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股票市场大起大落的背后,我们发现总少不了政策干预的影子。本文在分析我国政府近年来对证券市场干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及对中国证券市场将来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旨在保证其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关键词:政策市;印花税;股权分置;投机
2008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4月24日起,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当时的千分之三下调为千分之一。在政策性利好消息的冲击下,上证指数在短短的几个交易日内上涨的幅度超过了20%。政策对这次上涨起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正如所谓的“政策市”。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由于供需矛盾、结构矛盾,以及市场参与者得不成熟等诸多原因,政府对股票市场给于较强的监管和调控。也正因为如此,政策干预成为市场波动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对我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现象的回顾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要对其股票市场的建立、运行以及健康的发展施加影响。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做法,是实现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平稳的必然要求。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当中,香港特区政府先后动用了1200亿美元的外汇基金进场救市,对非法交易进行打击,使国际投机者的投机活动受限制,确保了金融保卫战的胜利。美国911事件后,政府采取连续降息,稳定了市场。有所不同的是,在我国股票市场,每当股市价格走低,市场价格低迷的时候,政府总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或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发表一翻有利于股市的讲话,使得股市出现大幅度的反弹。下面市政府对股市里此干预的大体情况:
1992年5月21日,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上证指数因此大涨,5个交易日从617点涨到最高点1266点,上涨幅度为131%。
1994年8月1日,“三大政策救市”引发的行情,上证指数在33交易日内,从最低的325点上涨到1052点,上涨幅度为204.1%。
1996年3月20日,为了实现国企解困的计划,管理层给证券市场提出了目标:积极稳妥的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上证指数在跨度315个交易日里从512点上涨到1510点,累计涨幅达189.86%。
1999年5月19日,管理层推出了“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等政策建议,以及在随后的7次降息,引发了著名的“5.19”行情。上证指数在30个交易日内上涨幅度为64%。
2001年6月12日,正式发布了《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随即在6月14日上证指数创出了2245,43点的历史新高,然后以急跌的方式,沪深两市进入了漫漫熊途,在582个交易日中下跌41.8%。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确立了“市场稳定发展、规则公平统一、方案协商选择、流通股东表决、实施分步有序”的操作原则,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股改的实施,引发了一轮前所未有的超级大牛市,上证指数从最低的998点上涨到最高的的6124点,上涨幅度达613.6%。
2007年10月16日,当上证指数还站在6124之巅时,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的引发下,上证指数一路下跌,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最多下跌到2990点,下跌幅度达51.1%。
二、政府的过度干预对证券市场产生严重的后果
(一)不利于政府监管的市场化。
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一方面反映着整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一方面又通过信息的传递使社会资金流向有获利前景的行业和企业,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随着股市的逐步发展和规范化,政府应该尽量减少政策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政策市”条件下,市场的作用被弱化,加之政策性因素不断影响股市运行,使市场资源配置的价格信号失灵,扭曲了股票市场的内在机制。
(二)助长了股市的过度投机行为。
我国股票市场缺乏投资价值是决定市场参与者行为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市场的参与者,理论上可分为投资者和投机者,而合理的投机又可以使证券市场更加活跃,流动性加强。但在我国现在的股票市场中,投机现象较强,呈现出强烈的“资金推动性行情”的特征。机构投资者往往全然不顾上市公司的业绩,以概念、题材等吸引其他人跟风,经常出现一些哄抬股价的泡沫现象,特别上市公司整体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这种投机现象,不仅使得价值投资者难以生存,而且极容易产生严重的泡沫现象。
(三)容易导致政府陷入“救市”的怪圈。
每当市场低迷,指数暴跌,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的时候,政府就不得不出台“救市”的政策促进市场平稳向前。而当投机的力量把股价推的过高的时候,政府又得出台利空消息来抑制。政府过多地使用政策,会使投资者形成极大的依赖心理,从而损伤了政府的自身形象。特别是政策的屡次无效和失灵,一方面使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信用降低,另一方面又使政府将来施行政策的代价会更高,造成出政策越多,政府付出的成本也越大。
(四)不利于我国证券国际化。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的证券市场在国家范围内的延伸,也就是消除证券市场交易双方(投资者与筹资者)的国籍界限,在本国和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参与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活动。在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水平不高,监管残存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监管层次过于单一,兼管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存在计划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等运用不协调的现象。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寻租行为,导致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增加了证券市场的风险。
三、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股市的错误定位。
