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一直困扰着托班教师。我园以“让教育走在儿童前面”的理念为指导,从家庭、幼儿园两方面着手,分别在入园前、入园后两个阶段进行教育对策的实践研究。
入园前的教育对策
我们认为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必须先消除家长的焦虑,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为此,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还提供《新生家长手册》,为家园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开展了孩子的入园适应练习,以帮助孩子在入园前积累相关经验。
●以幼儿园为场景的适应训练
在入园前的一个月,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与教师、同伴一起游戏,消除陌生感,体验幼儿园生活的快乐,为正式入园作好准备。适应活动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情感、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
生活适应:通过游戏、故事及模拟幼儿园一日生活,让孩子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规,初步培养自理能力。如,教师请孩子自选一个喜欢的动物标志,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把它贴在毛巾、杯子、椅子上,由家长告诉孩子贴有该动物标志的才是自己的物品。
情感适应:通过互动初步培养孩子与教师的亲近感。如,教师可创设一些与孩子身体接触、语言交流的情景,组织“抱一抱”“大手拉小手”“追泡泡”“一起做色拉”等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友好,以帮助幼儿缓解紧张的情绪,转移对亲人的依恋。
人际交往适应:通过认识新同伴、互赠礼物、分享玩具、轮流游戏等活动,让孩子体验与同伴相处的快乐,并积累与人相处的经验。如,教师可组织“自我介绍”“化装舞会”“我喜欢你”“手印画”等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同伴关系。
环境适应:通过创设家庭式的环境,消除孩子的陌生感。教师可与孩子、家长共同布置活动室,贴上用孩子的小手印画成的树和用孩子的照片做花蕊的向日葵,贴一贴孩子的全家照,放一些孩子从家中带来的绒毛玩具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孩子在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
●以家庭为场景的适应训练
这是指幼儿园为了培养孩子入园后需具备的一些情感态度和能力,编写故事、设计亲子游戏并提供给家长。家长可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要上幼儿园了”(愿意上幼儿园)“你好,阿姨”(愿意亲近熟悉的成年人)“我学会了”(学习独立上厕所)等故事和“上幼儿园”“打电话”“找朋友”等亲子游戏,有针对性地进行入园适应培养。
●以社区为场景的适应训练
这是指家长自由结伴带孩子到社区公园、幼儿园玩耍或互相拜访等,以帮助孩子在入园前熟悉同伴。
入园后的教育对策
●适应期的教育策略
在孩子入园适应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针对不同孩子的分离焦虑,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教育策略。
策略一:顺应
顺应是指暂时支持孩子当前的想法、要求和行为。这种策略适用于孩子入园初期或情绪很不稳定的时期。因为适应初期,多数孩子会采取哭闹来阻止家人离开自己。一旦家人走后,孩子就会出现如下行为来宣泄自己的焦虑情绪:寻找替代母亲、自卫、恋物、重复自语、拒绝不喜欢的事物。
对于出现上述行为的孩子,教师可适当采取顺应的策略,使孩子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如俊俊有典型的“自卫”表现,教师一靠近他,他就会尖叫:“妈妈(他统称老师为妈妈),不要过来!”可教师一走出一定距离或是与其他孩子较为亲密时,他又会大叫:“妈妈,过来。”对俊俊这一矛盾行为,我们关注他,但暂时不与他近距离接触,而是对他笑一笑或轻轻叫他一声。一周后,俊俊开始愿意接近老师了。
策略二:冷处理
冷处理是指对孩子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予关注,使之自然消退。
一些孩子为达到拒绝上幼儿园的目的而采用强烈的、极端的行为。如大声哭闹、发脾气、拒绝成人的任何劝说。对这类孩子,我们可采取冷处理的策略。
如每天吃午饭时,双双就放声大哭。经了解,双双在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以哭来要挟。后来,我们与双双的家长沟通,一起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应对他的不良行为,终于根治了双双的坏习惯。使用冷处理要注意的是:采取冷处理不等于对孩子置之不理,应以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为度;使用冷处理只是对幼儿的某一个行为而言,不能使用太频繁,否则会让孩子以为教师不喜欢他;使用冷处理的同时要运用正面强化等手段,双管齐下;家园必须一致,否则达不到效果。
策略三:积极干预
积极干预是指针对孩子的情绪、行为,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并选择合适的方式激发孩子积极的情绪情感。这种策略适用于孩子从不适应转向适应的过渡阶段。如,教师发现萱萱户外游戏时情绪比在室内稳定,也乐意与同伴一起玩,并与教师有交流。原因是户外丰富多彩的大型玩具、宽松开放的环境更容易让孩子放松心情。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多安排户外活动,让孩子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适应期的教育原则
原则一:理解、接纳孩子
孩子的入园适应困难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早期经验缺乏所致,因此教师应理解并接纳适应期孩子的种种行为表现,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使其尽快对教师产生依恋,建立安全感。为此教师要善于向孩子表达喜爱之情,可多用拥抱、拉手等肢体语言,多用温柔亲切的语言,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使他们逐渐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原则二:积极争取家长配合
