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价或许将很快上调,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分别发出的信号,这对国内水企可谓是重大利好,长期属于政府定价的“低价水”终于熬出了头。
“中国水”原来如此值钱
此刻该偷笑的当然还有外资水企;联想到2007年外资水务在中国市场的几次高溢价收购,此刻就显得如此的有“战略眼光”。
回头看,外资溢价收购风潮起于2002年,代表性事件是威立雅斥资约20亿元,以净资产3倍溢价收购了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开创城市水业溢价收购的先河。2004年,柏林水务联合体以4.8亿元的转让价格收购资产价值2.6亿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其后,资产过度溢价因为行业的广泛质疑和批评而有所收敛。
外资的阔绰手笔让许多急于增加收入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敞开合资大门向外资开放当地水务市场。
威立雅公司网站的信息显示,迄今为止,威立雅水务已在中国的20个地区拥有正在运营的项目,且大多在一线城市,所占股份均在50%左右,合同约定的经营年限大多在25~30年。合同涉及到的居民超过三千万人。而另一家水务巨头中法水务也毫不逊色,与其合作的中国公司也有20家,大多为各个城市的供水公司或自来水公司。
如今事实证明,国际水务巨头对中国水务市场的判断完全正确,中国城市水价上调已成趋势。
丧失的不仅是“水权”
“很多城市将因此丧失水权,中国水业堪忧。”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这里的水权包括拥有权和定价权。据了解,有国际水务巨头在收购了公司股权后,占有了当地的水资源。同时,在水价制定上,外资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能垄断水价。
高溢价收购应当看作是地方政府的变相融资行为,这是以未来城市居民数十年承受高水价为代价的。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有机会了解到更多溢价收购的细节。在他所了解的几份合同中,对价格的说明都是未来按照《价格管理办法》调整,成本只要“合理”就可以记入价格。此外,收购方可以有效通过对水价上涨进程的约定与服务范围的约定来降低长期投资的风险,而且一旦运作得当,很容易在单个城市或者城市群间形成同类项目的联动收益,还可能使一些非关联的投资项目回避竞争机制,获得预期以外的回报。
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一眼看穿问题实质,“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一届政府的政绩,将成为今后历届政府的严重隐忧,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
而更加让人背后直冒冷汗的是,看似高额的溢价收购,资金的大头并非完全出自外资,而是与其合伙的中国企业。还是以威立雅为例,和深圳水务公司的合作标的金额33亿元,威立雅完全有能力自己投入,但经过半年时间的谈判,该公司在最后时刻改变主意,自己只出合作项目45%中5%的资金,其余由与其合资的首创公司来出……除首创之外,光大、中信泰富、嘉利等金融集团,也都扮演过与首创同样的角色。
按照威立雅公司总裁的预算,收购后的每个项目利润都保证在15%左右。如此一算,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业丧失的何止是水权。
“水权”旁落不得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领域中,水务市场以24.48%的利润率高于榜首,超过炙手可热的IT业、金融业。实际上,尽管外资的收购动作迅速,但其收购行为已经搅动了中国水务市场,中国水务业内部分有警觉性的人士已经意识到外资水企异动背后的真实动机。
2007年10月,由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悄悄开始。“外资收购城市供水项目专项调研”历时3个月,早已经报送到国务院。显然,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企业的问题已经引起高层关注。
相关资料表明,高溢价收购在进入2008年后戛然而止。没有公开报道是相关部委叫停了高溢价收购,但这齐刷刷的动作表明,中国水务行业的收购开始收口。
水协常务副秘书长刘志琪曾表示,“把水务行业与其他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待,是方向性错误。应该保证国家对水务行业的控制力,计划产权改革的水务企业在对引进外资还是内资的问题上要慎重,已经引进外资的水务企业应保证国有企业的控股权。”
(摘自:人民網2008年11月3日 编辑:周 南)
“中国水”原来如此值钱
此刻该偷笑的当然还有外资水企;联想到2007年外资水务在中国市场的几次高溢价收购,此刻就显得如此的有“战略眼光”。
回头看,外资溢价收购风潮起于2002年,代表性事件是威立雅斥资约20亿元,以净资产3倍溢价收购了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开创城市水业溢价收购的先河。2004年,柏林水务联合体以4.8亿元的转让价格收购资产价值2.6亿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其后,资产过度溢价因为行业的广泛质疑和批评而有所收敛。
外资的阔绰手笔让许多急于增加收入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敞开合资大门向外资开放当地水务市场。
威立雅公司网站的信息显示,迄今为止,威立雅水务已在中国的20个地区拥有正在运营的项目,且大多在一线城市,所占股份均在50%左右,合同约定的经营年限大多在25~30年。合同涉及到的居民超过三千万人。而另一家水务巨头中法水务也毫不逊色,与其合作的中国公司也有20家,大多为各个城市的供水公司或自来水公司。
如今事实证明,国际水务巨头对中国水务市场的判断完全正确,中国城市水价上调已成趋势。
丧失的不仅是“水权”
“很多城市将因此丧失水权,中国水业堪忧。”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这里的水权包括拥有权和定价权。据了解,有国际水务巨头在收购了公司股权后,占有了当地的水资源。同时,在水价制定上,外资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能垄断水价。
高溢价收购应当看作是地方政府的变相融资行为,这是以未来城市居民数十年承受高水价为代价的。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有机会了解到更多溢价收购的细节。在他所了解的几份合同中,对价格的说明都是未来按照《价格管理办法》调整,成本只要“合理”就可以记入价格。此外,收购方可以有效通过对水价上涨进程的约定与服务范围的约定来降低长期投资的风险,而且一旦运作得当,很容易在单个城市或者城市群间形成同类项目的联动收益,还可能使一些非关联的投资项目回避竞争机制,获得预期以外的回报。
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一眼看穿问题实质,“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一届政府的政绩,将成为今后历届政府的严重隐忧,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
而更加让人背后直冒冷汗的是,看似高额的溢价收购,资金的大头并非完全出自外资,而是与其合伙的中国企业。还是以威立雅为例,和深圳水务公司的合作标的金额33亿元,威立雅完全有能力自己投入,但经过半年时间的谈判,该公司在最后时刻改变主意,自己只出合作项目45%中5%的资金,其余由与其合资的首创公司来出……除首创之外,光大、中信泰富、嘉利等金融集团,也都扮演过与首创同样的角色。
按照威立雅公司总裁的预算,收购后的每个项目利润都保证在15%左右。如此一算,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业丧失的何止是水权。
“水权”旁落不得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领域中,水务市场以24.48%的利润率高于榜首,超过炙手可热的IT业、金融业。实际上,尽管外资的收购动作迅速,但其收购行为已经搅动了中国水务市场,中国水务业内部分有警觉性的人士已经意识到外资水企异动背后的真实动机。
2007年10月,由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悄悄开始。“外资收购城市供水项目专项调研”历时3个月,早已经报送到国务院。显然,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企业的问题已经引起高层关注。
相关资料表明,高溢价收购在进入2008年后戛然而止。没有公开报道是相关部委叫停了高溢价收购,但这齐刷刷的动作表明,中国水务行业的收购开始收口。
水协常务副秘书长刘志琪曾表示,“把水务行业与其他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待,是方向性错误。应该保证国家对水务行业的控制力,计划产权改革的水务企业在对引进外资还是内资的问题上要慎重,已经引进外资的水务企业应保证国有企业的控股权。”
(摘自:人民網2008年11月3日 编辑:周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