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汀江冬月,细雨濛濛。
“吱嘎嘎嘎……”
一大早,满堂推开两扇厚实的木板,打开店门。
咕咕声。他抬眼看去,一群小鸟栖居在枫树间。枫叶湿润,掌状裂片顶端,凝结水珠,挂在那里,滴落。
在这微雨寒冷的天气里,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兜汤,是多么惬意的事。
食客们陆续来了。
左后靠窗角落,这些天,老是坐着一位穿灰布长衫的后生,苦瓜脸,八字眉,身形瘦长。他吃喝完粄汤,就呆坐看江。
八仙桌上,放着一只竹制草笼。
蜡黄发亮的旧草笼。
耀贵叔进来了。他是推鸡公车的。闽粤赣边,铁脚板挑担以外,鸡公车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推鸡公车的自家说,嘛介鸡公车?那是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懂吗?
耀贵叔送完货物,通常是要来吃喝粄汤的。
耀贵叔端了粄汤,来到苦瓜脸这边,放下盘碗,顺手要将草笼拨向一边。
苦瓜脸一掌挡住。
哎呦,手劲还挺大的。
耀贵叔看到了苦瓜脸眼中的怒火。
“做嘛介,做嘛介呀?”耀贵叔自言自语,端着粄汤走开了。
苦瓜脸继续发了一阵呆,背起草笼,走出店门。
屋角的两个汉子,一左一右,叠脚跟了过去。
满堂看到,苦瓜脸眼角潮湿。他或许是想起了嘛介伤心之事吧?
能不伤心吗?
他是吹鼓手,黄泥塘人,人称阿祥师傅。吹班的人,旧时属下九流,主家来请,客气地称之为师傅;吃饭时,总是安排在下厅的角落,上不了席面。更有甚者,朝廷规定,吹班子弟及其后裔不得参加科考。往昔一流的民间艺术家,技艺精湛,地位却远不如今日的三流“明星”。
阿祥之父是汀州喇叭王。
喇叭就是唢呐,客家民间称之为鼓手、鼓吹,或者叫嘀嗒。
话说九年前的正月元宵,杭川县城设唢呐擂台,商会“赏封”三百块银圆。
一时,闽粤赣边八大班齐出,高手云集。
汀江流经杭川,三折回澜。这时,慢悠悠走来一位穿灰布长衫的行人,背草笼,过水西渡,入城。
杭川文庙,喇叭声声,八大班高手斗台正酣。
长衫客不慌不忙,从草笼里取出两支长短喇叭,嘴管安插在左右鼻孔里。
就有识者说,啊,鼻孔公嫲吹呀?稀奇!
长衫客试声,却是平平常常。猛然,一曲破空而出,撕裂长空。
“公吹”酣畅、浑厚,“嫲吹”柔和、圆润、清亮,刚柔相济,悦耳动听。
哦,《高山流水》。
长衫客微闭双眼,《全家福》《抬花轿》一口气吹奏下来,当他开始吹《百鸟朝凤》时,感觉到八大班都收声了。不过,他还是把高难度的《百鸟朝凤》如期完成了,当喇叭的最后一个音符在空中戛然而止时,文庙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长衫客知道,他赢得了赏封,赢得了喇叭王的称号。
新晋喇叭王得胜回乡,途经汀江荷树坳,神秘失踪了。奇的是,江边一棵荷树上,高挂着他随身的草笼,公嫲吹喇叭完好无损。赏封呢?不翼而飞。
喇叭王的儿子,就是阿祥,十三岁,酷爱吹喇叭,遂投拜名师学艺。名师的头徒说,此人聪慧,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名师就留下他做杂务,不教。夜深人静,阿祥就把喇叭浸在水盆里吹,得闲,跑到深山老林吹。
转眼过了五年,秋收后,农闲。邻县师傅上门挑战,名师出场,来的是硬脚,名师斗台力不能支,累得吐血。阿祥说,师父,俺来试试。阿祥一出手,就是《百鸟朝凤》。来人听了几个乐段,一拱手,说声佩服,转身,走了。
阿祥斗台获胜,甘愿服侍名师三年。
三年后,阿祥要走了,名师送了一套唢呐给他,说,徒儿啊,地方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为师难免会逢到你嘞。阿祥说,俺能避就避,不能避,就请恩师赏一碗饭吃。
阿祥出了師,躲着名师走。几年下来,大家相安无事。
昨日,“赛百万”张大炮老爹八旬晋一大寿,大宴宾客,遍请吹班。阿祥与名师狭路相逢,斗台,师兄弟们东倒西歪。名师铁青着脸,拂袖而去。
阿祥来喝粄汤,这是最后一次。满堂再也没有见过他。
半年后的一个中午,江风不起,天气闷热。耀贵叔把鸡公车停放在邱记鱼粄店铺外,进来吃粄汤。
“满堂,你还记得那只草笼么?”
“嘛介草笼?”
“苦瓜脸阿祥的草笼呀。”
“哦,俺记起来了。”
“奇了怪了。”
“有啥奇怪的?”
