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沸沸扬扬的全球性话题。西方媒体开始鼓吹中国食品安全威胁论,一些国家先后对多种中国产品下达了入关禁令,国际社会对中国出口产品安全问题的忧虑与日俱增。
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6月底政府下令关闭了近180家在食品中使用工业化学原料和添加剂的工厂;7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公布,实行产品召回制度,加大了监督惩罚力度。但是考虑到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国家形象,我们应该大胆地转变观念先让人民的食品部分安全起来!
这个想法可能遭到极大的误解和反对,难道只让一部分的食品安全,而不是全部的食品安全起来?现实的情况是,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存在,就像普遍面临环境危机一样,中国能率先实现部分食品安全,就是将危机化为转机。
我们需要用这样的办法,从“部分”安全,走向“全部”安全。这个办法的核心是建立金字塔式安全标准体系,并在流通领域的最后一环引进检验标准加强检验,同时采用“模拟出口”模式扩大内需,实现优质优价的食品安全体系。
金字塔式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关系民生。随着经济发展,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食品或者农产品的国家标准也应该水涨船高。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国家标准,包括经过修订的甚至新出台的,依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如果大幅度提高国家标准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当然不能。因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所谓的农产品过剩也只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所以国家只能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一个基本安全的、可行的标准。如果把农产品安全标准,都提高到日本肯定列表的程度,供给将出现巨大的缺口。
对于国家标准的水平不高问题,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把问题留给时间,将来再解决,但是谁也不知道将来的具体时间表,,也不知道具备了什么条件才可以普遍提高标准。另外一条路是,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分层分级标准,将较低的、扁平的标准,转变为高低结合的、金字塔式的安全标准体系,然后实施优质优价。
建立金字塔式的标准体系,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农产品优质优价,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并进而引导农民趋向生产更为安全的农产品。第二,食品的优质优价,能够适应城市主流消费群的需求,让他们能够吃到特别放心食品。
当然,相对低的安全标准也必须是基本安全的,不能是不安全的。如同玻璃杯装热水,安全标准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以保障热水倒进去不会炸。那么,高标准的杯子可以卖得很贵,因为杯子可以做到从十米高掉到水泥地面上而不碎。
重视监控而重建信用
有了可行的安全标准还不够,如果安全标准得不到有效执行,就只是一纸空文,完全没有意义。目前,在食品安全领域,我国现行法律11部、行政法规22部,国家标准1965项,其中强制性标准634项,推荐性标准1331项。但这些法规和标准,一直存在执行难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法规本身的问题。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权的涉及卫生、质检、农业、检验检疫、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管理的尺度不够统一规范,缺乏协调机制,而建立金字塔式的安全标准体系必须细化、统一、规范、准确。另一方面,是社会信用缺失的原因,比如“陈化粮”、“地沟油”、“工业盐”、“瘦肉精”、“转基因原材料”、“苏丹红”、“劣质奶粉”等事件,个别企业的见利忘义导致消费者对食品行业失去信任,这就需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的监控。
对于加强食品安全的监控,又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和执法。由于食品的生产链和运输链过长,即使你有了标准和流程,实际执行中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没有办法监控到位。另一条路则是只针对检验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控。在食品进入到流通市场末端的时候,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检验。如此才可以真正执行金字塔式的安全标准,区分食品的安全程度,实现优质优价,让一部分食品先安全起来。
检验环节监控的重点是要引进检验标准。无可否认,我们应该尽可能向欧盟、美国、日本等最先进的标准看齐,直接引进检验标准,化贸易壁垒为我所用。
模拟出口对接规模内需
建立金字塔式安全标准体系,引进了检验标准和手段,形成食品安全的分级管理,剩下的问题是,如何让优质的食品对接愿意优价的消费者。这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在出口贸易顺差日益巨大、中国食品安全威胁论风云乍起的大背景下,我们今后的立足点是出口还是内需?
