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结合著名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及其诗歌,分析其作为“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家庭教育缺失对其人生造成的影响,并联系当今“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实际情况,进而强调当今社会加强“富二代”和“官二代”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社会学角度 “富二代” “官二代”
当今社会普遍重视学校教育,但支撑学校教育的,还有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基础性作用。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身为“富二代”或“官二代”的孩子们潜意识中往往自以为比“民二代”高人一等,这种“潜意识”是从平素点点滴滴之中潜移默化而生成的,从量变到质变,以至于最终导致一些很严重的后果。近期笔者在进行狄金森研究时发现早在19世纪的美国就有类似问题存在。
艾米莉•狄金森生活于19世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镇,在当时的文坛上默默无闻,死后却由于其诗歌的陆续问世得以在美国文坛上拥有重要地位。其祖父是开办阿莫斯特学院的学者之一;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在阿莫斯特学院做理事并掌握财务,一度出任国会议员;母亲艾米莉•诺克罗斯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其家庭以保守的传统自居。
无疑,在现代人眼中,狄金森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照理说,她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衣食无忧等。然而作为名诗人的她生前仅仅发表过几首诗歌,且多是匿名或未经她许可发表的。她从25岁起就归隐旧居,弃绝社交,几乎足不出户,且终身未嫁,只靠书信与朋友保持十分有限的关系,被称为“怪人”、“隐士”、“阿姆斯特修女”。
无论狄金森去世后如何地被评论界定性为伟大的女诗人,她生前始终是思想不健全的,或者说有些畸形的,至少在当时的世人看来是不正常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狄金森这样的结局?笔者试图结合其诗歌,分析其家庭环境及其与父母的关系以一探究竟。
狄金森的家庭是典型的传统家庭模式:统治家庭的丈夫、温顺的妻子及三个聪明的孩子。然而在这个貌似完美的家庭的面纱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她父亲独断专行,对子女严厉而专横。其母親对丈夫百般顺从,用虔诚的宗教精神侍奉丈夫,丈夫的话是法律和圣旨,从不违抗。
狄金森的记忆中,父亲终日忙于事务,根本顾不上管她。成年后她日渐对父亲的严厉与独断感到反感,父亲的“独裁”对她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但父亲又是她赖以生存的支柱,她只能用沉默应对生活中的矛盾。
在她1858年的第49首诗歌“Angels—twice descending / Reimbursed my store—/ Burglar! Banker—Father! / I am poor once more!”(天使,曾两次降临/赔偿我的损失—/盗贼!银行家—父亲!我又一贫如洗!)明白地表明了她与父亲的关系:父亲既是“盗贼”又是“银行家”;从她的语气来看,她是愤怒的;其中的破折号恰如她痛苦的哽咽与呻吟。从这点上,笔者认为她始终生活在父亲的权威之下,心理上挣不脱父亲的束缚:经济上得依赖他,精神上并不真正地服从他;所以她一直生活在一个令她窒息的社会家庭中,也只能用诗歌发出无声的哽咽呻吟。
狄金森无法忽视母亲的懦弱及对母亲她的不闻不问,她曾对评论家希金森这样说:“我从未有过母亲。我以为母亲应该是这样的人,即在你遇到麻烦时所想到的人”。这种保守、缺乏交流与沟通的家庭终于促使其产生了极端的反叛性格。无论对家庭、对社会、对传统、对现实,反抗和叛逆终是她的特征和内核。
父爱的独裁、母爱的缺失使得成年后的狄金森不能收到合理的引导,由于内心深处对父母婚姻的阴影,她对婚姻、对爱情的理解,始终无法是正常的。母亲对父亲的绝对服从使狄金森感到蔑视,讨厌“妻子”的角色,以至于她最终选择了一生独身。
狄金森妹妹拉维尼亚也终生独身,也同时说明了其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狄金森来看,尤其是她在遇到感情问题时母亲没有起过引导的作用,其诗歌事业方面需要帮助时父亲从没有给予过帮助。如果父亲对她足够重视,她的才能不至于埋没至死。如果母亲对她足够关注,她不会孤孤单单郁郁而终。而就狄金森的家庭当时的社会地位来看,其父亲完全有能力帮助她成就她在世时的诗人梦想。然而狄金森的父亲在给子女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忽略了子女,尤其是生性敏感的狄金森最需要的关心与引导的家庭教育,以至于两个女儿都孤独终生。
