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群文阅读并非随便找几篇文言文凑在一起阅读,而应该是根据内容相关性、写法类似度、思维思辨性等原则围绕教学目标开发组合而成的一组文言文。本文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马说》为例,就如何开发文言文群文阅读资源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 《马说》 群文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11
《马说》是韩愈短篇论说文代表作,全文151个字,巧借伯乐相马的故事隐喻现实,倾吐心声。文虽短而蕴意深远,言虽近而文风雄健,充满着波涛翻滚的情感激流与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
教学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言简意赅的特点当属重难点。然而,凭借着课文下面寥寥注释以及课文前面语焉不详的“阅读提示”,很难将其讲清楚,也更不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加上韩愈的散文在初中阶段教材中仅此一篇,无法在课内找到串读资源。所以,根据实情,从课外寻找相关文言片段进行群文阅读,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了。
一、借助作者人生经历来开发
大凡好的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是作者生活体验乃至生命体验的艺术再现。《马说》正是韩愈年轻时科举仕途、坎坷生活经历的沉淀,文中落魄的千里马似乎就是他自己的化身,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人生遭遇的痕迹。
韩愈生活在唐王朝安史之乱之后,童年不幸,“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新唐书·韩愈传》),最终只落得“二世一身”的凄凉处境。年青时踌躇满志,“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赠族侄》)。但是天不遂人愿,长安十年里,“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上宰相书》)。只得投靠地方藩镇为幕僚蛰伏四年,直到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学博士七品之职。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通过曲陈心迹,来委婉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心酸。
有人统计《全唐诗》收录的他的395首诗歌,发现涉及“哭”的有30首,“悲”的48首,“哀”的有30首,含“泪”字的31首,“忧”、“愁”的各30首,还有“死”的75首。由此可以窥见他人生的坎坷和情绪的悲感。
教学中,可以摘取相关诗文来诠释他在人生低谷时期的彷徨和呐喊,深入了解作者在特定历史阶段“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由头和依据。笔者在课堂上作如下设计:
考场的失意:“怀书出皇都,衔泪渡清灞。”(《县斋有怀》)
生活的困顿:“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
抗争与担当:“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借助背景史料,梳理韩愈人生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特定阶段的心理特征,对促进《马说》学习,领悟作者情绪能起到激疑燃趣作用。
二、借助“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来开发
王开岭曾说过,我们可以拒绝一个观点,但不会拒绝一个故事。《马说》的观点是从古老的“伯乐识马”故事中翻新提取而来。《马说》的群文学习可围绕这个故事来开发,它既与课文有密切的相关性,也能引爆学生的趣味点。
《战国策·楚策四》写道: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驸(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移(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拧衣以幂(覆盖)之。骤于是俛(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干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已也……’”
文中的“骥”也就是千里马,受辱于贩夫走卒,做些弩骀牛驴之事,受尽苦楚,却不见怜惜,直至遇见伯乐,命运才得以改变。读懂了这层意思,就不难理解《马说》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婉曲表达。《马说》一文的重点似乎不在于讨论“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的问题,而更在于诉说伯乐之于千里马的意义。正如韩婴在《韩诗外传》卷七中所说那样:“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韩愈在《为人求荐书》和《送温处士赴河阳序》中也提到这个故事:
“昔人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伯乐一顾,价增三倍。”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稍加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都突出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韩愈的心中好像有一个无法释怀的“伯乐情结”。明白这种情结是了解韩愈的前提,也是深悟《马说》寓意的背景基础。
三、围绕“三上宰相书”的内容来开发
贞元八年,25岁的韩愈好不容易中了进士,但在吏部的制科考试中连考三次却一直未能成功,因而也一直未派到官做,以至于精神恍惚,生活窘迫。于是在贞元11年正月二十七日至三月十六日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向当时的宰相连写三封自荐信,这就是著名的《三上宰相书》。
如果把这三封信连起来看,我们就会打开“伯乐情结”并发现以下几层意思:
1.坦言生活之艰,希望得到理解。
如第一书:“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第二书又言:“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据学者们考证,韩愈在长安求官期间,长兄韩会已死,嫂子郑氏有病,家境日衰,他确实过着比较困窘的生活。他在信中道出实情是他以人之常情猜度宰相心理,以期得到理解和同情。
2.直言真才实学,希望得到擢用。
在信中表白自己是个忠心耿耿的儒学卫道士。平日所读皆“圣人之书”“学圣人之道以修其身”,所颂皆“尧舜之道”,所著述“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第一书),其才“足当我宰相之举”(第二书)。不愿“去父母之邦”而适夷狄;也不愿隐于山林“独善自养”,而“有忧天下之心”(第三书)。
