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亚健康状态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①中医“治未病”调治观察组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原则,进行个体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等调适;②六味地黄丸对照组进行口服六味地黄丸治疗;③维生素B2对照组进行口服维生素B1治疗;通过1年的治疗。观察3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对“亚健康”状态人员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六味地黄丸对照组的78%;观察组与六味地黄丸对照组在对调治亚健康状态人员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体重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对改善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的影响与维生素B1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医“治未病”调治亚健康状态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功能锻炼;调治
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10—03
亚健康(Sub-health SH)又称第三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是指一些身心上的不适应感,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一时难以明确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等,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本科于2007年10月~2009年3月,进行个体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对150例亚健康状态患者进行调治跟踪,定期健康检查,实验室分析,获得满意疗效,并评价其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抽取2007年10月~2009年3月份在云浮市中医医院社区门诊和内科门诊诊治确诊为亚健康状态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6年度公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标准:存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持续3个月或以上,对个体造成明显影响者,症状见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等,但能维持正常工作;或并发其他疾病,但对机体无明显影响,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没有因果关系,即可诊断。
1.2.2 纳入标准 年龄为18~60岁的患者;符合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对药物的主要药理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反应基本了解;能配合和坚持医务人员进行调适治疗。
1.2.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①患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如。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重症肝炎,胰腺炎等;②有由药物(如吩塞嗪,β肾上腺受阻滞剂等)引起的血脂及肝功能的异常;③近两月内曾使用其他安眠药、降血脂药物及护肝药治疗者;④精神病患者。
1.2.4 一般资料选取的150例亚健康状态患者中男63例,女87例;年龄18~60岁,30岁以下21例(14%),31~40岁52例(34.7%),41~50岁39例(26%),50岁以上者38例(25.3%),平均42.5岁;亚健康状态时间2个月~5a,平均3a。伴随有临床表现:合并有躯体不适症状如疲倦、头晕、心烦132例;消化系统腹胀,腹痛,便秘36例,其中便秘19例,腹胀,食欲减退17例;代谢内分泌疾病如闭经或月经过多共33例;精神系统如嗜睡、失眠、记忆力减退约37例;体重超重43例。实验室检查均测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肝功能(ALT、AST)异常22例;肾功能肌酐(CRE)、尿素氮(BUN)异常12例;血脂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不同程度增高79例;血糖>6.1mmol/L者13例;X光胸片示心脏扩大者10例;ST段改变者为28例。
1.3 分组及可比性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治疗对象15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中医“治未病”调治观察组(下称观察组)、口服六味地黄丸对照组(下称六味地黄丸组)、口服维生素B1对照组(下称维生素B1组)3组,每组为50例。经统计,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期限为1a。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①对中医“治未病”调治观察组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原则,进行个体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药膳及传统健身锻炼等调适;②六味地黄丸对照组口服六味地黄丸(北京同仁堂生产的10丸装1盒),每日2次,每次1丸;③维生素B1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日3次,饭前服。观察组和对照组3组均选用“肥三针”(中脘、带脉、足三里)作为辅助治疗,隔天治疗1次,留针40min,艾灸足三里,三阴交,隔天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4.2 观察指标对全部研究对象每半年进行采空腹血样作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测、心电图、x线胸片和B超检查。①观察并测定3组用药前后的血脂变化及肝功能的变化。②观察并测定3组用药前后对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的影响。③治疗期间需低脂、低热量饮食,并适当的体力锻炼;详细填写临床观察表,记录临床症状及舌、脉象等。④安全性观察:一般体检项目(测体重、身高、腹围、血压、心率),心电图,X线,三大常规。
1.4.3 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数据以(X±s)表示,采用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亚健康诊断标准:①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症状减轻或消失;②体重减轻,BMI降至25以下;③肝脏缩小,肝区不适感消失;④血脂异常得到纠正,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符合①及余下3项中的2项;有效:符合①及余下③项中的1项;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与维生素B1对照组接近,疗效优于六味地黄丸组(P<0.05)。见表1。
与六味地黄丸组比较,P<0.05
2.2 3组治疗前后血脂及体重变化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六味地黄丸组在对调治亚健康状态患者血液中TC、TG、I-1DL-C及体重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维生素B1组对比,2组对亚健康状态及调整血脂状态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2.3 3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对改善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的影响与维生素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六味地黄丸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所有人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主要临床症状: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等,并按症状评分标准计算积分。伴随症状记分方法相同,但不纳入总 分。无症状为0分:有时有症状,但不常引起注意为1分,经常有症状,轻度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为2分,症状持续在,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为3分。结果见表3。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上工治未病”中医认为“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处于疾病的萌芽状态。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防重于治”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始终体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中医预防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学家经验的结晶。从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详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是这一学术体系中的精华。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及居住环境的污染等,“亚健康”状态人群在不断增加,笔者采用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跟踪、定期健康体检,有效地延缓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跟踪、定期健康检查的资料看,功能锻炼:做广播体操,循经穴位拍打,慢跑等,都能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作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可谓得天独厚,潜力无穷。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治疗规律已被列入“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重大技术和关键问题”之一。21世纪是预防医学的世纪,可以预见中医“治未病”思想无疑会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其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2]王陇德.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 [3]黄永刚,李从进,胡文宽.浅谈中医治未病是新世纪的健康模[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35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2007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功能锻炼;调治
