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评书的叙事创新

来源 :媒体融合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和各种新颖艺术形式的发展,传统评书类节目推陈出新,创新叙事形式并与电视艺术相结合。在决胜脱贫攻坚事业全面收官之际,中国之声推出《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新闻评书,将评书形式与数字媒体相融合,讲述驻村扶贫干部的故事。本文从新闻评书的移植与扬弃叙事创新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其饱满的语言艺术及传播特点,尝试展望未来新闻评书发展的各种可能。
  关键词:新闻评书 叙事创新
  评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曲艺表演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璀璨的艺术表演经验。作为一项历史长远的民间曲艺形式,评书广泛出现在露天茶馆、街市、酒楼等公共娱乐场所。广播出现之后,评书成为电台有声读物的来源之一。随着互联网媒体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评书推陈出新,新闻评书异军突起。
  一、新闻评书的缘起与艺术形式的移植
  新闻评书由传统的评书艺术移植并扬弃而来。评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由最简单的街头巷尾的讲故事、讲笑话等民间口头艺术发展而来,最早以“说书”的形式出现,《墨子.耕柱》中就有记载:“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当然,这里所指的说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评书艺术,而是指对经典著作的讲解和品读。但我们已经可以窥见说书的原始含义和对内容基本要求。而到隋唐以及宋明时期,随着市民小说的出现,百姓对民间小说的追捧使得说书的形式有了较大的进步,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评书表演者有讲述有评论,夹杂叙事和议论的风格,在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的同时对内容本身进行评论。评书形式小巧灵活,通常只需要一块醒堂木、一把折扇、一张八仙桌,有围观者在场都可以进行即兴表演。在无线电广播兴起后,广播评书则跨越空间的距离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1937年11月,北平电台推出评书艺术家连阔如先生表演的《东汉演义》,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当时甚至以“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1]来形容广播评书受到的追捧,这也是传统评书和现代化的广播电视媒介进行关联的重要尝试,广播评书成为传统中国曲艺艺术发展演变下的产物,而随着现代化互联网和媒介融合技术日进千里的发展,评书也逐渐向电视节目靠拢融合,推出了新闻评书等一系列形态各异的节目。中国之声推出的《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就是以真实为前提,讲述战斗在中国广大农村一线的280万名扶贫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故事。这种采用评书的形式对新闻节目进行改编,实际上是运用更加故事话的叙事手段来增强传播效果。
  共同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是我们听懂故事的基础。疫情之下,脱贫攻坚战面临诸多挑战,各地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为新闻评书提供了真实的基础。故事化叙述的核心问题是故事的内容性和叙事方法,评书的故事化技巧已经非常成熟,例如比较重要的情节段落由几个主要故事构成“柁子”,意为构成主体架构的横梁,主要的故事本身即为“梁子”,每个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各种悬念伏笔被称为 “扣子”。[2]在此基础上所演变出的各式表达结构,例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等等叙述方法都是广播电视节目增强吸引力所需要的。“话必通俗方远传,语须关切始动人”,评书的语言艺术经过长期的打磨和錘炼,吸收了民间口语、谚语、歇后语等凝练准确的语言内容,凝练准确,生动活泼,幽默诙谐且能够贴近群众,是一种立体的多维度语言,囊括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特色语言。这种语言风格很好地契合了广播电视通俗化的特点,评书化的语言使得节目极大引发受众的亲切感。
  二、《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创新叙事下对传统评书的扬弃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有限的时间里,第一书记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忙碌奔波,展现出一幅敢闯敢拼,服务人民的精神风貌。中国之声推出的新闻评书节目《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将同样的故事内容进行创造改编,通过不同的评论角度,入木三分的精辟点评,成为打动观众引起共鸣的看点所在。节目对传统评书的样式既有摒弃和去除,更有继承和传承,使节目效果焕然一新。
  (一)服饰符号和表演道具的一脉相承
  在故事的讲述中,语境往往优先于故事内容本身。语境是话语的容器和背景,其构成需要和节目内容本身的形式相匹配,作为一档新闻评书节目,其服饰和道具等特点鲜明的符号化语言起到一种营造匹配语境的作用。场景的选择与文化指示性符号的构建的最重要功能还是营造合适的情感氛围,将仪式周围的环境布景与人物的情绪、感觉、背景产生联系。