教师为每个孩子建立了“宝宝入园适应期在园表现小档案”(见表),通过观察记录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方法、特点,探索有效干预策略。同时,教师也设计了“宝宝入园适应期在家表现小档案”(见表),要求家长记录适应期内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以及采取的策略。这既能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有利于引导家长关注幼儿,冷静地分析孩子的适应情况,共同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入园初期,我园通过“宝宝每日情况表”(每天张贴于家园联系栏)、“宝宝入园适应情况反馈会”(安排在开学第2~3周)、与家长个别交谈(每天的接送时段)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情况,并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便家园更好地配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原则三:合理组织一日活动
由于孩子注意时间短、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上容易依恋等,所以一日活动的内容安排应整合,不能太零散。要有机地整合、渗透教育目标,在时间安排上尽可能减少统一的行动方式,但盥洗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阅读时间、谈话时间等仍要根据预设的活动时间表有序地开展。时间分配上尽可能是整块的,这样能使孩子在各类活动中更加充分自主地活动,既保障孩子作息时间的合理化、科学化,又留有余地,便于教师灵活地组织活动;在活动形式上可多样化,并体现动静结合,教师组织与孩子自主活动相结合,室内与室外活动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为每个孩子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空间。
原则四:注重保教结合
刚入园的孩子大多数因生活方面的不适应而导致情绪的不愉快,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意识,在耐心、细致地做好孩子的生活护理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教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帮助他们逐步适应托班的集体生活。
原则五:重视个别教育
由于孩子早期经验、个性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孩子在适应期的表现各不相同,如有的孩子因面对新环境产生恐惧、悲伤而哭闹,有的孩子欲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有的孩子则通过哭闹来引起教师的关注等。面对不同的哭闹行为,教师应选择不同的教育对策才能奏效。
入园前的教育对策
我们认为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必须先消除家长的焦虑,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为此,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还提供《新生家长手册》,为家园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开展了孩子的入园适应练习,以帮助孩子在入园前积累相关经验。
●以幼儿园为场景的适应训练
在入园前的一个月,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与教师、同伴一起游戏,消除陌生感,体验幼儿园生活的快乐,为正式入园作好准备。适应活动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情感、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
生活适应:通过游戏、故事及模拟幼儿园一日生活,让孩子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规,初步培养自理能力。如,教师请孩子自选一个喜欢的动物标志,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把它贴在毛巾、杯子、椅子上,由家长告诉孩子贴有该动物标志的才是自己的物品。
情感适应:通过互动初步培养孩子与教师的亲近感。如,教师可创设一些与孩子身体接触、语言交流的情景,组织“抱一抱”“大手拉小手”“追泡泡”“一起做色拉”等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友好,以帮助幼儿缓解紧张的情绪,转移对亲人的依恋。
人际交往适应:通过认识新同伴、互赠礼物、分享玩具、轮流游戏等活动,让孩子体验与同伴相处的快乐,并积累与人相处的经验。如,教师可组织“自我介绍”“化装舞会”“我喜欢你”“手印画”等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同伴关系。
环境适应:通过创设家庭式的环境,消除孩子的陌生感。教师可与孩子、家长共同布置活动室,贴上用孩子的小手印画成的树和用孩子的照片做花蕊的向日葵,贴一贴孩子的全家照,放一些孩子从家中带来的绒毛玩具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孩子在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
●以家庭为场景的适应训练
这是指幼儿园为了培养孩子入园后需具备的一些情感态度和能力,编写故事、设计亲子游戏并提供给家长。家长可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要上幼儿园了”(愿意上幼儿园)“你好,阿姨”(愿意亲近熟悉的成年人)“我学会了”(学习独立上厕所)等故事和“上幼儿园”“打电话”“找朋友”等亲子游戏,有针对性地进行入园适应培养。
●以社区为场景的适应训练
这是指家长自由结伴带孩子到社区公园、幼儿园玩耍或互相拜访等,以帮助孩子在入园前熟悉同伴。
入园后的教育对策
●适应期的教育策略