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10—03
亚健康(Sub-health SH)又称第三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是指一些身心上的不适应感,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一时难以明确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等,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本科于2007年10月~2009年3月,进行个体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对150例亚健康状态患者进行调治跟踪,定期健康检查,实验室分析,获得满意疗效,并评价其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抽取2007年10月~2009年3月份在云浮市中医医院社区门诊和内科门诊诊治确诊为亚健康状态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6年度公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标准:存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持续3个月或以上,对个体造成明显影响者,症状见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等,但能维持正常工作;或并发其他疾病,但对机体无明显影响,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没有因果关系,即可诊断。
1.2.2 纳入标准 年龄为18~60岁的患者;符合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对药物的主要药理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反应基本了解;能配合和坚持医务人员进行调适治疗。
1.2.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①患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如。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重症肝炎,胰腺炎等;②有由药物(如吩塞嗪,β肾上腺受阻滞剂等)引起的血脂及肝功能的异常;③近两月内曾使用其他安眠药、降血脂药物及护肝药治疗者;④精神病患者。
1.2.4 一般资料选取的150例亚健康状态患者中男63例,女87例;年龄18~60岁,30岁以下21例(14%),31~40岁52例(34.7%),41~50岁39例(26%),50岁以上者38例(25.3%),平均42.5岁;亚健康状态时间2个月~5a,平均3a。伴随有临床表现:合并有躯体不适症状如疲倦、头晕、心烦132例;消化系统腹胀,腹痛,便秘36例,其中便秘19例,腹胀,食欲减退17例;代谢内分泌疾病如闭经或月经过多共33例;精神系统如嗜睡、失眠、记忆力减退约37例;体重超重43例。实验室检查均测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肝功能(ALT、AST)异常22例;肾功能肌酐(CRE)、尿素氮(BUN)异常12例;血脂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不同程度增高79例;血糖>6.1mmol/L者13例;X光胸片示心脏扩大者10例;ST段改变者为28例。
1.3 分组及可比性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治疗对象15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中医“治未病”调治观察组(下称观察组)、口服六味地黄丸对照组(下称六味地黄丸组)、口服维生素B1对照组(下称维生素B1组)3组,每组为50例。经统计,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期限为1a。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①对中医“治未病”调治观察组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原则,进行个体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药膳及传统健身锻炼等调适;②六味地黄丸对照组口服六味地黄丸(北京同仁堂生产的10丸装1盒),每日2次,每次1丸;③维生素B1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日3次,饭前服。观察组和对照组3组均选用“肥三针”(中脘、带脉、足三里)作为辅助治疗,隔天治疗1次,留针40min,艾灸足三里,三阴交,隔天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4.2 观察指标对全部研究对象每半年进行采空腹血样作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测、心电图、x线胸片和B超检查。①观察并测定3组用药前后的血脂变化及肝功能的变化。②观察并测定3组用药前后对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的影响。③治疗期间需低脂、低热量饮食,并适当的体力锻炼;详细填写临床观察表,记录临床症状及舌、脉象等。④安全性观察:一般体检项目(测体重、身高、腹围、血压、心率),心电图,X线,三大常规。
1.4.3 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数据以(X±s)表示,采用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亚健康诊断标准:①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症状减轻或消失;②体重减轻,BMI降至25以下;③肝脏缩小,肝区不适感消失;④血脂异常得到纠正,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符合①及余下3项中的2项;有效:符合①及余下③项中的1项;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与维生素B1对照组接近,疗效优于六味地黄丸组(P<0.05)。见表1。
与六味地黄丸组比较,P<0.05
2.2 3组治疗前后血脂及体重变化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六味地黄丸组在对调治亚健康状态患者血液中TC、TG、I-1DL-C及体重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维生素B1组对比,2组对亚健康状态及调整血脂状态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2.3 3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对改善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的影响与维生素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六味地黄丸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所有人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主要临床症状:疲倦、失眠、头晕、心烦、便秘等,并按症状评分标准计算积分。伴随症状记分方法相同,但不纳入总 分。无症状为0分:有时有症状,但不常引起注意为1分,经常有症状,轻度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为2分,症状持续在,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为3分。结果见表3。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上工治未病”中医认为“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处于疾病的萌芽状态。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防重于治”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始终体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中医预防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学家经验的结晶。从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详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是这一学术体系中的精华。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及居住环境的污染等,“亚健康”状态人群在不断增加,笔者采用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跟踪、定期健康体检,有效地延缓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跟踪、定期健康检查的资料看,功能锻炼:做广播体操,循经穴位拍打,慢跑等,都能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作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可谓得天独厚,潜力无穷。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治疗规律已被列入“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重大技术和关键问题”之一。21世纪是预防医学的世纪,可以预见中医“治未病”思想无疑会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其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2]王陇德.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 [3]黄永刚,李从进,胡文宽.浅谈中医治未病是新世纪的健康模[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35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