  传统评书的表演者必须身穿中式的汉服或者长褂,给读者一种中华传统文化讲述者的身份认同,《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的评书人王玥波有着丰富的评书经验,也身穿一身唐装作为节目主持人的服饰。其次是道具语言,评书节目的道具包括表演现场的桌椅、折扇等坐具、醒堂木和方帕摆件和手头所握的工具。节目中的物品、道具、服饰等符号的运用本质上只是一种手段,只有将这类符号运用自如、充满力量,才能让观众铭记于心。参与仪式的所有包装、场景、物品都代表不同的象征性意义,通过各个元素的组合构造来达到一定的传播目的。选择合适的场所和情景对仪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点和情景的选择不仅是空间物理的概念,更是受众仪式空间结构的重要象征物。《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的表演现场一般就以评书人王玥波坐在评书椅子上评说为主,服饰语言和道具的拜访让节目的仪式感和特色感强烈。
  (二)艺术形式和表演手段的扬长避短
  评书艺术是一种比较成形的艺术结构形式,其基本的部分包括介绍评述的主要人物的“开脸”,将人物的身份、性格、事迹做简要的交待和解释;交待事件的场景和故事要素,称之为“摆砌末”;而在演说到关键高潮时期又会使用排比重叠的“跺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传统评书的流程是先念一首“定场诗”,或者小故事,对节目内容进行引入和铺垫,然后进行相应的表演,这些内容都在《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在第一回讲述甘肃布楞沟村第一书记杨成时的定场诗便是:“走家串户磨破嘴,杨成苦心排众虑,盆满钵盈见收益,木耳致富梦成真”。在后期的每一回新闻评书中都有一首定场诗,而且每一首诗都将要介绍的第一书记的名字融入到定场诗中,起到了很好地介绍故事主人公引入的作用,也将评书的形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听戏听轴,听书听扣”,意为听评书的时候最精彩的部分是“扣子”。这是评书的主要艺术结构之一,包括前文所提到的“梁子”、“柁子”、“开脸”,都在评书艺术中有重要的作用。“扣子”和小品艺术中的“包袱”类似,意为在书中情节发展到关键时又故弄玄虚,暂时悬挂内容,勾起听众的好奇心。在传统评书中的扣子起到吸引听众注意力,激发他们继续聆听的欲望,在关键时刻的扣子丝丝入扣,使得情节跌宕起伏。但是电视节目不同于传统评书,在较短的节目时间里如果有过多的扣子会使观众觉得过于冗长啰嗦,所以这一点在《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中有很大的改进,新闻评书中基本没有重大的扣子,只是在表述上增强了趣味性,使传播效果更为直接。
  (三)语言表达与美学内涵的沿袭变革
  评书艺术的核心在于“评说”,也就是以说当先,加之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所以评书的语言艺术特征始终占据着统领的作用。通过语言的描述、人物的对话,以动作和表情作为辅助,在对故事的叙事中揭示人物的品格性情。正如袁阔成所说的:“说书要说人,说人先说魂”,评书艺术回归本身还是语言的神韵和内涵。
  新闻评书反映的是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生活毕竟是艺术的唯一源泉,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电视,始终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体现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复杂矛盾和社会关系的写照做到了情景交融,更蕴含了真实的人生哲理和第一书记高尚的道德观念,在情节讲述的铺陈中起到了潜移默化教育大众,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三、做好新闻评书节目的一些要求
  自精准扶贫工作展开以来,关于扶贫、脱贫的各类新闻见诸于各类媒体,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各类扶贫政策、措施到地方基层脱贫的先进故事典型,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因此如何讲好脱贫故事是对内对外传播的重点。新闻评书节目以故事专题为内容,以评书作为形式外衣,将新闻完成了故事化的叙述,也完成了故事的评书化转变。
  (一)注重叙事语境与融合传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致贫的原因也是历史复杂的,因此在讲述扶贫故事中也要注意扎根现实,连接历史背景,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宏观分析贫困原因和脱贫工作,为现实做脚注。新闻评书适应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碎片化趋势,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艺术快餐。以中国之声推出的《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为例,其每一讲的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精简浓缩了原有评书的幅长,突出扶贫书记在工作中的故事,在内容的取材方面涉及邻里纠纷、自然灾害、直播带货、医疗健康、非遗传承等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心问题。用新闻评书的形式展现身边的扶贫故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讲述接地气、身边事的内容,寓教于乐。
  在融媒体时代,中国扶贫故事的传播需要精心策划。在新闻评书节目中也融合了图片、背景音乐、屏幕动画、最后的视频介绍等多媒体手段,极为生动、直观地展现扶贫干部的工作和形象。例如在《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中的每一讲最后都会有评书主人公的视频介绍,在评书过程中讲述精彩内容时也有背景动画和声音,运用语言、图像、文字、解说以及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助表演,其叙事的手法和媒介融合的手段都增强了节目的传播力,取得了积极的传播效果。
  (二)选好典型案例,坚持贴近叙事与平民化视角
