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6-01
一、小学习作教学的困惑及成因
“作文难,作文难,作文是个老大难!”老师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老师更是觉得教学习作是件难事,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方面
农村学校的孩子阅读量极其少,制约了学生的习作。作文是综合素质的表达,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无法表达自己的见闻的。当我们在寻找学生习作的“软肋”时,才猛然发现,孩子的书读得不够,孩子的空间已经被电视、电脑、手机等占有。当我们在抱怨学生的素质差时,我们才又猛然发现,还是我们的孩子书读得不够。日本一位专家说:当一篇文章读到三千遍的时候,它就会成为自己的言语。”是啊,浅尝辄止不如熟读成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厚积薄发。可我们的学生有几个人能做到那样呢?
孩子们缺乏监管,形成了惰性。我校7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大多数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甚至有的是兄弟姐妹几个未成年人一起生活,在家里自由散漫,无人监管,对于习作这个需要静心思考,综合表达的过程自然就难以完成了。
(二)教师方面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四段式完成习作教学:提出要求——范文引导——学生习作——修改讲评。殊不知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依赖,在他们看来,习作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按范文的格式去“编”,定会得到老师的好评。教师评价作文的“一把尺子”,使大部分学生对习作形成了畏难情绪。我们倾向于那些言辞优美、行文流畅、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可是这样的要求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里有多少学生能达到呢?这样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迎合老师的意图,则成为学生撰写作文的“习惯”。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对策建议
根据问题的原因,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要说兴趣是习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对习作产生了兴趣,才会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在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提出要求,学生按此要求去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参与。众所周知,习作是主体的自主表达过程,当学生被动地参与到习作中,所写内容就显得牵强,写出的作文也显得苍白,没有感情。为此,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效率,首先要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近日我执教的六年级下册习作《我的理想》,课上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老师真的好舍不得你们!可你们还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拼搏!为了能记住你们,将来能再想起你们,老师想做一个统计:记录每个同学的理想,几年后,甚至十几年后,看看有多少同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提纲发给同学们。大家思考了几分钟,然后以游戏“开火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理想。学生表达的很认真,倾听也很专注。这样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丰富习作素材
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习作要求给学生讲解,然后出示范文让学生感受,于是有很多学生就会跟着范文中的“套路”去模仿,这样学生就缺乏了自主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过程,写出的作文就缺乏感染力。在教学中,我尝试了这样的方法:合作交流、提出质疑——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六年级习作《我的理想》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质疑:①不知该怎么写?②不知如何“将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写具体?……通过收集学生质疑的问题,然后再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习作的开头要交代清楚我的理想是什么?中间(重点)要写为什么有这个理想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打算怎么做?结尾要写出对实现了这样的理想后的结果的展望。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这个重点则要通过一件与自己的理想有关的事来详细叙述。这样一来,学生就思路清晰了,写起作文来也就轻松自如了。
(三)多样批改,不断反思提高
以前,我将批改好的习作发给学生,大多学生都只是看看老师评价的结果是什么,很少有人去看老师在习作中的那些批改。于是我感到这种单一的批改方式,不仅浪费了我大量的时间,最主要的是学生收效甚微。于是我改变了批改方式,由单一的教师批改改变为:学生自主批改——同桌互改——小组批改——教师批改这样多样化的形式,当然不是每次习作都经历这些环节,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安排。在六年级下册习作《我的理想》批改中,学生完成了习作草稿,我采用了:自主批改——自我展示——随机抽样展示——教师批改。学生先朗读自己的习作,然后进行修改,再将自己修改的习作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出来,其中谯某同学的习作得到了全班同学雷鸣般的掌声,因为那是班里习作最好的同学,而且此次习作十分优秀。为了检测全体同学的完成情况,我从65名同学中随机抽了几个来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要找出习作中的优点。然后再收集同学的习作,由教师批改,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的优点,对于不足则以示范方式加以引导。通过不断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在习作中体验到了成功,不再害怕写作文了。
作者简介:
杜静,女,贵州省沿河县甘溪镇中心完小校长、高级教师。
一、小学习作教学的困惑及成因
“作文难,作文难,作文是个老大难!”老师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老师更是觉得教学习作是件难事,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方面
农村学校的孩子阅读量极其少,制约了学生的习作。作文是综合素质的表达,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无法表达自己的见闻的。当我们在寻找学生习作的“软肋”时,才猛然发现,孩子的书读得不够,孩子的空间已经被电视、电脑、手机等占有。当我们在抱怨学生的素质差时,我们才又猛然发现,还是我们的孩子书读得不够。日本一位专家说:当一篇文章读到三千遍的时候,它就会成为自己的言语。”是啊,浅尝辄止不如熟读成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厚积薄发。可我们的学生有几个人能做到那样呢?