“人不见了,草笼挂在荷树坳的荷树上,跟他老爹一模一样。”
选自《厦门文学》
“吱嘎嘎嘎……”
一大早,满堂推开两扇厚实的木板,打开店门。
咕咕声。他抬眼看去,一群小鸟栖居在枫树间。枫叶湿润,掌状裂片顶端,凝结水珠,挂在那里,滴落。
在这微雨寒冷的天气里,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兜汤,是多么惬意的事。
食客们陆续来了。
左后靠窗角落,这些天,老是坐着一位穿灰布长衫的后生,苦瓜脸,八字眉,身形瘦长。他吃喝完粄汤,就呆坐看江。
八仙桌上,放着一只竹制草笼。
蜡黄发亮的旧草笼。
耀贵叔进来了。他是推鸡公车的。闽粤赣边,铁脚板挑担以外,鸡公车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推鸡公车的自家说,嘛介鸡公车?那是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懂吗?
耀贵叔送完货物,通常是要来吃喝粄汤的。
耀贵叔端了粄汤,来到苦瓜脸这边,放下盘碗,顺手要将草笼拨向一边。
苦瓜脸一掌挡住。
哎呦,手劲还挺大的。
耀贵叔看到了苦瓜脸眼中的怒火。
“做嘛介,做嘛介呀?”耀贵叔自言自语,端着粄汤走开了。
苦瓜脸继续发了一阵呆,背起草笼,走出店门。
屋角的两个汉子,一左一右,叠脚跟了过去。
满堂看到,苦瓜脸眼角潮湿。他或许是想起了嘛介伤心之事吧?
能不伤心吗?
他是吹鼓手,黄泥塘人,人称阿祥师傅。吹班的人,旧时属下九流,主家来请,客气地称之为师傅;吃饭时,总是安排在下厅的角落,上不了席面。更有甚者,朝廷规定,吹班子弟及其后裔不得参加科考。往昔一流的民间艺术家,技艺精湛,地位却远不如今日的三流“明星”。
阿祥之父是汀州喇叭王。
喇叭就是唢呐,客家民间称之为鼓手、鼓吹,或者叫嘀嗒。
话说九年前的正月元宵,杭川县城设唢呐擂台,商会“赏封”三百块银圆。
一时,闽粤赣边八大班齐出,高手云集。
汀江流经杭川,三折回澜。这时,慢悠悠走来一位穿灰布长衫的行人,背草笼,过水西渡,入城。
杭川文庙,喇叭声声,八大班高手斗台正酣。
长衫客不慌不忙,从草笼里取出两支长短喇叭,嘴管安插在左右鼻孔里。
就有识者说,啊,鼻孔公嫲吹呀?稀奇!
长衫客试声,却是平平常常。猛然,一曲破空而出,撕裂长空。
“公吹”酣畅、浑厚,“嫲吹”柔和、圆润、清亮,刚柔相济,悦耳动听。
哦,《高山流水》。
长衫客微闭双眼,《全家福》《抬花轿》一口气吹奏下来,当他开始吹《百鸟朝凤》时,感觉到八大班都收声了。不过,他还是把高难度的《百鸟朝凤》如期完成了,当喇叭的最后一个音符在空中戛然而止时,文庙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长衫客知道,他赢得了赏封,赢得了喇叭王的称号。
新晋喇叭王得胜回乡,途经汀江荷树坳,神秘失踪了。奇的是,江边一棵荷树上,高挂着他随身的草笼,公嫲吹喇叭完好无损。赏封呢?不翼而飞。
喇叭王的儿子,就是阿祥,十三岁,酷爱吹喇叭,遂投拜名师学艺。名师的头徒说,此人聪慧,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名师就留下他做杂务,不教。夜深人静,阿祥就把喇叭浸在水盆里吹,得闲,跑到深山老林吹。
转眼过了五年,秋收后,农闲。邻县师傅上门挑战,名师出场,来的是硬脚,名师斗台力不能支,累得吐血。阿祥说,师父,俺来试试。阿祥一出手,就是《百鸟朝凤》。来人听了几个乐段,一拱手,说声佩服,转身,走了。
阿祥斗台获胜,甘愿服侍名师三年。
三年后,阿祥要走了,名师送了一套唢呐给他,说,徒儿啊,地方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为师难免会逢到你嘞。阿祥说,俺能避就避,不能避,就请恩师赏一碗饭吃。
阿祥出了師,躲着名师走。几年下来,大家相安无事。
昨日,“赛百万”张大炮老爹八旬晋一大寿,大宴宾客,遍请吹班。阿祥与名师狭路相逢,斗台,师兄弟们东倒西歪。名师铁青着脸,拂袖而去。
阿祥来喝粄汤,这是最后一次。满堂再也没有见过他。
半年后的一个中午,江风不起,天气闷热。耀贵叔把鸡公车停放在邱记鱼粄店铺外,进来吃粄汤。
“满堂,你还记得那只草笼么?”
“嘛介草笼?”
“苦瓜脸阿祥的草笼呀。”
“哦,俺记起来了。”
“奇了怪了。”
“有啥奇怪的?”
“人不见了,草笼挂在荷树坳的荷树上,跟他老爹一模一样。”
选自《厦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