中国的证券发行市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浓烈的时代色彩,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的同时意味着不可能脱离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背景。西方的股票市场是投资者为了获利的目的而自发发展起来的,然后才有政府的介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国股票市场则是政府为国有企业解困而催生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范畴。从我国股票市场于80年代产生,90年代得到政府的正式承认并快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需求是股票市场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股票市场简单而又实用的筹资功能的直接体现。在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后,股票市场的发展才被赋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重新配置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社会资源的作用,但其间仍以筹资功能为重。可以这样说,为国有企业解困、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是我国股票市场之所以产生并取得发展的惟一的定位选择。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股票市场的存在是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一种办法,而不是一种将有限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企业、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渠道。按照这一定位逻辑,政府必 将为筹资而对股市施加一定的影响,“政策市”乃是一种必然。作为市场经济典型代表的证券发行市场,如果想保持公平、效率和不断创新,所需要的绝不是政府计划式的管理方式,也不是发行上市额度的确定及其在各地区的分配,而是一个公平、信息透明、自由竞争的环境和一个能够促成和维护这种环境的监管机构。
(二)信息披露不能完全公开,特别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健全。
信息披露是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基础,会计信息是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中国股票市场建立开始,信息披露问题尤其是会计信息披露就是一直受到人们强烈关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塑造企业形象和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渠道,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重视对信息披露的策略性安排有助于维护公司的投资价值。而我国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监管及处罚不力、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中介机构缺乏风险意识,以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等,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收入,会通过采取修改报表等方法来欺骗股东。另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上市公司与其控股公司在人员、财务、资产上根本未分离,上市公司成为控股股东的筹资工具,募集的资金被控股股东挪用,公司的经营、财务决策完全由控股股东操纵各上市公司一度屡屡发生违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行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往往成为证券交易的最终牺牲品。2004年的“江苏琼花事件”以及2007年的“杭萧钢构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深刻的警钟。企业和机构主动进行虚假性披露,对公众进行欺骗的行为,使股价短时间内产生剧烈波动,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更不能使市场效率达到最优化。
(三)上市公司质量不高。
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的主体,其质量问题是证券市场的根本,是证券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在我国发行管理体制僵化、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落后、法治程度低下、退出机制不健全是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主要根源。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能满足“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科学决策、协调运作”的要求。②公司盈利能力不强,对投资者回报不高,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③公司日常运作不规范,甚至从事违法违规活动,损害公司和投资者利益。不同质量的上市公司缺乏相应的股票市场上市机制,即缺乏多层次股票市场,缺乏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缺乏上市公司辖区的直接监管。要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前提条件是:股市功能健全,确保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优胜劣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我们会发现:很多上市公司只顾“圈钱”,根本不关心其质量如何,股价的上涨造成市盈率的过高。然而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太少,就使得大量资金追逐极少数的股票,没有上市公司良好质量的支撑,指数的上涨只会造成股票市场的泡沫化,加大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四、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我国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被称为我国金融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006年底,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超过95%的公司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从市场反映看,股改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应和肯定。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的资本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资本市场的资产估值功能将逐步恢复并不断完善,市场有效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市场对实体经济反映的敏感度会有所提高,“政策市”的烙印会随着市场功能的完善而慢慢淡去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我国资本市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公司股东将来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投资环境。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制定一些强制的法律是必然,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将信息披露制度化。同时鼓励上市公司诚实守信,积极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从而在根本上维护投资者信心,促进股市的长期发展。当然监管机构应该加大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监管,防止出现虚假信息披露核对投资者进行误导,有必要根据完善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制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不断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度和及时性。
(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上市公司良好的质量是实现我国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的基础。积极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关,让更多的优秀的企业上市。同时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让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企业退出股票市场,即使大股东真正关心企业的经营也并不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必然的胜出。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创新改革,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质量。对于经营处于困境的企业,加大重组力度,使公司尽快发展起来。
