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偃师区位于洛阳市东部,面积为6.68万hm2,辖9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近年,偃师区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重点依托小麦良种和优质小麦、无公害蔬菜、鲜食葡萄、花卉苗木、畜牧养殖五大优势产业,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673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34家,家庭农场达到104家。
一、发展模式
(一)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偃师区南部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贫困农户较多,按照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山区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带动当地群众创业,目前已在贫困地区发展各类特色养殖合作社10余家。如偃师区全龙养猪专业合作社,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1个,年存栏生猪3000头,带动当地20户农户开展特色养殖,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统一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疫病防治、统一销售等。同时,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粪便处理系统,处理后的猪粪用于周边13.33 hm2葡萄施肥,处理后的污水管道可辐射灌溉周边66.67 hm2小麦,实现了农业的循环利用。
(二)产业扶贫、助农增收
为使扶贫项目资金和合作社有效对接,选择基础条件较好、运作相对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作为“科技扶贫到户增收项目”的实施主体,进行边规范、边扶持、边发展,帮助贫困村农户发展了葡萄种植、牡丹种植、肉羊养殖等产业项目,每个项目扶持资金30万元,带动贫困户60户。共落实扶贫发展资金120万元,带动贫困户240户。项目的实施,促使了合作社自身规范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贫困户的增收。
(三)多方联动,健全链条
为解决合作社的销售问题,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衔接作用,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户等各方面有效联动,产、加、销各环节有机对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互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实现多方共赢。如偃师区缑氏镇通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种植户开展最低收购价、提供技术等优质服务,提高农户种植葡萄发展的积极性。合作社收购农户葡萄后再销售给葡萄深加工企业并对农户实行产前提供农资、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统一收购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做到勤指导、勤服务。合作社还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条,带动葡萄种植户200多户,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淡薄
偃师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品牌意识不强,大部分都没有注册商标,通过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经营主体也不多,导致其在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方面受到了影响。
(二)组织管理不够规范
偃师区合作社数量虽多,但规范化建设落后,许多合作社轻视管理,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合作社与社员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运作不够规范,章程流于形式。
(三)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
偃师区多数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少,有些合作社想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资金,但从金融机构贷款难度较大。
三、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出台扶持奖励政策
偃师区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担保、低息或贴息方面的政策支持,解决合作社融资困难问题。
(二)给予资金奖励
偃师区建议对合作社注册商标、申报“三品一标”認证方面给予资金奖励,提高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合作社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力度
多举办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用技术培训,使更多适用的新技术应用到合作社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大中院校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中任职,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发展模式
(一)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偃师区南部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贫困农户较多,按照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山区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带动当地群众创业,目前已在贫困地区发展各类特色养殖合作社10余家。如偃师区全龙养猪专业合作社,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1个,年存栏生猪3000头,带动当地20户农户开展特色养殖,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统一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疫病防治、统一销售等。同时,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粪便处理系统,处理后的猪粪用于周边13.33 hm2葡萄施肥,处理后的污水管道可辐射灌溉周边66.67 hm2小麦,实现了农业的循环利用。
(二)产业扶贫、助农增收
为使扶贫项目资金和合作社有效对接,选择基础条件较好、运作相对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作为“科技扶贫到户增收项目”的实施主体,进行边规范、边扶持、边发展,帮助贫困村农户发展了葡萄种植、牡丹种植、肉羊养殖等产业项目,每个项目扶持资金30万元,带动贫困户60户。共落实扶贫发展资金120万元,带动贫困户240户。项目的实施,促使了合作社自身规范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贫困户的增收。
(三)多方联动,健全链条
为解决合作社的销售问题,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衔接作用,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户等各方面有效联动,产、加、销各环节有机对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互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实现多方共赢。如偃师区缑氏镇通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种植户开展最低收购价、提供技术等优质服务,提高农户种植葡萄发展的积极性。合作社收购农户葡萄后再销售给葡萄深加工企业并对农户实行产前提供农资、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统一收购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做到勤指导、勤服务。合作社还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条,带动葡萄种植户200多户,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淡薄
偃师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品牌意识不强,大部分都没有注册商标,通过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经营主体也不多,导致其在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方面受到了影响。
(二)组织管理不够规范
偃师区合作社数量虽多,但规范化建设落后,许多合作社轻视管理,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合作社与社员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运作不够规范,章程流于形式。
(三)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
偃师区多数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少,有些合作社想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资金,但从金融机构贷款难度较大。
三、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出台扶持奖励政策
偃师区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担保、低息或贴息方面的政策支持,解决合作社融资困难问题。
(二)给予资金奖励
偃师区建议对合作社注册商标、申报“三品一标”認证方面给予资金奖励,提高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合作社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力度
多举办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用技术培训,使更多适用的新技术应用到合作社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大中院校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中任职,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