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州是江南“八府一州”之一,北枕长江,南临太湖,大运河穿城而过,雨水充沛,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常州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自西晋常州建内子城、修护城河,到后来的外子城、罗城、新城,常州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水系的外延而拓展。经过西晋至明初一千余年的建设,常州逐渐形成了“四城四河”的城市格局,城河相依,桥路相连。清代常州籍学者洪亮吉曾言:“自城而乡,桥之石者以千计”。这些桥梁几经坍圮与重修,屹立至今者寥寥。常州境内现存各类古桥约150座,年代从宋代至民国,其中以明清古桥数量较丰。这些古桥是城市肌理的节点,是常州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也是江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遇水叠桥
木桥易于取材与搭建,是古代社会分布最广泛的桥梁类型,但“岁久木蠹,桥遂不支”,因而常州地区留存至今的古桥绝大多数为石桥。常州古桥依据桥型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类,即石拱桥、石梁桥。
石拱桥以半圆形或圆弧接近半圆形的石拱最为常见,这样便于减少拱脚对桥面及桥墩的水平推力,且桥孔空间较大,利于流水,便于行舟,水陆无阻。若以桥孔数量相区别,常州石拱桥可分为单孔、三孔和五孔。和鹿岗桥位于溧阳戴埠河洛港村,为单孔石拱桥,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该桥地处溧阳南山地区的古驿道,桥西南还保留长达数百米的石板路驿道。
文亨桥是常州朝京门外的大型三孔石拱桥,横跨大运河之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每个拱券两侧有龙首一对,桥长41米,中孔净跨12.7米,是常州规模最大的石拱桥。“文亨穿月”是闻名遐迩的毗陵美景,在江南颇具美誉,时人有“篦梁笙歌唤尤仙,文亨穿月景胜天”的描述。
五洞桥位于锡溧运河连通滆湖的入口处,是武进与宜兴之界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为五孔石拱桥,孔跨较小,桥面平坦,中间拱券两侧有龙首一对,桥身东西两侧筑有石堤。1977年,在五洞桥西侧石堤上新建两座双曲拱桥,三座桥与石堤犹如横贯滆湖的玉带,蔚为壮观。
石梁桥以石板为梁,架于桥墩之上,桥面由三至五块石板平铺而成,结构简单,省料省工。由于石梁桥的桥孔跨度較小、高度较矮,不便船行,往往建造于内河支流。依据水面宽窄,设置数量不等的桥墩与桥孔,可分为单孔、三孔和五孔。
青龙桥位于武进嘉泽,横跨鹤溪河,建于清代,为三孔平板石桥,桥长32米,宽2.5米。青龙桥的桥墩坚实稳固,以长方形石块砌成,底部基础宽大,上部逐渐内收,桥墩上架有条石。有的桥墩呈三角分水状,如清代三仙桥,架于溪涧,桥墩迎水面做成三角形,以减少急流对桥墩的冲击。还有的桥墩直接用多块条石拼合而成,如清代白家桥。
常州古桥的营建还体现出因地制宜、因需变通的特征,以实用为度,体量或大或小,工艺或精或粗。洋河古桥群位于溧阳上兴镇洋河村,共六座,俗称弓背桥,建于清代。古桥群横跨洋河,直通门户,其中一座为石拱桥,一座为石板桥,其余四座为砖券而成,桥长不足3米,玲珑小巧,体现了江南枕水人家的智慧。
乌龟桥位于溧阳社渚镇大松树村,建于明清时期,为单孔石拱桥,桥拱由未加精琢的石块券砌,随形就势,粗犷便宜。
白塔关桥位于金坛塘镇西坟村,建于明清时期,总体构造为石拱桥式,桥面南侧内凹为水闸,桥孔南侧设置两道闸槽,闸桥一体。
波光生艳
在常州市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桥身如同彩虹倒影水中,因而被称之为“飞虹桥”,桥名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江南石拱桥的婉约飘逸之美。
无论是石拱桥的凌云飞渡,还是石梁桥的一线横空,都寄托着古人对美的追求。常州古桥上有着丰富的石刻内容,这些雕饰不仅显示出民间石匠的精湛技艺,也承载着地域民俗文化,诸如桥额石、桥心石和望柱等。
桥额石是桥梁中央镌刻桥名的石板,桥名往往为楷书,旁边多有落款,内容涉及修建年月、建桥者和题书者等信息。有些桥额石刻有方框,形如匾额;有些桥名带有圆圈,如同招幌。新中国建立初期,常州武进地区有大小集镇98个,其中以桥命名者多达61个,譬如牛塘桥、湖塘桥、雪堰桥、横山桥、寨桥、郑陆桥和卜弋桥,等等。这些古桥虽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但桥名却沿用至今,成为地域文化符号。
