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诵读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经、史、子、集”中经典古诗文的出声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讲,诵读时不仅要做到咬字清晰,声音洪亮,还要口传心意,声达文意,读出节奏感,更要读出经典作品的情感与韵味,在发展“读”的能力的同时,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发展语言,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感悟经典文学的深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体会、背景介绍、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分析、文意解析、感悟文情等方面,明确经典作品的文意,充分发挥想象,用作者之眼观察文中景象和人物,用作者之手触摸文中的山水及物品,用作者之耳聆听空中的声音,用作者之心感受蕴含于文字间的浓浓情感,从而让经典作品中的情感与文化韵味深入内心,为有情感、有深意的高质量经典诵读打下基础。
例如,在诵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自主“初读”,借助诗中的词意,把握诗歌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梳理出自己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明诗意”的教学环节,通过互答词义、诗意讨论、教师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观“苍苔”、赏“红杏”,叹春色盎然,准确把握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感悟诗歌的内涵与美境,让诗中之情深入内心,感同身受。
诵读是讲求技巧的,有深情但缺乏技巧的诵读,不能达成诵读经典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可通过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指读,随诵读視频跟读等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诵读的语速、节奏、重音、声调、气息吞吐等技巧,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诵读的正确方法,熟练掌握诵读技巧,由模仿诵读到发自内心、富含真情的真正诵读。
例如,在诵读《鸟鸣涧》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再指导学生结合词义和诗意有节奏地读,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然后指导学生结合情感突出重点,如“闲”“落”“静”“空”等字,突出的重点不是用重音去读,而是读出诗意,适度自然。
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滋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培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小学语文教师可灵活设计贯穿于日常教学中的活动策略,形成学生每日诵读的稳定节奏,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进行培养的延伸,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体到群体,最终将诵读融入学生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用诵读“养”心、“养”情、“养”人。
例如,教师可结合日常教学的节奏,设计“课前读一读”“每日十分钟”“每日一诵读”“每周一首诗”“我来读古文”等有规则、有要求的日常诵读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另外,教师也可通过组织“经典诵读比赛”“读给亲人听”“诵读接龙”“重阳节的诵读”“诵读手抄报”“诵读中的绘画”“为古诗配乐”等多样活动进行诵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诵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营造课堂内外的诵读环境,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吸收文化养分,充实文化底蕴,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冈县汤塘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一、明文意,深感悟,文情入心
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体会、背景介绍、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分析、文意解析、感悟文情等方面,明确经典作品的文意,充分发挥想象,用作者之眼观察文中景象和人物,用作者之手触摸文中的山水及物品,用作者之耳聆听空中的声音,用作者之心感受蕴含于文字间的浓浓情感,从而让经典作品中的情感与文化韵味深入内心,为有情感、有深意的高质量经典诵读打下基础。
例如,在诵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自主“初读”,借助诗中的词意,把握诗歌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梳理出自己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明诗意”的教学环节,通过互答词义、诗意讨论、教师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观“苍苔”、赏“红杏”,叹春色盎然,准确把握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感悟诗歌的内涵与美境,让诗中之情深入内心,感同身受。
二、知方法,学技巧,由仿至真
诵读是讲求技巧的,有深情但缺乏技巧的诵读,不能达成诵读经典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可通过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指读,随诵读視频跟读等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诵读的语速、节奏、重音、声调、气息吞吐等技巧,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诵读的正确方法,熟练掌握诵读技巧,由模仿诵读到发自内心、富含真情的真正诵读。
例如,在诵读《鸟鸣涧》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再指导学生结合词义和诗意有节奏地读,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然后指导学生结合情感突出重点,如“闲”“落”“静”“空”等字,突出的重点不是用重音去读,而是读出诗意,适度自然。
三、稳节奏,养习惯,活动延伸
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滋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培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小学语文教师可灵活设计贯穿于日常教学中的活动策略,形成学生每日诵读的稳定节奏,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进行培养的延伸,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体到群体,最终将诵读融入学生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用诵读“养”心、“养”情、“养”人。
例如,教师可结合日常教学的节奏,设计“课前读一读”“每日十分钟”“每日一诵读”“每周一首诗”“我来读古文”等有规则、有要求的日常诵读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另外,教师也可通过组织“经典诵读比赛”“读给亲人听”“诵读接龙”“重阳节的诵读”“诵读手抄报”“诵读中的绘画”“为古诗配乐”等多样活动进行诵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诵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营造课堂内外的诵读环境,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吸收文化养分,充实文化底蕴,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冈县汤塘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