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发生新的转变,工作效能受制于多重因素,尤其是高校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本文立足于对实施书院制管理模式运作的典型性院校高校进行辅导员工作层面相关研究,探索书院制下辅导员工作所转变的现状及问题,并浅析书院制视域下专业化及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建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书院制;管理模式;高校辅导员;探析
所谓书院制,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书院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国家住宿学院制,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管理体制,是为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随着书院制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推行,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始终工作在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工作角色、工作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一、明晰中国高校推行书院制管理模式的缘由
(一)呼应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发展的需求
其一,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各种新思想及观念不断涌入高校,高校必然要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应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其二,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使网络更加广泛应用于高校管理,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为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管理方式同时,也导致良莠不齐的各式信息混淆学生试听,大学生网络利用不科学,客观上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所实施的收费制度,高校和学生双方之间的关系已开始发生变化,学生以教育消费者的身份进入高校,学生开始希望高校提供能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和愿望的教育。
(二)消除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弊端的要求
权威数据表明,社会公众对当今大学生形象评价不理想,持“精神萎靡不振”观点的占据了大部分,反映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求一种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应对当前社会发展挑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以校——院(系)——年级为基础的基本管理体制,在年级管理层面,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具体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调研数据表明,34%的人员认为传统管理体制尚可发挥着重要作用,49%人员表示不同意,只有17%表示现有管理体制比较完备,表明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已然阻碍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进行(如图1、2),因由催生了书院制的回归发展,使学校——学院管理单一的管理模式转向学校——书院管理模式双向并举。
(三)实现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及职业化发展需求
对一所高校辅导员调研数据显示,31.9%的辅导员表示不敢苟同于“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51.1%的辅导员表示没有把握(图3)。感到“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感到身心疲惫”的辅导员比例为10.9%。在专业理论培训层面,6.4%的辅导员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40.4%的辅导员表示没有信心从事理论研究工作。89.4%的辅导员表示期望能有更多机会参加专业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72.4%的辅导员赞同本职工作需要更为专业化知识储备观点(图4)。
二、浅议辅导员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工作的转变
(一)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角色定位更加明晰
学院的单一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角色模糊(如图5),近70%的认为所做工作与自身职业无太多关系。很难找到成就感,自身的本职工作意识也逐渐的淡化。某机构曾对601名辅导员调研显示:在“个人事业发展前途是否迷茫”的选项中,选择“没有困惑”的人数比例仅为15.14%,而选择“困扰较大”和“困扰很大”的人数比例合计竟为44.76%。书院制的开展,高校开始真正有条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所确定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展相关工作。
(二)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地位由边缘走向中心
数据表明,目前高校中辅导员队伍80后出生的辅导员数量约占60%,初级职称约占70%,高级职称不足4%。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具有一定的工作优势,但实践能力层次低也导致其跟不上实际工作要求,其他教职工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都较低,辅导员所处地位边缘化。调研数据显示,表示“不愿长期从事,但会干完一个任期”的比例为51.91%,还有3.49%选择“不愿长期从事,希望马上调离”。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书院成为辅导员实现自身职业生涯价值的平台,地位由边缘地带逐渐走向中心区域。
(三)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内容更加明晰
在传统模式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罗万象,特别是学生工作,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对大学生人生辅导的职责性工作,而是复杂、繁重、具体的事务性行政管理工作。调研数据显示:有87.2%的辅导员表示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业已严重影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如图6),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内容可实现依靠自身专业优势朝着专业方向发展,实现辅导员内部之间的科学分工,学以致用,术业有专攻,成为专家型辅导员人才。
三、书院制管理模式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构思路及策略浅议
(一)厘清两点为重的书院辅导员工作体制
工作体制包括如下两点重点内容:书院辅导员管理体制及辅导员队伍编制。管理体制必然要明确辅导员所属归口定位,藉此消除传统管理体制下对辅导员“多头使用”,增强书院辅导员归属感;编制层面,严格按照教育部标准1:200比例进行辅导员配备,切实把辅导员从繁琐的日常学院事务中解脱出来,使辅导员更有精力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等本职工作,并进行自身工作所需专业学习和研究。
(二)建构科学系统的书院辅导员培养体制
书院辅导员过硬的专业水平是其能够实现自身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资本,辅导员来自不同专业,要使其立足于自身专业领域发挥作用,就要立足于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形式多样的岗前及在岗培训体制,藉此提升辅导员政治理论素养及水平,提高书院管理技能和水平。如今诸多推行书院制的高校已开始设立辅导员培训班,但若更好的实现书院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则要建构科学系统书专业化培养体制,使辅导员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获得社会和高校的认可。
(三)建构完善系统书院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即促使书院辅导员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作积极性、发挥自身主动性、激发工作创新性所采取的措施方式及制度。在坚持公平公正等原则基础上,通过评优表彰、政策倾斜的方式为书院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制度层面上的保障。使书院辅导员明白在书院制下从事辅导员工作并非临时性岗位安排而是一种终身性职业,藉此减少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进而使辅导员安心并刻苦钻研工作,提升职业感、成就感、事业感。
参考文献:
[1]钱诗靖.完全学分制条件下书院制辅导员工作研究[J].学术纵横,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 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7-23.
[3]董 娅.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2012.
[4]李翠芳,朱迎玲.现代高校书院制建设及原因追溯[J].煤炭高等教育,2009.