在孩子入园适应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针对不同孩子的分离焦虑,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教育策略。
策略一:顺应
顺应是指暂时支持孩子当前的想法、要求和行为。这种策略适用于孩子入园初期或情绪很不稳定的时期。因为适应初期,多数孩子会采取哭闹来阻止家人离开自己。一旦家人走后,孩子就会出现如下行为来宣泄自己的焦虑情绪:寻找替代母亲、自卫、恋物、重复自语、拒绝不喜欢的事物。
对于出现上述行为的孩子,教师可适当采取顺应的策略,使孩子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如俊俊有典型的“自卫”表现,教师一靠近他,他就会尖叫:“妈妈(他统称老师为妈妈),不要过来!”可教师一走出一定距离或是与其他孩子较为亲密时,他又会大叫:“妈妈,过来。”对俊俊这一矛盾行为,我们关注他,但暂时不与他近距离接触,而是对他笑一笑或轻轻叫他一声。一周后,俊俊开始愿意接近老师了。
策略二:冷处理
冷处理是指对孩子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予关注,使之自然消退。
一些孩子为达到拒绝上幼儿园的目的而采用强烈的、极端的行为。如大声哭闹、发脾气、拒绝成人的任何劝说。对这类孩子,我们可采取冷处理的策略。
如每天吃午饭时,双双就放声大哭。经了解,双双在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以哭来要挟。后来,我们与双双的家长沟通,一起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应对他的不良行为,终于根治了双双的坏习惯。使用冷处理要注意的是:采取冷处理不等于对孩子置之不理,应以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为度;使用冷处理只是对幼儿的某一个行为而言,不能使用太频繁,否则会让孩子以为教师不喜欢他;使用冷处理的同时要运用正面强化等手段,双管齐下;家园必须一致,否则达不到效果。
策略三:积极干预
积极干预是指针对孩子的情绪、行为,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并选择合适的方式激发孩子积极的情绪情感。这种策略适用于孩子从不适应转向适应的过渡阶段。如,教师发现萱萱户外游戏时情绪比在室内稳定,也乐意与同伴一起玩,并与教师有交流。原因是户外丰富多彩的大型玩具、宽松开放的环境更容易让孩子放松心情。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多安排户外活动,让孩子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适应期的教育原则
原则一:理解、接纳孩子
孩子的入园适应困难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早期经验缺乏所致,因此教师应理解并接纳适应期孩子的种种行为表现,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使其尽快对教师产生依恋,建立安全感。为此教师要善于向孩子表达喜爱之情,可多用拥抱、拉手等肢体语言,多用温柔亲切的语言,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使他们逐渐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原则二:积极争取家长配合
教师为每个孩子建立了“宝宝入园适应期在园表现小档案”(见表),通过观察记录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方法、特点,探索有效干预策略。同时,教师也设计了“宝宝入园适应期在家表现小档案”(见表),要求家长记录适应期内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以及采取的策略。这既能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有利于引导家长关注幼儿,冷静地分析孩子的适应情况,共同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入园初期,我园通过“宝宝每日情况表”(每天张贴于家园联系栏)、“宝宝入园适应情况反馈会”(安排在开学第2~3周)、与家长个别交谈(每天的接送时段)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情况,并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便家园更好地配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原则三:合理组织一日活动
由于孩子注意时间短、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上容易依恋等,所以一日活动的内容安排应整合,不能太零散。要有机地整合、渗透教育目标,在时间安排上尽可能减少统一的行动方式,但盥洗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阅读时间、谈话时间等仍要根据预设的活动时间表有序地开展。时间分配上尽可能是整块的,这样能使孩子在各类活动中更加充分自主地活动,既保障孩子作息时间的合理化、科学化,又留有余地,便于教师灵活地组织活动;在活动形式上可多样化,并体现动静结合,教师组织与孩子自主活动相结合,室内与室外活动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为每个孩子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空间。
原则四:注重保教结合
刚入园的孩子大多数因生活方面的不适应而导致情绪的不愉快,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意识,在耐心、细致地做好孩子的生活护理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教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帮助他们逐步适应托班的集体生活。
原则五:重视个别教育
由于孩子早期经验、个性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孩子在适应期的表现各不相同,如有的孩子因面对新环境产生恐惧、悲伤而哭闹,有的孩子欲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有的孩子则通过哭闹来引起教师的关注等。面对不同的哭闹行为,教师应选择不同的教育对策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