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在其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环节中是最基层的也是最核心的一环。班主任若能在“磨”上下功夫,对其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定会大有裨益。磨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认真负责心。伟人毛泽东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一旦认真负责,管理着就带有法律守护者的威严感。自然对学生有威慑力。二是代表爱心。对学生有爱,心中有生,自热斤斤于支微末节,殷殷于成才成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构成行为模式的认识结构的知觉或理解参与,那就没有情感状态可言”,因此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包含着一定的或成熟或不成熟的情感动机,而他们的这种情感动机其实又受到自己原有认识结构的支配。因此教育学生的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磨”的过程,不能一刀切,一棍子打死,不能对学生之错,以雷霆万钧之罚,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撂挑子”,听之任之,更有甚者怕之惧之,怀着“随他们吧,我只要上完课就行啦”的心态,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违背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对于“磨”的策略,我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教师要在自身素质要多多“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首先要德才兼备,恪行身教重于言传的理念,才能教育出好的学生。班主任作为班级领导者,学生学习的楷模,首要是自身“学习好”,即德无瑕疵,业要专精。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业界有语“亲其师,才信其道”,故自身素质的过硬也是一个必要条件。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呢,这也同样需要“磨”。德行上需要一日三省吾身,管理技能以及专业课务也需要多“磨”,只有一次次充电,一次次提高,才能永不落后,才能永远领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总之,在“磨”中,班主任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人师”。
二、以爱为本,以制度去“磨”学生。对目标学生进行跟踪式管控,允许犯错,但要规矩跟进,以“磨”服人,惩罚程度依次累加。若一次不执行,就会造成规矩不规,从而丧失其威慑性。这样就会形成班主任无威,学生无分寸的无序局面。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的首要社会性就是守序。人生的成功,是从自律有序意识奠基的,在班主任的跟踪式管控里,一次次对犯错学生的“磨”,其实就是对其一次次的蜕皮伐桠,让其成长成器的过程。如果说规矩的坚决执行是学生成长的外在推力的话,那么班主任的“磨”就是学生成长的内在推力,这也是最核心的一环。班主任这后一方面要舍得出时间和精力,更要舍得出脾气和勇气。对目标学生跟踪式管控需要时间和精力,对其犯错要发脾气,对其知错不改更要有勇气针锋相对。班级制度要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制度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制定永远在路上,所以制度的完善就是一个磨的过程,制度没跟进,就有漏网的犯错学生,不及时补救,管理就会出现漏洞和失控。这样的“磨”,学生和班级必会被磨出个样子来,最终“磨”出一个个学生的好习惯来。
三、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要会“磨”。当前我们面对的高中学生群体主要有两大自身特征。一是大多为具有独特人格的00后;二是大多处于冲突性格的青春期。前者决定了性格上的自我,孤单,平等等意识的特别强烈;后者造成了性格上的冲动、叛逆、易变等特征。再加上紧张的高中生活和巨大的学业压力,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会频繁发生。班主任日常技能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会与学生谈心帮学生“散”心,一则便于了解学生情绪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化激励与疏导;二则利于沟通交流师生情感,从而形成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性亦师亦友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取决于物理上的,而是取决于心灵情感的距离。只有心灵相通,精神共融,才能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从而达到班级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会“心灵”之“磨”,就需要较强的心理学知识、丰富的师生沟通技巧以及温润知性的语言表达素养等等基本能力。这都需要一次次的书本之磨,一次次的谈话之磨,一次次的经验之磨,一次次的体悟之磨,久而久之,班主任自会成为学生的谈心人,知心人,才能使班级每个交落都充满了爱与理解,形成凝聚力。
四、家校联系,也要“磨”。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但学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班主任来说,加强家校联系,对于自己的班级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到了高中阶段,特别是对于寄宿制学校的高中生,尤其要重视家校之间的良性有机互动。这需要班主任会“磨”一要勤于家长“磨”合,以便更深了解学生性格等特征的成因,从而“对症下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定期家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增进更加亲密的师生、家校关系;二要勤于督促家长及时反馈假期等在家时间内的情况,从而适机督导。三要侧面了解家长们对各任课老师的品评意见,以便及时矫正跟进反馈。四要“磨”好家长会。每期家长会注意汇报时候数据有力、情感饱满,要确保生生有信息,期期有不同。在“磨”中,增进了家校了解,增强了家校感情,对学生的成长形成正向积极的合力。
五、要“磨”出别开生面的班队课。广义的班会课包括四大类型:班级例会、班级活动、主题班会课和班级会议。狭义的班会课,是指主题班会课。无论是广义的班会课还是狭义的班会课,都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所以用心去“磨”班队课,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育人价值。从主题、内容、过程、方法、效果上来看,班会课都要精心准备,特别是主题班会,更应该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或紧扣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或紧扣时事时代主旋律去开展,班主任要做好活动方案,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发挥学生们的积极能动性,艺术性地、趣味性的、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开展每一次的班队课,力争做到以情感人、以景动人,唤醒点燃学生心中的真善美。班队课后,应加强反思,做好经验总结,查漏补缺,增优提质,争取下一次总比上一次的班队课开得好。