这一点事关我们国家的战略安全。因为外国人会持续地挤压我们的食品或者说农产品的出口,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限制我们的出口。当那些农民的优质的农产品不能出口的时候,他能把这些产品卖给内需市场吗?不行。出口的时候可能是每公斤10元钱的大葱,在国内大概只卖2.5元,即使外观再好最多卖3元。怎么办呢?农民只能随行就低,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科技含量和安全性。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就全球共同面临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探索解决方案。7月23日,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与欧盟委员会负责消费者保护事务的委员库内娃举行会晤;7月25日,李长江同日本农林水产大臣赤城德彦就出口食品安全交换了意见;8月1日,质检总局接待美国卫生部办公室主任理查麦考恩一行来华访问,就中国输美水产品、中美食品合作备忘录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另外一条路是,通过模拟出口的方式,主动转向内需市场。我们不仅要在国外市场上改变中国商品的安全形象,还应该把食品安全的重点放在规范国内市场。中国的老百姓也需要一个更安全的市场。
所谓模拟出口等于模拟一个海关,生产的人要按照出口标准来组织生产。我们通过类似外贸公司一样的搜集内需的公司,也就是消费经纪中介公司,把需求搜集完成并分类清楚,再把“规模内需”像“规模外需”那样配置给食品生产者。如此才能培养高附加值农业,使得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并重,彻底避免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不过,出口时的订单是按船来计算的,比如运玉米通常使用20万吨的量级,这20万吨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把一个县的玉米就给收了。这么大量的订单转向内销,匹配给千家万户,会有足够通畅的出路吗?肯定有。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肯定有很多家庭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来购买安全的蔬菜、肉、米、油,只要能够通过检验来证明的确优质。
食品安全的多重可能
先让一部分食品安全起来,是为了所有人的食品都安全起来。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高价呢?如果安全了,却吃不起了,也是一个问题。如近期以猪肉为代表的粮油副食品价格迅速上涨,对猪肉价格敏感的中低收入者,生活负担加重。
政府的对应政策是,补贴只能给人,而不能补贴商品。如果补商品的话,现在扁平的标准体系之下,等于政府买单全体降价,又是不现实的。有了金字塔式的标准体系以后,政府可以只补贴那些低水平的相对安全的食品。对于高标准的食品,不但不用补贴,还可以多收税源,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先让一部分食品安全起来,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相吻合。先做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指望一夜之间建立诚信体系,将食品安全问题毕全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
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6月底政府下令关闭了近180家在食品中使用工业化学原料和添加剂的工厂;7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公布,实行产品召回制度,加大了监督惩罚力度。但是考虑到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国家形象,我们应该大胆地转变观念先让人民的食品部分安全起来!
这个想法可能遭到极大的误解和反对,难道只让一部分的食品安全,而不是全部的食品安全起来?现实的情况是,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存在,就像普遍面临环境危机一样,中国能率先实现部分食品安全,就是将危机化为转机。
我们需要用这样的办法,从“部分”安全,走向“全部”安全。这个办法的核心是建立金字塔式安全标准体系,并在流通领域的最后一环引进检验标准加强检验,同时采用“模拟出口”模式扩大内需,实现优质优价的食品安全体系。
金字塔式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关系民生。随着经济发展,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食品或者农产品的国家标准也应该水涨船高。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国家标准,包括经过修订的甚至新出台的,依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如果大幅度提高国家标准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当然不能。因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所谓的农产品过剩也只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所以国家只能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一个基本安全的、可行的标准。如果把农产品安全标准,都提高到日本肯定列表的程度,供给将出现巨大的缺口。
对于国家标准的水平不高问题,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把问题留给时间,将来再解决,但是谁也不知道将来的具体时间表,,也不知道具备了什么条件才可以普遍提高标准。另外一条路是,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分层分级标准,将较低的、扁平的标准,转变为高低结合的、金字塔式的安全标准体系,然后实施优质优价。