从著名女诗人狄金森的经历笔者可以了解其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及家庭教育的缺失给诗人造成了巨大的人生缺憾与痛苦。笔者再结合现实社会来进一步谈谈家庭教育的问题。当然,“富一代”和“官一代”显然不希望“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代”,但由于忙碌及物质生活的丰富,“富一代”和“官一代”的家庭教育观淡漠,家庭教育问题多多。正如狄金森一样,由于父母自身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富二代”或“官二代”耳濡目染,会自然地形成某种类似或更极端的行为。家庭教育多由母亲负责,父爱缺失普遍。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可取代,父亲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亲近,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健康发展。而对狄金森而言,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家庭教育都是欠缺的,她后来的种种表现不能不说是典型的缺乏家庭教育的结果。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要接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是最早的,其影响时间最长,意义最深远,是学校及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太多的父母只知道怎样在物质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需求,而对子女真正需要的东西,如何引导子女爱与被爱,如何更好地生活,却有太多的缺失。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但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提供充裕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要改变子女的行为,需要先改变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的家庭教育异常重要。
总之,家庭教育问题早已是需要古今中外共同关注的问题。“官二代”、“富二代”的家庭教育失败造成的恶果,如艾米莉•狄金森的独身隐居,再如近年来国内较典型的“官二代”或“富二代”事件“李刚门”、“药家鑫案”等无不引人深思,都在提醒社会民众关注家庭教育,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有必要加强“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Johnson, Thomas H.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Boston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0.
[2]江枫.艾米莉•狄金森名诗精选[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3]刘守.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社会学角度 “富二代” “官二代”
当今社会普遍重视学校教育,但支撑学校教育的,还有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基础性作用。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身为“富二代”或“官二代”的孩子们潜意识中往往自以为比“民二代”高人一等,这种“潜意识”是从平素点点滴滴之中潜移默化而生成的,从量变到质变,以至于最终导致一些很严重的后果。近期笔者在进行狄金森研究时发现早在19世纪的美国就有类似问题存在。
艾米莉•狄金森生活于19世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镇,在当时的文坛上默默无闻,死后却由于其诗歌的陆续问世得以在美国文坛上拥有重要地位。其祖父是开办阿莫斯特学院的学者之一;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在阿莫斯特学院做理事并掌握财务,一度出任国会议员;母亲艾米莉•诺克罗斯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其家庭以保守的传统自居。
无疑,在现代人眼中,狄金森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照理说,她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衣食无忧等。然而作为名诗人的她生前仅仅发表过几首诗歌,且多是匿名或未经她许可发表的。她从25岁起就归隐旧居,弃绝社交,几乎足不出户,且终身未嫁,只靠书信与朋友保持十分有限的关系,被称为“怪人”、“隐士”、“阿姆斯特修女”。
无论狄金森去世后如何地被评论界定性为伟大的女诗人,她生前始终是思想不健全的,或者说有些畸形的,至少在当时的世人看来是不正常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狄金森这样的结局?笔者试图结合其诗歌,分析其家庭环境及其与父母的关系以一探究竟。
狄金森的家庭是典型的传统家庭模式:统治家庭的丈夫、温顺的妻子及三个聪明的孩子。然而在这个貌似完美的家庭的面纱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她父亲独断专行,对子女严厉而专横。其母親对丈夫百般顺从,用虔诚的宗教精神侍奉丈夫,丈夫的话是法律和圣旨,从不违抗。
