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引发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议论。本文就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的连带关系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分析,对公允价值的存在及作用进行充分肯定,并提出公允价值有待完善的思路。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会计准则;会计计量;会计假设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有可能转化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一次经济危机。对于会计上的公允价值来说,也许恰是最好的探讨时机。
前些时日,美国的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价格更加下跌,加重了金融危机。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界人士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无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研究主管韦恩·阿普顿(Wayne S Upton)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会计准则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
金融危机中,会计准则该承担什么责任?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罪魁之一吗?会计上取消公允价值计量能救市吗?2008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戴維·泰迪爵士说:“会计并非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但会计在使市场参与者信任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方面很重要,IASB已对如何处理由信用危机所暴露出的问题作出迅速反应。”
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质疑与声讨,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坚持与辩护,到底何去何从?笔者愿以粗浅看法抛砖引玉。
一、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废止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工具,反映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反映必须真实,真实才能可靠。公允价值计量是最能体现当前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会计不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则不能“反映”金融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更违背真实可靠、充分披露的原则。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确实造成危机暴露更迅速,甚至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在市场低落的艰难环境里,金融机构账面财富大幅度缩水,有的甚至破产。但是,这对于会计来说也是很无奈的事情,会计上的反映是被动于市场的。对会计来说,市场是主动的,市场过程也是主动的,甚至市场的结果也是主动的,但会计对市场过程及市场结果的反映是被动的。这一点,我们借助公允价值的定义恰有说明作用:“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可见,市场信息评价是核心、是主宰。
现代会计作为一个强大而敏捷的信息系统,信息披露被信息使用者随时捕捉而且作为判断或决策依据,正是会计的作用所在。就信息涉及利益而言,也许总是双重的。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及时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财富状况,对金融机构现有的股东、管理者、员工以及债权人,呈现了不利或负面效应,但是,对于正在考查状态的潜在投资者或债权人,却报告了临危投资的风险或免受欺诈的警示,而且就市场意义和社会意义而言,滤干了泡沫,可以有效避免更多企业或个人卷入危机链条,保护或保存了市场现有实力,增加了救市的可能,对社会稳定仍有意义。而金融界的“市价失灵论”,不免偏颇。因为,无论市场怎样波动与紊乱,市场价格都是财产价值的现实砝码。只要市场没有出现管制价格等替代市场价格的交换价值,市场价格的财产价值衡量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如果不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机构账面财富缩水幅度变小,金融机构可能避免破产,并可以继续凭借账面财务信用,使市场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但这对潜在投资者或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交易对手而言,却通常是不利的。“如果银行能够假装没有问题,或许真的就不会出事。”但从长期来看,财富泡沫的真实存在,会使经济运行的基础更不稳固,定时炸弹是可能延迟爆发的,但是不会不爆发。在泡沫持续积淀下,金融炸弹的爆炸威力也许会更大。而且,如果现在叫停公允价值,投资者无法摸清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高处不胜寒的风险,更会降低人们参与市场的信心,危机很可能更快加剧,资本市场的复苏也许更加延迟或无望。
金融危机到底是经济问题还是会计问题?也许谁都不会否认是个经济问题,至少到目前,会计还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所以,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主要反省金融自由化、资产泡沫、信用监管不利、商业操守缺失等根本性问题,继而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使其更好地体现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而不是全盘否定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有待完善
公允价值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不意味着公允价值已经科学完善、无可厚非。在活跃市场的条件下,按市场价格计量市场主体持有的金融资产,无疑是符合会计真实反映原则和公允反映原则的。但是,在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公允价值是否有放大金融风险的作用呢?这时,我们需要抛开公允价值的种种可行理由,静下心来审视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如下争论:
一是以公允价值来计价金融资产,是否在任何市场状态下都可行?
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没有市场或市场流动性很差的资产,是否必须?原来有市场的资产,因为金融市场的问题而减弱流动性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是否还要坚持?
三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在金融市场严重动荡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加速其螺旋式下跌?
