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经典诵读能力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诵读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经、史、子、集”中经典古诗文的出声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讲,诵读时不仅要做到咬字清晰,声音洪亮,还要口传心意,声达文意,读出节奏感,更要读出经典作品的情感与韵味,在发展“读”的能力的同时,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发展语言,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感悟经典文学的深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一、明文意,深感悟,文情入心


  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体会、背景介绍、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分析、文意解析、感悟文情等方面,明确经典作品的文意,充分发挥想象,用作者之眼观察文中景象和人物,用作者之手触摸文中的山水及物品,用作者之耳聆听空中的声音,用作者之心感受蕴含于文字间的浓浓情感,从而让经典作品中的情感与文化韵味深入内心,为有情感、有深意的高质量经典诵读打下基础。
  例如,在诵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自主“初读”,借助诗中的词意,把握诗歌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梳理出自己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明诗意”的教学环节,通过互答词义、诗意讨论、教师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观“苍苔”、赏“红杏”,叹春色盎然,准确把握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感悟诗歌的内涵与美境,让诗中之情深入内心,感同身受。

二、知方法,学技巧,由仿至真


  诵读是讲求技巧的,有深情但缺乏技巧的诵读,不能达成诵读经典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可通过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指读,随诵读視频跟读等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诵读的语速、节奏、重音、声调、气息吞吐等技巧,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诵读的正确方法,熟练掌握诵读技巧,由模仿诵读到发自内心、富含真情的真正诵读。
  例如,在诵读《鸟鸣涧》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再指导学生结合词义和诗意有节奏地读,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然后指导学生结合情感突出重点,如“闲”“落”“静”“空”等字,突出的重点不是用重音去读,而是读出诗意,适度自然。

三、稳节奏,养习惯,活动延伸


  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滋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培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小学语文教师可灵活设计贯穿于日常教学中的活动策略,形成学生每日诵读的稳定节奏,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进行培养的延伸,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体到群体,最终将诵读融入学生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用诵读“养”心、“养”情、“养”人。
  例如,教师可结合日常教学的节奏,设计“课前读一读”“每日十分钟”“每日一诵读”“每周一首诗”“我来读古文”等有规则、有要求的日常诵读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另外,教师也可通过组织“经典诵读比赛”“读给亲人听”“诵读接龙”“重阳节的诵读”“诵读手抄报”“诵读中的绘画”“为古诗配乐”等多样活动进行诵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诵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营造课堂内外的诵读环境,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吸收文化养分,充实文化底蕴,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冈县汤塘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对继承和弘扬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如何学好语文,让语文学习轻松有效就显得至关重要。随着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日趋精进。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少年儿童整个人生当中受教育的开端,是整个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学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探究平台,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同时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升在未来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为思维碰撞夯实基础  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较为明显,教师在小组成员分配时要体现互补性和公平性两大原则,为学生思维碰撞夯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首先,课前我会主动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朋友的身份
期刊
借助批注进行阅读,是一种常用的读书策略,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用特定符号、文字,在书页上标注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借助批注阅读,不仅可以及时记下学生的动态思考过程,而且还能通过批注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以及编者进行深度对话,为其个性表达的形成创造条件。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浅析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批注阅读的优化策略。第一学段:借助符号批注,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
期刊
数学教学是把学生真正地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和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参与中学会思考、获取知识,逐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一、创设丰富情境,培养参与兴趣  苏霍姆林
期刊
快乐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轻松的、快乐的数学课堂才更有灵性,更有韵味。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学生的对话、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意识、实现教师和学生成功共享作为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实现高效而又灵动的互动,让快乐的元素贯穿整个课堂。一、课堂的快乐老家——兴趣当先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关键,在
期刊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它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应用题是与百分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应用类比思维解答百分数应用题,即应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去解答百分数应用题。一、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与题型  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根据题目的叙述内容和语言表述读懂题意。其次,要通过阅读题目确定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和分数应用题一样,除
期刊
数学文化主题式教学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和认知结构的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文化教学主要分为渗透式教学和主题式教学两种,目前,渗透式教学运用较多,主题式文化教学应用较少,对主题式文化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很有现实必要。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设定文化主题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在生活经历、智力水平以及学习背景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也就表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活动,是教与学的主要方式。”2016年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活动性”这一特点更为凸显。《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什么?怎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对此,不少教师还存在认识误区,或将教学活动与德育活动相混淆,或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意义。作为学科教学活动,究竟该从何而来,往何而去,真正引领学生在回望过去中发展当下、服务未来,这是一线教
期刊
农村和城市相比较,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尤其是英语,农村学校缺乏完善的课外资源和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英语的学习阶段,学生掌握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开展小学英语的课外自主阅读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正确认识课外自主阅读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阅读策略,提升农村学生的英语课外自主
期刊
生态化课堂教学将教师、学生、学习环境等要素融为一个整体,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生态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策略。生态化课堂教学能让师生在合理的课堂关系结构体系下获得共同的发展与进步,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完成教学目标。一、当前生态化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尽管生态化课堂教学能提高教学实效,但是在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态化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这会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