建立金字塔式的标准体系,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农产品优质优价,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并进而引导农民趋向生产更为安全的农产品。第二,食品的优质优价,能够适应城市主流消费群的需求,让他们能够吃到特别放心食品。
当然,相对低的安全标准也必须是基本安全的,不能是不安全的。如同玻璃杯装热水,安全标准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以保障热水倒进去不会炸。那么,高标准的杯子可以卖得很贵,因为杯子可以做到从十米高掉到水泥地面上而不碎。
重视监控而重建信用
有了可行的安全标准还不够,如果安全标准得不到有效执行,就只是一纸空文,完全没有意义。目前,在食品安全领域,我国现行法律11部、行政法规22部,国家标准1965项,其中强制性标准634项,推荐性标准1331项。但这些法规和标准,一直存在执行难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法规本身的问题。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权的涉及卫生、质检、农业、检验检疫、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管理的尺度不够统一规范,缺乏协调机制,而建立金字塔式的安全标准体系必须细化、统一、规范、准确。另一方面,是社会信用缺失的原因,比如“陈化粮”、“地沟油”、“工业盐”、“瘦肉精”、“转基因原材料”、“苏丹红”、“劣质奶粉”等事件,个别企业的见利忘义导致消费者对食品行业失去信任,这就需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的监控。
对于加强食品安全的监控,又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和执法。由于食品的生产链和运输链过长,即使你有了标准和流程,实际执行中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没有办法监控到位。另一条路则是只针对检验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控。在食品进入到流通市场末端的时候,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检验。如此才可以真正执行金字塔式的安全标准,区分食品的安全程度,实现优质优价,让一部分食品先安全起来。
检验环节监控的重点是要引进检验标准。无可否认,我们应该尽可能向欧盟、美国、日本等最先进的标准看齐,直接引进检验标准,化贸易壁垒为我所用。
模拟出口对接规模内需
建立金字塔式安全标准体系,引进了检验标准和手段,形成食品安全的分级管理,剩下的问题是,如何让优质的食品对接愿意优价的消费者。这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在出口贸易顺差日益巨大、中国食品安全威胁论风云乍起的大背景下,我们今后的立足点是出口还是内需?
这一点事关我们国家的战略安全。因为外国人会持续地挤压我们的食品或者说农产品的出口,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限制我们的出口。当那些农民的优质的农产品不能出口的时候,他能把这些产品卖给内需市场吗?不行。出口的时候可能是每公斤10元钱的大葱,在国内大概只卖2.5元,即使外观再好最多卖3元。怎么办呢?农民只能随行就低,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科技含量和安全性。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就全球共同面临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探索解决方案。7月23日,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与欧盟委员会负责消费者保护事务的委员库内娃举行会晤;7月25日,李长江同日本农林水产大臣赤城德彦就出口食品安全交换了意见;8月1日,质检总局接待美国卫生部办公室主任理查麦考恩一行来华访问,就中国输美水产品、中美食品合作备忘录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另外一条路是,通过模拟出口的方式,主动转向内需市场。我们不仅要在国外市场上改变中国商品的安全形象,还应该把食品安全的重点放在规范国内市场。中国的老百姓也需要一个更安全的市场。
所谓模拟出口等于模拟一个海关,生产的人要按照出口标准来组织生产。我们通过类似外贸公司一样的搜集内需的公司,也就是消费经纪中介公司,把需求搜集完成并分类清楚,再把“规模内需”像“规模外需”那样配置给食品生产者。如此才能培养高附加值农业,使得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并重,彻底避免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不过,出口时的订单是按船来计算的,比如运玉米通常使用20万吨的量级,这20万吨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把一个县的玉米就给收了。这么大量的订单转向内销,匹配给千家万户,会有足够通畅的出路吗?肯定有。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肯定有很多家庭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来购买安全的蔬菜、肉、米、油,只要能够通过检验来证明的确优质。
食品安全的多重可能
先让一部分食品安全起来,是为了所有人的食品都安全起来。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高价呢?如果安全了,却吃不起了,也是一个问题。如近期以猪肉为代表的粮油副食品价格迅速上涨,对猪肉价格敏感的中低收入者,生活负担加重。
政府的对应政策是,补贴只能给人,而不能补贴商品。如果补商品的话,现在扁平的标准体系之下,等于政府买单全体降价,又是不现实的。有了金字塔式的标准体系以后,政府可以只补贴那些低水平的相对安全的食品。对于高标准的食品,不但不用补贴,还可以多收税源,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先让一部分食品安全起来,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相吻合。先做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指望一夜之间建立诚信体系,将食品安全问题毕全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