争论各执一词,而且争论本身不解决问题。作为会计界人士,笔者愿意参与这个国际性的会计问题讨论,有义务为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第一,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怎样进一步完善来保证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所谓不确定性,是指很难断定公允价值本身究竟是现行市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所谓变动性,是指因市场交易具有可直接确认、可观察、只能估计等多种情形,因而公允价值会随市场交易情况的变动而变动;所谓集合性,是指公允价值是在市场交易情况下,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存在着对这五种计量的再现或重复,所以是多种属性的集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这种波动的反映是以不容申辩、不给喘息之机的方式进行的。即使是在 保持活跃交易的证券市场,公允价值在每天的不同时点确认,差异也会很大。
第二,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金融机构不得不根据市场价格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导致极大的账面损失,从而强烈冲击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狂潮。但这是公允价值计量在这种情形下的唯一结果吗?公允价值,不仅能在正常市场状态下不偏不倚,在非常的市场状态下,也应该一样。怎样才能使非常情形下的公允价值理性而又不失客观?美国证券委员会9月30日针对美国财务报告准则157号发布的指导意见,是不是也启发我们考虑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即:当市场报价非公允时,是否应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三,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差的可操作性,这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管理当局提供的信息失真。如何能避免管理当局或管理者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主观操纵?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如何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第四,会计准则的产生过程及贯彻过程不产生经济后果,但贯彻结果确实产生经济后果,这一事实则使我们发问:制定会计准则时是否应该考虑经济后果或者说是顾虑到经济后果?
第五,即使高度活跃的证券市场,一日之中价值的波动也相当大,按照不同时点计量的公允价值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按某一时点计量所呈现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的不偏不倚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如何更科学、更客观地体现与报告?是在表内反映还是在表外披露?表内与表外存在什么差异?由此引起的市场反应能否模拟预测?
第六,是否增加“经济危机”会计假设,制定经济危机的认定指标、设立经济危机认定的联合机构,以经济危机周期为时期,以此增加会计准则的内容,在有利经济态势发展与巩固社会稳定的原则下,探讨与之匹配的系列核算方法。
经济全球化将更有利于会计系统的完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即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2]罗殿英.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会计论坛,2004,(1).
[3]王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肖泽忠.从美国会计学会2008年年会看国际上研究IFRS应用的现状和动态[J]. 会计之友,2009,(1下).
[5]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J].会计研究,2000,(5).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会计准则;会计计量;会计假设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有可能转化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一次经济危机。对于会计上的公允价值来说,也许恰是最好的探讨时机。
前些时日,美国的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价格更加下跌,加重了金融危机。6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界人士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无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研究主管韦恩·阿普顿(Wayne S Upton)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会计准则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
金融危机中,会计准则该承担什么责任?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罪魁之一吗?会计上取消公允价值计量能救市吗?2008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戴維·泰迪爵士说:“会计并非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但会计在使市场参与者信任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方面很重要,IASB已对如何处理由信用危机所暴露出的问题作出迅速反应。”
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质疑与声讨,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坚持与辩护,到底何去何从?笔者愿以粗浅看法抛砖引玉。
一、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废止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工具,反映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反映必须真实,真实才能可靠。公允价值计量是最能体现当前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会计不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则不能“反映”金融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更违背真实可靠、充分披露的原则。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确实造成危机暴露更迅速,甚至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在市场低落的艰难环境里,金融机构账面财富大幅度缩水,有的甚至破产。但是,这对于会计来说也是很无奈的事情,会计上的反映是被动于市场的。对会计来说,市场是主动的,市场过程也是主动的,甚至市场的结果也是主动的,但会计对市场过程及市场结果的反映是被动的。这一点,我们借助公允价值的定义恰有说明作用:“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可见,市场信息评价是核心、是主宰。