作者简介:
曾细桃(1987.1—),男,硕士研究生,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信息化教育。
姜益琳(1986.10—),硕士研究生,丽水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成人教育。
【关键词】书院制;管理模式;高校辅导员;探析
所谓书院制,是立足于中国传统书院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国家住宿学院制,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管理体制,是为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随着书院制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推行,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始终工作在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工作角色、工作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一、明晰中国高校推行书院制管理模式的缘由
(一)呼应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发展的需求
其一,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各种新思想及观念不断涌入高校,高校必然要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应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其二,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使网络更加广泛应用于高校管理,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为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管理方式同时,也导致良莠不齐的各式信息混淆学生试听,大学生网络利用不科学,客观上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所实施的收费制度,高校和学生双方之间的关系已开始发生变化,学生以教育消费者的身份进入高校,学生开始希望高校提供能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和愿望的教育。
(二)消除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弊端的要求
权威数据表明,社会公众对当今大学生形象评价不理想,持“精神萎靡不振”观点的占据了大部分,反映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求一种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应对当前社会发展挑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以校——院(系)——年级为基础的基本管理体制,在年级管理层面,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具体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调研数据表明,34%的人员认为传统管理体制尚可发挥着重要作用,49%人员表示不同意,只有17%表示现有管理体制比较完备,表明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已然阻碍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进行(如图1、2),因由催生了书院制的回归发展,使学校——学院管理单一的管理模式转向学校——书院管理模式双向并举。
(三)实现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及职业化发展需求
对一所高校辅导员调研数据显示,31.9%的辅导员表示不敢苟同于“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51.1%的辅导员表示没有把握(图3)。感到“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感到身心疲惫”的辅导员比例为10.9%。在专业理论培训层面,6.4%的辅导员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40.4%的辅导员表示没有信心从事理论研究工作。89.4%的辅导员表示期望能有更多机会参加专业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72.4%的辅导员赞同本职工作需要更为专业化知识储备观点(图4)。
二、浅议辅导员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工作的转变
(一)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角色定位更加明晰
学院的单一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角色模糊(如图5),近70%的认为所做工作与自身职业无太多关系。很难找到成就感,自身的本职工作意识也逐渐的淡化。某机构曾对601名辅导员调研显示:在“个人事业发展前途是否迷茫”的选项中,选择“没有困惑”的人数比例仅为15.14%,而选择“困扰较大”和“困扰很大”的人数比例合计竟为44.76%。书院制的开展,高校开始真正有条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所确定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展相关工作。
(二)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地位由边缘走向中心
数据表明,目前高校中辅导员队伍80后出生的辅导员数量约占60%,初级职称约占70%,高级职称不足4%。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具有一定的工作优势,但实践能力层次低也导致其跟不上实际工作要求,其他教职工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都较低,辅导员所处地位边缘化。调研数据显示,表示“不愿长期从事,但会干完一个任期”的比例为51.91%,还有3.49%选择“不愿长期从事,希望马上调离”。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书院成为辅导员实现自身职业生涯价值的平台,地位由边缘地带逐渐走向中心区域。
(三)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内容更加明晰
在传统模式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罗万象,特别是学生工作,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对大学生人生辅导的职责性工作,而是复杂、繁重、具体的事务性行政管理工作。调研数据显示:有87.2%的辅导员表示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业已严重影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如图6),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内容可实现依靠自身专业优势朝着专业方向发展,实现辅导员内部之间的科学分工,学以致用,术业有专攻,成为专家型辅导员人才。
三、书院制管理模式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构思路及策略浅议
(一)厘清两点为重的书院辅导员工作体制
工作体制包括如下两点重点内容:书院辅导员管理体制及辅导员队伍编制。管理体制必然要明确辅导员所属归口定位,藉此消除传统管理体制下对辅导员“多头使用”,增强书院辅导员归属感;编制层面,严格按照教育部标准1:200比例进行辅导员配备,切实把辅导员从繁琐的日常学院事务中解脱出来,使辅导员更有精力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等本职工作,并进行自身工作所需专业学习和研究。
(二)建构科学系统的书院辅导员培养体制
书院辅导员过硬的专业水平是其能够实现自身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资本,辅导员来自不同专业,要使其立足于自身专业领域发挥作用,就要立足于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形式多样的岗前及在岗培训体制,藉此提升辅导员政治理论素养及水平,提高书院管理技能和水平。如今诸多推行书院制的高校已开始设立辅导员培训班,但若更好的实现书院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则要建构科学系统书专业化培养体制,使辅导员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获得社会和高校的认可。
(三)建构完善系统书院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书院辅导员激励机制,即促使书院辅导员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作积极性、发挥自身主动性、激发工作创新性所采取的措施方式及制度。在坚持公平公正等原则基础上,通过评优表彰、政策倾斜的方式为书院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制度层面上的保障。使书院辅导员明白在书院制下从事辅导员工作并非临时性岗位安排而是一种终身性职业,藉此减少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进而使辅导员安心并刻苦钻研工作,提升职业感、成就感、事业感。
参考文献:
[1]钱诗靖.完全学分制条件下书院制辅导员工作研究[J].学术纵横,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 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7-23.
[3]董 娅.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2012.
[4]李翠芳,朱迎玲.现代高校书院制建设及原因追溯[J].煤炭高等教育,2009.
作者简介:
曾细桃(1987.1—),男,硕士研究生,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信息化教育。
姜益琳(1986.10—),硕士研究生,丽水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