关键词:政策市;印花税;股权分置;投机
2008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4月24日起,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当时的千分之三下调为千分之一。在政策性利好消息的冲击下,上证指数在短短的几个交易日内上涨的幅度超过了20%。政策对这次上涨起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正如所谓的“政策市”。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由于供需矛盾、结构矛盾,以及市场参与者得不成熟等诸多原因,政府对股票市场给于较强的监管和调控。也正因为如此,政策干预成为市场波动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对我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现象的回顾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要对其股票市场的建立、运行以及健康的发展施加影响。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做法,是实现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平稳的必然要求。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当中,香港特区政府先后动用了1200亿美元的外汇基金进场救市,对非法交易进行打击,使国际投机者的投机活动受限制,确保了金融保卫战的胜利。美国911事件后,政府采取连续降息,稳定了市场。有所不同的是,在我国股票市场,每当股市价格走低,市场价格低迷的时候,政府总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或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发表一翻有利于股市的讲话,使得股市出现大幅度的反弹。下面市政府对股市里此干预的大体情况:
1992年5月21日,全面放开股价,实行自由竞价交易。上证指数因此大涨,5个交易日从617点涨到最高点1266点,上涨幅度为131%。
1994年8月1日,“三大政策救市”引发的行情,上证指数在33交易日内,从最低的325点上涨到1052点,上涨幅度为204.1%。
1996年3月20日,为了实现国企解困的计划,管理层给证券市场提出了目标:积极稳妥的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上证指数在跨度315个交易日里从512点上涨到1510点,累计涨幅达189.86%。
1999年5月19日,管理层推出了“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等政策建议,以及在随后的7次降息,引发了著名的“5.19”行情。上证指数在30个交易日内上涨幅度为64%。
2001年6月12日,正式发布了《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随即在6月14日上证指数创出了2245,43点的历史新高,然后以急跌的方式,沪深两市进入了漫漫熊途,在582个交易日中下跌41.8%。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确立了“市场稳定发展、规则公平统一、方案协商选择、流通股东表决、实施分步有序”的操作原则,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股改的实施,引发了一轮前所未有的超级大牛市,上证指数从最低的998点上涨到最高的的6124点,上涨幅度达613.6%。
2007年10月16日,当上证指数还站在6124之巅时,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的引发下,上证指数一路下跌,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最多下跌到2990点,下跌幅度达51.1%。
二、政府的过度干预对证券市场产生严重的后果
(一)不利于政府监管的市场化。
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一方面反映着整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一方面又通过信息的传递使社会资金流向有获利前景的行业和企业,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随着股市的逐步发展和规范化,政府应该尽量减少政策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政策市”条件下,市场的作用被弱化,加之政策性因素不断影响股市运行,使市场资源配置的价格信号失灵,扭曲了股票市场的内在机制。
(二)助长了股市的过度投机行为。
我国股票市场缺乏投资价值是决定市场参与者行为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市场的参与者,理论上可分为投资者和投机者,而合理的投机又可以使证券市场更加活跃,流动性加强。但在我国现在的股票市场中,投机现象较强,呈现出强烈的“资金推动性行情”的特征。机构投资者往往全然不顾上市公司的业绩,以概念、题材等吸引其他人跟风,经常出现一些哄抬股价的泡沫现象,特别上市公司整体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这种投机现象,不仅使得价值投资者难以生存,而且极容易产生严重的泡沫现象。
(三)容易导致政府陷入“救市”的怪圈。
每当市场低迷,指数暴跌,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的时候,政府就不得不出台“救市”的政策促进市场平稳向前。而当投机的力量把股价推的过高的时候,政府又得出台利空消息来抑制。政府过多地使用政策,会使投资者形成极大的依赖心理,从而损伤了政府的自身形象。特别是政策的屡次无效和失灵,一方面使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信用降低,另一方面又使政府将来施行政策的代价会更高,造成出政策越多,政府付出的成本也越大。
(四)不利于我国证券国际化。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的证券市场在国家范围内的延伸,也就是消除证券市场交易双方(投资者与筹资者)的国籍界限,在本国和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参与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活动。在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水平不高,监管残存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监管层次过于单一,兼管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存在计划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等运用不协调的现象。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寻租行为,导致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增加了证券市场的风险。
三、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股市的错误定位。
中国的证券发行市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浓烈的时代色彩,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的同时意味着不可能脱离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背景。西方的股票市场是投资者为了获利的目的而自发发展起来的,然后才有政府的介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国股票市场则是政府为国有企业解困而催生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范畴。从我国股票市场于80年代产生,90年代得到政府的正式承认并快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需求是股票市场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股票市场简单而又实用的筹资功能的直接体现。在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后,股票市场的发展才被赋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重新配置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社会资源的作用,但其间仍以筹资功能为重。可以这样说,为国有企业解困、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是我国股票市场之所以产生并取得发展的惟一的定位选择。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股票市场的存在是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一种办法,而不是一种将有限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企业、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渠道。按照这一定位逻辑,政府必 将为筹资而对股市施加一定的影响,“政策市”乃是一种必然。作为市场经济典型代表的证券发行市场,如果想保持公平、效率和不断创新,所需要的绝不是政府计划式的管理方式,也不是发行上市额度的确定及其在各地区的分配,而是一个公平、信息透明、自由竞争的环境和一个能够促成和维护这种环境的监管机构。