现代会计作为一个强大而敏捷的信息系统,信息披露被信息使用者随时捕捉而且作为判断或决策依据,正是会计的作用所在。就信息涉及利益而言,也许总是双重的。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及时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财富状况,对金融机构现有的股东、管理者、员工以及债权人,呈现了不利或负面效应,但是,对于正在考查状态的潜在投资者或债权人,却报告了临危投资的风险或免受欺诈的警示,而且就市场意义和社会意义而言,滤干了泡沫,可以有效避免更多企业或个人卷入危机链条,保护或保存了市场现有实力,增加了救市的可能,对社会稳定仍有意义。而金融界的“市价失灵论”,不免偏颇。因为,无论市场怎样波动与紊乱,市场价格都是财产价值的现实砝码。只要市场没有出现管制价格等替代市场价格的交换价值,市场价格的财产价值衡量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如果不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机构账面财富缩水幅度变小,金融机构可能避免破产,并可以继续凭借账面财务信用,使市场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但这对潜在投资者或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交易对手而言,却通常是不利的。“如果银行能够假装没有问题,或许真的就不会出事。”但从长期来看,财富泡沫的真实存在,会使经济运行的基础更不稳固,定时炸弹是可能延迟爆发的,但是不会不爆发。在泡沫持续积淀下,金融炸弹的爆炸威力也许会更大。而且,如果现在叫停公允价值,投资者无法摸清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高处不胜寒的风险,更会降低人们参与市场的信心,危机很可能更快加剧,资本市场的复苏也许更加延迟或无望。
金融危机到底是经济问题还是会计问题?也许谁都不会否认是个经济问题,至少到目前,会计还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所以,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主要反省金融自由化、资产泡沫、信用监管不利、商业操守缺失等根本性问题,继而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使其更好地体现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而不是全盘否定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有待完善
公允价值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不意味着公允价值已经科学完善、无可厚非。在活跃市场的条件下,按市场价格计量市场主体持有的金融资产,无疑是符合会计真实反映原则和公允反映原则的。但是,在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公允价值是否有放大金融风险的作用呢?这时,我们需要抛开公允价值的种种可行理由,静下心来审视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如下争论:
一是以公允价值来计价金融资产,是否在任何市场状态下都可行?
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没有市场或市场流动性很差的资产,是否必须?原来有市场的资产,因为金融市场的问题而减弱流动性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是否还要坚持?
三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在金融市场严重动荡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加速其螺旋式下跌?
争论各执一词,而且争论本身不解决问题。作为会计界人士,笔者愿意参与这个国际性的会计问题讨论,有义务为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第一,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怎样进一步完善来保证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所谓不确定性,是指很难断定公允价值本身究竟是现行市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所谓变动性,是指因市场交易具有可直接确认、可观察、只能估计等多种情形,因而公允价值会随市场交易情况的变动而变动;所谓集合性,是指公允价值是在市场交易情况下,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存在着对这五种计量的再现或重复,所以是多种属性的集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这种波动的反映是以不容申辩、不给喘息之机的方式进行的。即使是在 保持活跃交易的证券市场,公允价值在每天的不同时点确认,差异也会很大。
第二,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金融机构不得不根据市场价格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导致极大的账面损失,从而强烈冲击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狂潮。但这是公允价值计量在这种情形下的唯一结果吗?公允价值,不仅能在正常市场状态下不偏不倚,在非常的市场状态下,也应该一样。怎样才能使非常情形下的公允价值理性而又不失客观?美国证券委员会9月30日针对美国财务报告准则157号发布的指导意见,是不是也启发我们考虑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即:当市场报价非公允时,是否应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三,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差的可操作性,这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管理当局提供的信息失真。如何能避免管理当局或管理者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主观操纵?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如何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第四,会计准则的产生过程及贯彻过程不产生经济后果,但贯彻结果确实产生经济后果,这一事实则使我们发问:制定会计准则时是否应该考虑经济后果或者说是顾虑到经济后果?
第五,即使高度活跃的证券市场,一日之中价值的波动也相当大,按照不同时点计量的公允价值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按某一时点计量所呈现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的不偏不倚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如何更科学、更客观地体现与报告?是在表内反映还是在表外披露?表内与表外存在什么差异?由此引起的市场反应能否模拟预测?
第六,是否增加“经济危机”会计假设,制定经济危机的认定指标、设立经济危机认定的联合机构,以经济危机周期为时期,以此增加会计准则的内容,在有利经济态势发展与巩固社会稳定的原则下,探讨与之匹配的系列核算方法。
经济全球化将更有利于会计系统的完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即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2]罗殿英.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会计论坛,2004,(1).
[3]王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肖泽忠.从美国会计学会2008年年会看国际上研究IFRS应用的现状和动态[J]. 会计之友,2009,(1下).
[5]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J].会计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