桥心石是石拱桥桥面中心的方形石板,也称合龙板,是造桥竣工时最后盖上的一块石板。桥心石下方为拱心石,是搭建桥拱最重要的石构件,若拱心石受损,桥则有垮塌之虞。桥心石既是为了标志拱心石的位置,也兼为祭祀河神、桥神的祭台。正因为此,桥心石往往雕纹精细,多为圆形旋涡纹,并有云头状花边,既似律动的水涡,又像盛开的花朵。 望柱是桥面两侧的栏柱,望柱下端与桥面榫合,两侧凿有卯孔,与栏板榫合。望柱的柱头往往雕凿成各种造型,以方形、圆形较为常见,还有覆莲形、云头形等。奚巷桥位于武进横山桥镇奚巷村,又称新丰桥,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清乾隆三年(1738)重修,清道光年间(1821—1850)再修,是一座五孔石板桥,桥长31米。奚巷桥两侧嵌有条石护栏,桥中间的四根望柱顶端各雕凿一尊石狮。
万缘桥位于大运河与老孟河的交汇处,清光绪四年(1878)重修,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东西桥堍原先建有财神庙与桥神庙。万缘桥桥面两侧有厚实的石栏板,桥顶四根望柱的柱头各有一尊石狮,憨态可掬。颇为罕见的是,桥顶两侧还设置有“吴王靠背式”石栏,也称为“美人靠”,造型类似于石靠椅,供行人歇脚休息。
港桥位于武进南夏墅港桥镇,跨永安河,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顶的四根望柱造型新颖,颇具巧思,设计成方尖碑状,高2.1米,并镌刻楹联。桥东望柱楹联为钱大钧题书,“天际彩虹留大港,想人间司马好题桥”。桥西望柱楹联为韩诚题书,“面貌丕新永奠斯基石,波流澎湃安渡有津梁”。
历史长河
古桥犹如历史长河的见证,如同多棱镜一般,折射出历史的各种断面与若干细节。古代桥梁的建造主要是官方出资、民间集资,官民互助共建。实际上,明清以来,常州地区桥梁的兴建大多由地方乡绅发起募捐,百姓认捐集资。《武阳合志》记载了万缘桥的营造经费,“光绪四年(1878),知县鹿伯元,鳌局委员张绍文请予巡抚吴元炳,拨币帑五成,民捐五成,重建”。再如五洞桥,始建与重修均由武进、宜兴两县乡民集资,李兆洛撰文的《重修五洞桥碑记》有所详述。
本善桥位于金坛金城镇清涪村,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南宋宝祐元年(1253)世居金坛的太学生周瑀请苏州盘门匠人吴进重新修整,明清及民国时期均有修葺。桥以青石砌造,单孔发券。桥面中间置独轮车道,桥面两侧置望柱、栏板和抱鼓石,正中栏板外侧镌刻“本善桥”三字。桥拱券东壁刻有题记,为周瑀撰文,其侄书丹。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金坛茅麓发现一座宋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墓主尸体保存完整,根据随葬的太学生牒文,墓主正是周瑀。
武进有两座以“节妇”名义建造的古桥,意在褒扬当地的“节妇烈女”,教化乡里。西岸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桥额石镌刻桥名“西岸桥”及“龙飞宣统元年二月谷旦”、“节妇刘杨氏贞孝女杨素英重建”,字体秀逸。这座古桥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其台阶较矮,适合女子“小脚”上下,因而又有“女子桥”的别称。何氏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小型石板桥,桥梁石板上刻有“陈□祥妻节妇何氏舍桥”。
洞江桥位于武进与无锡的交界处,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由“千桥会”建造。“千桥会”是由锡商领袖荣德生发起的公益组织,致力于地方桥梁建设事业。1929年至抗战爆发前,“千桥会”共组织建造大小桥梁88座,其中半数在无锡境内,在武进境内的还包括天井桥、蓉荷桥、万寿桥、周渡桥、锈衣桥和凤翼桥等。
橋梁所在之地,往往是交通孔道,往来接踵,人流聚集,有些桥梁上还会有官方的告众禁碑,勒石示禁。兴隆桥地跨怀南乡、怀北乡与鸣凤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乡共同筹款重建,望柱上刻有“禁止烧化”的字样,禁止民间火葬之风。漕桥地处武进与宜兴的交界,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桥上原有栅门与护桥房屋,早晚定时启闭。望柱上镌刻“宪奉禁止烧锅赌滩”八字,禁止民间私自酿酒售卖、组织赌博。
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即“观音菩萨得道日”,德安桥南侧的清凉寺香火鼎盛,庙会盛大,德安桥上则举行一年一度的赛歌会,吸引常州城乡百姓前来参加,舟船往来,游人如织。赛歌会以各种小歌、小调或山歌进行对唱,歌谣大多是即兴编唱,这一风俗从宋代延续至民国。20世纪70年代,因影响运河航运,德安桥被拆除,德安桥及桥上的赛歌会一起被封存进常州历史记忆之中。
(作者为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