机,对怎样看待过去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不同,这次知识阶层并未参与到讨论中去。回顾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清算,知识阶层一直是主导力量。经过了五十年代的经济恢复时期之后,六十年代富裕起来的德国人走出国门,很多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国外遭受了各种各样的不愉快,于是他们回过头来询问自己的父辈,他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从这时起,知识阶层开始对本国的历史进行积极反思。1968年的学生运动可以说是这种反思的必然结果。到了70年代末,美国的电视剧《大屠杀》(指对犹太人的)在德国的播出对这一反思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参与纳粹迫害犹太人的人主动自首。80年代中期,史学界有人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低调处理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这一事实,认为这种行为是由于对斯大林及布尔什维克的恐惧而造成的。这一论调一经提出,立即在史学界引起一场争论。最后达成的基本共识是,无论是从对犹太人屠杀的策划还是执行上来看,这绝不是一种应急行为,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种族灭绝行为。80年代末,两德统一,有关纳粹灭绝犹太人的讨论渐趋稀少,直到1997年,美国的哥特哈根的《希特勒的自愿行刑者》一书出版,以及在首都柏林建立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一事的争论,在德国再一次掀起对历史事实的讨论。自60年代开始,德国知识界对纳粹那段历史的清算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总体是实事求是的。今天,这段历史过去已经半个世纪了,怎样看待这段历史,人们应该是立足史实,更加实事求是,心平气和,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抓住过去不放,不合适,但转过头去不看的鸵鸟计策恐怕也不是可取的。以史为鉴,只有不时照照这面镜子才能不重蹈覆辙,这应是起码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