“磨”说到底,就是修身,是教师自己在修身也是班主任推动学生们去修身,最終修掉教师和学生身上的种种缺点,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按照儒家《大学》的精神,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施人生以后的种种活动和事业。“磨”就是人生开始有作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仅是对教师自己也是对学生的成长,因为它“磨”出了好的习惯,更“磨”出了好的心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构成行为模式的认识结构的知觉或理解参与,那就没有情感状态可言”,因此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包含着一定的或成熟或不成熟的情感动机,而他们的这种情感动机其实又受到自己原有认识结构的支配。因此教育学生的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磨”的过程,不能一刀切,一棍子打死,不能对学生之错,以雷霆万钧之罚,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撂挑子”,听之任之,更有甚者怕之惧之,怀着“随他们吧,我只要上完课就行啦”的心态,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违背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对于“磨”的策略,我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教师要在自身素质要多多“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首先要德才兼备,恪行身教重于言传的理念,才能教育出好的学生。班主任作为班级领导者,学生学习的楷模,首要是自身“学习好”,即德无瑕疵,业要专精。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业界有语“亲其师,才信其道”,故自身素质的过硬也是一个必要条件。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呢,这也同样需要“磨”。德行上需要一日三省吾身,管理技能以及专业课务也需要多“磨”,只有一次次充电,一次次提高,才能永不落后,才能永远领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总之,在“磨”中,班主任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人师”。
二、以爱为本,以制度去“磨”学生。对目标学生进行跟踪式管控,允许犯错,但要规矩跟进,以“磨”服人,惩罚程度依次累加。若一次不执行,就会造成规矩不规,从而丧失其威慑性。这样就会形成班主任无威,学生无分寸的无序局面。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的首要社会性就是守序。人生的成功,是从自律有序意识奠基的,在班主任的跟踪式管控里,一次次对犯错学生的“磨”,其实就是对其一次次的蜕皮伐桠,让其成长成器的过程。如果说规矩的坚决执行是学生成长的外在推力的话,那么班主任的“磨”就是学生成长的内在推力,这也是最核心的一环。班主任这后一方面要舍得出时间和精力,更要舍得出脾气和勇气。对目标学生跟踪式管控需要时间和精力,对其犯错要发脾气,对其知错不改更要有勇气针锋相对。班级制度要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制度就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制定永远在路上,所以制度的完善就是一个磨的过程,制度没跟进,就有漏网的犯错学生,不及时补救,管理就会出现漏洞和失控。这样的“磨”,学生和班级必会被磨出个样子来,最终“磨”出一个个学生的好习惯来。
三、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要会“磨”。当前我们面对的高中学生群体主要有两大自身特征。一是大多为具有独特人格的00后;二是大多处于冲突性格的青春期。前者决定了性格上的自我,孤单,平等等意识的特别强烈;后者造成了性格上的冲动、叛逆、易变等特征。再加上紧张的高中生活和巨大的学业压力,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会频繁发生。班主任日常技能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会与学生谈心帮学生“散”心,一则便于了解学生情绪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化激励与疏导;二则利于沟通交流师生情感,从而形成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性亦师亦友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取决于物理上的,而是取决于心灵情感的距离。只有心灵相通,精神共融,才能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从而达到班级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会“心灵”之“磨”,就需要较强的心理学知识、丰富的师生沟通技巧以及温润知性的语言表达素养等等基本能力。这都需要一次次的书本之磨,一次次的谈话之磨,一次次的经验之磨,一次次的体悟之磨,久而久之,班主任自会成为学生的谈心人,知心人,才能使班级每个交落都充满了爱与理解,形成凝聚力。
四、家校联系,也要“磨”。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但学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班主任来说,加强家校联系,对于自己的班级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到了高中阶段,特别是对于寄宿制学校的高中生,尤其要重视家校之间的良性有机互动。这需要班主任会“磨”一要勤于家长“磨”合,以便更深了解学生性格等特征的成因,从而“对症下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定期家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增进更加亲密的师生、家校关系;二要勤于督促家长及时反馈假期等在家时间内的情况,从而适机督导。三要侧面了解家长们对各任课老师的品评意见,以便及时矫正跟进反馈。四要“磨”好家长会。每期家长会注意汇报时候数据有力、情感饱满,要确保生生有信息,期期有不同。在“磨”中,增进了家校了解,增强了家校感情,对学生的成长形成正向积极的合力。
五、要“磨”出别开生面的班队课。广义的班会课包括四大类型:班级例会、班级活动、主题班会课和班级会议。狭义的班会课,是指主题班会课。无论是广义的班会课还是狭义的班会课,都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所以用心去“磨”班队课,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育人价值。从主题、内容、过程、方法、效果上来看,班会课都要精心准备,特别是主题班会,更应该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或紧扣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或紧扣时事时代主旋律去开展,班主任要做好活动方案,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发挥学生们的积极能动性,艺术性地、趣味性的、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开展每一次的班队课,力争做到以情感人、以景动人,唤醒点燃学生心中的真善美。班队课后,应加强反思,做好经验总结,查漏补缺,增优提质,争取下一次总比上一次的班队课开得好。
“磨”说到底,就是修身,是教师自己在修身也是班主任推动学生们去修身,最終修掉教师和学生身上的种种缺点,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按照儒家《大学》的精神,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施人生以后的种种活动和事业。“磨”就是人生开始有作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仅是对教师自己也是对学生的成长,因为它“磨”出了好的习惯,更“磨”出了好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