(二)信息披露不能完全公开,特别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健全。
信息披露是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基础,会计信息是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中国股票市场建立开始,信息披露问题尤其是会计信息披露就是一直受到人们强烈关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塑造企业形象和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渠道,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重视对信息披露的策略性安排有助于维护公司的投资价值。而我国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监管及处罚不力、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中介机构缺乏风险意识,以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等,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收入,会通过采取修改报表等方法来欺骗股东。另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上市公司与其控股公司在人员、财务、资产上根本未分离,上市公司成为控股股东的筹资工具,募集的资金被控股股东挪用,公司的经营、财务决策完全由控股股东操纵各上市公司一度屡屡发生违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行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往往成为证券交易的最终牺牲品。2004年的“江苏琼花事件”以及2007年的“杭萧钢构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深刻的警钟。企业和机构主动进行虚假性披露,对公众进行欺骗的行为,使股价短时间内产生剧烈波动,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更不能使市场效率达到最优化。
(三)上市公司质量不高。
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的主体,其质量问题是证券市场的根本,是证券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在我国发行管理体制僵化、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落后、法治程度低下、退出机制不健全是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主要根源。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能满足“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科学决策、协调运作”的要求。②公司盈利能力不强,对投资者回报不高,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③公司日常运作不规范,甚至从事违法违规活动,损害公司和投资者利益。不同质量的上市公司缺乏相应的股票市场上市机制,即缺乏多层次股票市场,缺乏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缺乏上市公司辖区的直接监管。要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前提条件是:股市功能健全,确保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优胜劣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我们会发现:很多上市公司只顾“圈钱”,根本不关心其质量如何,股价的上涨造成市盈率的过高。然而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太少,就使得大量资金追逐极少数的股票,没有上市公司良好质量的支撑,指数的上涨只会造成股票市场的泡沫化,加大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四、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我国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被称为我国金融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006年底,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超过95%的公司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从市场反映看,股改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应和肯定。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的资本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资本市场的资产估值功能将逐步恢复并不断完善,市场有效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市场对实体经济反映的敏感度会有所提高,“政策市”的烙印会随着市场功能的完善而慢慢淡去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我国资本市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公司股东将来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投资环境。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制定一些强制的法律是必然,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将信息披露制度化。同时鼓励上市公司诚实守信,积极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从而在根本上维护投资者信心,促进股市的长期发展。当然监管机构应该加大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监管,防止出现虚假信息披露核对投资者进行误导,有必要根据完善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制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不断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度和及时性。
(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上市公司良好的质量是实现我国股票市场的“价值投资”的基础。积极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关,让更多的优秀的企业上市。同时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让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企业退出股票市场,即使大股东真正关心企业的经营也并不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必然的胜出。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创新改革,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质量。对于经营处于困境的企业,加大重组力度,使公司尽快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