3.美言当朝权相,希望得到关注。
不可否认,《三上宰相书》 充满对宰相的溢美之词。“贤相”“大贤”“君子”“阁下”“吾君之所尊者”隨处可见,为后人所诟病。其实,韩愈是在写信求人,不是给人作传。当自己处在被动局面时,在不失原则前提之下,说些人愿听的好话美话无可厚非。阿谀是假,希望得到关注,解决目前困境才是真。 4.谏言“上下相求”,希望革除时弊。
韩愈在第一书中说:“然则上之于求人,下之于求位,交相求而一其致焉耳。”这就把干谒者的单向求仕转为双向的供求两需。希望宰相理应效“古君子之道”,“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应学周公“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第三书)。这既是加强了干谒的合理性,也是对当时用人失当的问题指陈时弊。
读懂了《三上宰相书》,我们就能感受到韩愈作为封建时代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在仕途进取中渴望得到赏识和帮助的辛酸,也就明白韩愈这匹千里马为何急于尋找伯乐自荐做官的原因。而这恰恰是领会《马说》情感的重要依据。
教学中,可以围绕“说”来设计。用“实说什么”“如何美说”“怎样劝说”的问题链来为学生串读这三封信作辅助和铺垫。
四、围绕“杂说”其他三篇来开发
文言文群文阅读资源开发要注意类文研究,在注重文章写法的相似性的同时,还要兼顾阅读理解的浅易性。
韩愈的《杂说四首》,属论辩性小品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既独立成章,却又聚拢为一体。虽以“杂”名,却“杂”中见“清”:
1.都用了“比”的写作手法,借此喻彼,托物言志,述说心中不平之情。
《龙说》借“龙”和“云”关系喻说“君、臣”之间的关系。《医说》以“医病”来比“治国”之道。《崔山君传》以“相面”来比“识人”之术。《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来比“贤君和人才”。
2.都阐述了一个道理,充分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
《杂说四首》分别阐述了君臣之间相互依存,治国要严明法度,识人需辩证分析外貌和内在的关系,选拔人才的重要性。立意深远,不仅对于当时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就是在如今,依然有着借鉴作用。
3.都恰当使用修辞,骈散句结合,使文章拥有强大的“气场”。
对比“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与“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两句,学生一望而知,都采用短语排比句式,语气上扬。在朗读比较过程中,学生揣摩《马说》中“也”“且……安”语气与句式,感受到反问带来的强调语气。而《龙说》中“矣哉”连用两次,起到加强感叹语气的作用。通过举此二例朗读比较,学生能直观感受到韩愈如潮雄辩的文风,韩愈的内心世界也跃然纸上。
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在人工智能异常强大的今天,开发群文阅读资源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发、怎样活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开发阅读资源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忱怡《摭谈“群文阅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构建策略》,《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2] 杨正奎《文言文群文阅读资源的开发——以教学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卖油翁》为例》,《语文教学通讯·初中》。
关键词:语文 《马说》 群文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11
《马说》是韩愈短篇论说文代表作,全文151个字,巧借伯乐相马的故事隐喻现实,倾吐心声。文虽短而蕴意深远,言虽近而文风雄健,充满着波涛翻滚的情感激流与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
教学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言简意赅的特点当属重难点。然而,凭借着课文下面寥寥注释以及课文前面语焉不详的“阅读提示”,很难将其讲清楚,也更不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加上韩愈的散文在初中阶段教材中仅此一篇,无法在课内找到串读资源。所以,根据实情,从课外寻找相关文言片段进行群文阅读,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了。
一、借助作者人生经历来开发
大凡好的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是作者生活体验乃至生命体验的艺术再现。《马说》正是韩愈年轻时科举仕途、坎坷生活经历的沉淀,文中落魄的千里马似乎就是他自己的化身,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人生遭遇的痕迹。
韩愈生活在唐王朝安史之乱之后,童年不幸,“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新唐书·韩愈传》),最终只落得“二世一身”的凄凉处境。年青时踌躇满志,“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赠族侄》)。但是天不遂人愿,长安十年里,“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上宰相书》)。只得投靠地方藩镇为幕僚蛰伏四年,直到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学博士七品之职。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通过曲陈心迹,来委婉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心酸。
有人统计《全唐诗》收录的他的395首诗歌,发现涉及“哭”的有30首,“悲”的48首,“哀”的有30首,含“泪”字的31首,“忧”、“愁”的各30首,还有“死”的75首。由此可以窥见他人生的坎坷和情绪的悲感。
教学中,可以摘取相关诗文来诠释他在人生低谷时期的彷徨和呐喊,深入了解作者在特定历史阶段“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由头和依据。笔者在课堂上作如下设计:
考场的失意:“怀书出皇都,衔泪渡清灞。”(《县斋有怀》)
生活的困顿:“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
抗争与担当:“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借助背景史料,梳理韩愈人生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特定阶段的心理特征,对促进《马说》学习,领悟作者情绪能起到激疑燃趣作用。
二、借助“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来开发