狄金森的记忆中,父亲终日忙于事务,根本顾不上管她。成年后她日渐对父亲的严厉与独断感到反感,父亲的“独裁”对她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但父亲又是她赖以生存的支柱,她只能用沉默应对生活中的矛盾。
在她1858年的第49首诗歌“Angels—twice descending / Reimbursed my store—/ Burglar! Banker—Father! / I am poor once more!”(天使,曾两次降临/赔偿我的损失—/盗贼!银行家—父亲!我又一贫如洗!)明白地表明了她与父亲的关系:父亲既是“盗贼”又是“银行家”;从她的语气来看,她是愤怒的;其中的破折号恰如她痛苦的哽咽与呻吟。从这点上,笔者认为她始终生活在父亲的权威之下,心理上挣不脱父亲的束缚:经济上得依赖他,精神上并不真正地服从他;所以她一直生活在一个令她窒息的社会家庭中,也只能用诗歌发出无声的哽咽呻吟。
狄金森无法忽视母亲的懦弱及对母亲她的不闻不问,她曾对评论家希金森这样说:“我从未有过母亲。我以为母亲应该是这样的人,即在你遇到麻烦时所想到的人”。这种保守、缺乏交流与沟通的家庭终于促使其产生了极端的反叛性格。无论对家庭、对社会、对传统、对现实,反抗和叛逆终是她的特征和内核。
父爱的独裁、母爱的缺失使得成年后的狄金森不能收到合理的引导,由于内心深处对父母婚姻的阴影,她对婚姻、对爱情的理解,始终无法是正常的。母亲对父亲的绝对服从使狄金森感到蔑视,讨厌“妻子”的角色,以至于她最终选择了一生独身。
狄金森妹妹拉维尼亚也终生独身,也同时说明了其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狄金森来看,尤其是她在遇到感情问题时母亲没有起过引导的作用,其诗歌事业方面需要帮助时父亲从没有给予过帮助。如果父亲对她足够重视,她的才能不至于埋没至死。如果母亲对她足够关注,她不会孤孤单单郁郁而终。而就狄金森的家庭当时的社会地位来看,其父亲完全有能力帮助她成就她在世时的诗人梦想。然而狄金森的父亲在给子女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忽略了子女,尤其是生性敏感的狄金森最需要的关心与引导的家庭教育,以至于两个女儿都孤独终生。
从著名女诗人狄金森的经历笔者可以了解其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及家庭教育的缺失给诗人造成了巨大的人生缺憾与痛苦。笔者再结合现实社会来进一步谈谈家庭教育的问题。当然,“富一代”和“官一代”显然不希望“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代”,但由于忙碌及物质生活的丰富,“富一代”和“官一代”的家庭教育观淡漠,家庭教育问题多多。正如狄金森一样,由于父母自身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富二代”或“官二代”耳濡目染,会自然地形成某种类似或更极端的行为。家庭教育多由母亲负责,父爱缺失普遍。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可取代,父亲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亲近,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健康发展。而对狄金森而言,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家庭教育都是欠缺的,她后来的种种表现不能不说是典型的缺乏家庭教育的结果。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要接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是最早的,其影响时间最长,意义最深远,是学校及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太多的父母只知道怎样在物质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需求,而对子女真正需要的东西,如何引导子女爱与被爱,如何更好地生活,却有太多的缺失。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但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提供充裕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要改变子女的行为,需要先改变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的家庭教育异常重要。
总之,家庭教育问题早已是需要古今中外共同关注的问题。“官二代”、“富二代”的家庭教育失败造成的恶果,如艾米莉•狄金森的独身隐居,再如近年来国内较典型的“官二代”或“富二代”事件“李刚门”、“药家鑫案”等无不引人深思,都在提醒社会民众关注家庭教育,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有必要加强“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Johnson, Thomas H.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Boston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0.
[2]江枫.艾米莉•狄金森名诗精选[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3]刘守.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