孩子们缺乏监管,形成了惰性。我校7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大多数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甚至有的是兄弟姐妹几个未成年人一起生活,在家里自由散漫,无人监管,对于习作这个需要静心思考,综合表达的过程自然就难以完成了。
(二)教师方面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四段式完成习作教学:提出要求——范文引导——学生习作——修改讲评。殊不知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依赖,在他们看来,习作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按范文的格式去“编”,定会得到老师的好评。教师评价作文的“一把尺子”,使大部分学生对习作形成了畏难情绪。我们倾向于那些言辞优美、行文流畅、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可是这样的要求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里有多少学生能达到呢?这样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迎合老师的意图,则成为学生撰写作文的“习惯”。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对策建议
根据问题的原因,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要说兴趣是习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对习作产生了兴趣,才会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在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提出要求,学生按此要求去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参与。众所周知,习作是主体的自主表达过程,当学生被动地参与到习作中,所写内容就显得牵强,写出的作文也显得苍白,没有感情。为此,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效率,首先要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近日我执教的六年级下册习作《我的理想》,课上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老师真的好舍不得你们!可你们还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拼搏!为了能记住你们,将来能再想起你们,老师想做一个统计:记录每个同学的理想,几年后,甚至十几年后,看看有多少同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提纲发给同学们。大家思考了几分钟,然后以游戏“开火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理想。学生表达的很认真,倾听也很专注。这样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丰富习作素材
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习作要求给学生讲解,然后出示范文让学生感受,于是有很多学生就会跟着范文中的“套路”去模仿,这样学生就缺乏了自主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过程,写出的作文就缺乏感染力。在教学中,我尝试了这样的方法:合作交流、提出质疑——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六年级习作《我的理想》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质疑:①不知该怎么写?②不知如何“将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写具体?……通过收集学生质疑的问题,然后再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习作的开头要交代清楚我的理想是什么?中间(重点)要写为什么有这个理想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打算怎么做?结尾要写出对实现了这样的理想后的结果的展望。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这个重点则要通过一件与自己的理想有关的事来详细叙述。这样一来,学生就思路清晰了,写起作文来也就轻松自如了。
(三)多样批改,不断反思提高
以前,我将批改好的习作发给学生,大多学生都只是看看老师评价的结果是什么,很少有人去看老师在习作中的那些批改。于是我感到这种单一的批改方式,不仅浪费了我大量的时间,最主要的是学生收效甚微。于是我改变了批改方式,由单一的教师批改改变为:学生自主批改——同桌互改——小组批改——教师批改这样多样化的形式,当然不是每次习作都经历这些环节,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安排。在六年级下册习作《我的理想》批改中,学生完成了习作草稿,我采用了:自主批改——自我展示——随机抽样展示——教师批改。学生先朗读自己的习作,然后进行修改,再将自己修改的习作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出来,其中谯某同学的习作得到了全班同学雷鸣般的掌声,因为那是班里习作最好的同学,而且此次习作十分优秀。为了检测全体同学的完成情况,我从65名同学中随机抽了几个来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要找出习作中的优点。然后再收集同学的习作,由教师批改,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的优点,对于不足则以示范方式加以引导。通过不断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在习作中体验到了成功,不再害怕写作文了。
作者简介:
杜静,女,贵州省沿河县甘溪镇中心完小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