王开岭曾说过,我们可以拒绝一个观点,但不会拒绝一个故事。《马说》的观点是从古老的“伯乐识马”故事中翻新提取而来。《马说》的群文学习可围绕这个故事来开发,它既与课文有密切的相关性,也能引爆学生的趣味点。
《战国策·楚策四》写道: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驸(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移(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拧衣以幂(覆盖)之。骤于是俛(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干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已也……’”
文中的“骥”也就是千里马,受辱于贩夫走卒,做些弩骀牛驴之事,受尽苦楚,却不见怜惜,直至遇见伯乐,命运才得以改变。读懂了这层意思,就不难理解《马说》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婉曲表达。《马说》一文的重点似乎不在于讨论“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的问题,而更在于诉说伯乐之于千里马的意义。正如韩婴在《韩诗外传》卷七中所说那样:“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韩愈在《为人求荐书》和《送温处士赴河阳序》中也提到这个故事:
“昔人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伯乐一顾,价增三倍。”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稍加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都突出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韩愈的心中好像有一个无法释怀的“伯乐情结”。明白这种情结是了解韩愈的前提,也是深悟《马说》寓意的背景基础。
三、围绕“三上宰相书”的内容来开发
贞元八年,25岁的韩愈好不容易中了进士,但在吏部的制科考试中连考三次却一直未能成功,因而也一直未派到官做,以至于精神恍惚,生活窘迫。于是在贞元11年正月二十七日至三月十六日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向当时的宰相连写三封自荐信,这就是著名的《三上宰相书》。
如果把这三封信连起来看,我们就会打开“伯乐情结”并发现以下几层意思:
1.坦言生活之艰,希望得到理解。
如第一书:“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第二书又言:“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据学者们考证,韩愈在长安求官期间,长兄韩会已死,嫂子郑氏有病,家境日衰,他确实过着比较困窘的生活。他在信中道出实情是他以人之常情猜度宰相心理,以期得到理解和同情。
2.直言真才实学,希望得到擢用。
在信中表白自己是个忠心耿耿的儒学卫道士。平日所读皆“圣人之书”“学圣人之道以修其身”,所颂皆“尧舜之道”,所著述“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第一书),其才“足当我宰相之举”(第二书)。不愿“去父母之邦”而适夷狄;也不愿隐于山林“独善自养”,而“有忧天下之心”(第三书)。
3.美言当朝权相,希望得到关注。
不可否认,《三上宰相书》 充满对宰相的溢美之词。“贤相”“大贤”“君子”“阁下”“吾君之所尊者”隨处可见,为后人所诟病。其实,韩愈是在写信求人,不是给人作传。当自己处在被动局面时,在不失原则前提之下,说些人愿听的好话美话无可厚非。阿谀是假,希望得到关注,解决目前困境才是真。 4.谏言“上下相求”,希望革除时弊。
韩愈在第一书中说:“然则上之于求人,下之于求位,交相求而一其致焉耳。”这就把干谒者的单向求仕转为双向的供求两需。希望宰相理应效“古君子之道”,“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应学周公“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第三书)。这既是加强了干谒的合理性,也是对当时用人失当的问题指陈时弊。
读懂了《三上宰相书》,我们就能感受到韩愈作为封建时代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在仕途进取中渴望得到赏识和帮助的辛酸,也就明白韩愈这匹千里马为何急于尋找伯乐自荐做官的原因。而这恰恰是领会《马说》情感的重要依据。
教学中,可以围绕“说”来设计。用“实说什么”“如何美说”“怎样劝说”的问题链来为学生串读这三封信作辅助和铺垫。
四、围绕“杂说”其他三篇来开发
文言文群文阅读资源开发要注意类文研究,在注重文章写法的相似性的同时,还要兼顾阅读理解的浅易性。
韩愈的《杂说四首》,属论辩性小品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既独立成章,却又聚拢为一体。虽以“杂”名,却“杂”中见“清”:
1.都用了“比”的写作手法,借此喻彼,托物言志,述说心中不平之情。
《龙说》借“龙”和“云”关系喻说“君、臣”之间的关系。《医说》以“医病”来比“治国”之道。《崔山君传》以“相面”来比“识人”之术。《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来比“贤君和人才”。
2.都阐述了一个道理,充分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
《杂说四首》分别阐述了君臣之间相互依存,治国要严明法度,识人需辩证分析外貌和内在的关系,选拔人才的重要性。立意深远,不仅对于当时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就是在如今,依然有着借鉴作用。
3.都恰当使用修辞,骈散句结合,使文章拥有强大的“气场”。
对比“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与“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两句,学生一望而知,都采用短语排比句式,语气上扬。在朗读比较过程中,学生揣摩《马说》中“也”“且……安”语气与句式,感受到反问带来的强调语气。而《龙说》中“矣哉”连用两次,起到加强感叹语气的作用。通过举此二例朗读比较,学生能直观感受到韩愈如潮雄辩的文风,韩愈的内心世界也跃然纸上。
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在人工智能异常强大的今天,开发群文阅读资源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发、怎样活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开发阅读资源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忱怡《摭谈“群文阅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构建策略》,《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2] 杨正奎《文言文群文阅读资源的开发——以教学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卖油翁》为例》,《语文教学通讯·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