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惩戒问题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及良好教育生态的营造,一直以来都广受社会关注。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引发了笔者对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思考:重抓“六注意”,借助外力征服、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通过“戒”而达到“惩”,通过“惩”而达到“变”。
一要注意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讲究原则。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行使惩戒权必须出于教育目的,在讲原则的基础上达到规范与管理学生的教育效果,帮助犯错误的“熊孩子”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行使教育惩戒权时,不要“前事不忘”“秋后算账”,要及时处理、点到即止。
二要注意灵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会因材施教。教师行使惩戒权不能孤立地使用惩戒手段,应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犯錯误学生的性格类型,可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戒方式。苏霍姆林斯基的灵活惩戒方式可以借鉴,如:有惩戒学生“画画”的,有惩戒学生“写作”的,有惩戒学生“背诗词”的等。
三要注意适度。众所周知,凡事都有一个“度”,把握惩戒的力度至关重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更不能产生新的问题或副作用。教师行使惩戒权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人为本、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抓住时机,注重效果。还可在惩戒之前提醒和告诫犯错误的学生,给予他们辩解的机会与权利。
四要注意策略。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教师行使惩戒权一定要讲究策略,做到公平合理、公正无私、奖惩结合。对于学生犯错,不要“快刀斩乱麻”,要惩教结合,以教为主,实现“教中惩,惩中教”,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合适的惩戒策略,达到“湖光秋月两相和”“妆浓淡抹总相宜”的效果。
五要注意关爱。对犯错误学生的惩戒教育一定要在关爱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借此发泄私愤。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犯了错误该管则管、该惩则惩,不忘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
六要注意“惩戒”与“体罚”的区别。一定注意“惩戒”与“体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惩戒应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他们的表现行为进行强制性纠正,是对他们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以此控制不良思想行为再次发生,起到教育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带着情绪实施的对学生会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所以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一定要注意其与体罚的区别。
教师要学会适当地、正确地、合理地、艺术地运用教育惩戒权,明确惩之有理、惩之有据、惩之有度、惩之有情,这样的惩戒才合情合理、深入内心、触及灵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中华小学)
一要注意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讲究原则。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行使惩戒权必须出于教育目的,在讲原则的基础上达到规范与管理学生的教育效果,帮助犯错误的“熊孩子”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行使教育惩戒权时,不要“前事不忘”“秋后算账”,要及时处理、点到即止。
二要注意灵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会因材施教。教师行使惩戒权不能孤立地使用惩戒手段,应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犯錯误学生的性格类型,可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戒方式。苏霍姆林斯基的灵活惩戒方式可以借鉴,如:有惩戒学生“画画”的,有惩戒学生“写作”的,有惩戒学生“背诗词”的等。
三要注意适度。众所周知,凡事都有一个“度”,把握惩戒的力度至关重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更不能产生新的问题或副作用。教师行使惩戒权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人为本、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抓住时机,注重效果。还可在惩戒之前提醒和告诫犯错误的学生,给予他们辩解的机会与权利。
四要注意策略。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教师行使惩戒权一定要讲究策略,做到公平合理、公正无私、奖惩结合。对于学生犯错,不要“快刀斩乱麻”,要惩教结合,以教为主,实现“教中惩,惩中教”,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合适的惩戒策略,达到“湖光秋月两相和”“妆浓淡抹总相宜”的效果。
五要注意关爱。对犯错误学生的惩戒教育一定要在关爱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借此发泄私愤。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犯了错误该管则管、该惩则惩,不忘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
六要注意“惩戒”与“体罚”的区别。一定注意“惩戒”与“体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惩戒应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他们的表现行为进行强制性纠正,是对他们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以此控制不良思想行为再次发生,起到教育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带着情绪实施的对学生会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所以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一定要注意其与体罚的区别。
教师要学会适当地、正确地、合理地、艺术地运用教育惩戒权,明确惩之有理、惩之有据、惩之有度、惩之有情,这样的惩戒才合情合理、深入内心、触及灵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中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