  尽管国情和具体的致贫原因不同,但贫困作为全球性问题仍然受到很大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沟通联系,对内讲好扶贫故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扶贫情绪。在讲述扶贫故事中,需要选取典型案例,增强实例的说服性。例如《第一书记的十八般武艺》中选取的扶贫案例都是具有一定典型性和示范性。包括江西龙口村的第一书记张玉在洪灾来临之际疏散群众,灾后又忙于重建工作,山东九间棚村的第一书记季大勇利用直播带货将村民的土特产进行互联网销售,这些都是在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关切的典型案例。而其评说新闻,讲述故事的新闻传播方式也拓宽了受众的范围,叙事者的平民化视角和基层群众的生活更加贴近,以观察者和平民的心态看待扶贫故事,贴近百姓的生活,增强观众的真實感,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三)凸显特色化语言和悬念性设置
  新闻评书作为一种创新的电视文艺节目,具有教育大众、认识社会、提升审美和寓教于乐的作用。通过评书讲故事的娱乐方式和电视画面的镜头传递各类社会正能量的故事,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收官之际,既要讲好扶贫的故事,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要避免过于死板的赤裸裸的宣传教育,就必须在新闻评书讲述中把握好寓庄于谐的尺度,注意松弛有度,困难中有希望,幽默中有严肃,善于巧妙地适用桥段包袱,让受众感到有趣。
  新闻评书节目的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服饰语言和场景布置等仪式符号上的内容,更需要对评书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主持人是新闻评书的“魂”,功力深厚的主持人是节目成功的关键。首先就要求节目主持人口齿伶俐,声音饱满,语速有急有缓,思维敏捷跳脱。其次要求评书的节奏精准恰当,观点鲜明信服,注重语言、表情和动作的多维一体表演,才能够为故事的讲述增加亮点。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中美经贸摩擦中的话语博弈与中国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19YJAZH092、“北京市科研团队建设,中国经济争议议题的国际话语塑造与传播能力提升研究”PXM2019-014213-000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 释:
  [1]艾红红,张素艳.广播评书的历史回顾与特色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0):73.
  [2]胡百精.故事的要素、结构与讲故事的策略模式[J].对外传播,2017(1):38.
  (作者王擎系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揭其涛系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为党领导边区建设、团结全国人民联合抗日和赢得国内国际舆论支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和坦诚开放的宣传策略,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历史经验与政治智慧。  关键词:延安时期 宣传策略 对外传播  延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标识性坐标,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定位,更是一种精神界定和道路称谓。延安时期,特指中共中央自193
摘要:时下最红的自媒体表现形式,短视频当仁不让。其中,又以抖音、快手等网络交友平台的短视频最为火爆。这些由用户自主生产有趣或自以为有意义的视频发布于平台的操作模式,一方面因为操作简单随性、传播便捷快速、参与互动直接而受到广大用户喜欢。正因为如此,一大波“网红”“不问出处”凭空产生,网红经济凸显;另一方面,又因为这类视频制作时间短,内容随意性强,发布门槛偏低,平台审核监管不力,作者水平良莠不齐,作品
摘要:黨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吹响了交通强国建设的号角,也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交通建设奠定了总的基调。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支持交通运输产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如何实现对交通运输业科技政策的绩效评价,推动交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对于助力加快建设世界交通科技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中通过改进的突变级数法实证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产业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问题,根据评价结果纵向分析各指标对
摘要:软件研发方式封闭、研制过程管理失控,可能造成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问题。企业的软件过程体系文件本地化,需要建立一支真正懂技术、懂管理的综合队伍,才能确保体系持续有效推进。为探寻合理的创新举措,以留存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必要的技术文档和管理文档,保留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经验。针对企业软件过程体系文件本地化建设难、实施推进不力的问题,提出了体系建设与精益思想结合、优化管理流程、明确管理职责等方法,以实
摘要:在5G时代背景下,融媒体建设让媒体传播渠道和内容不断扩充,智媒时代下融媒体发展展现出人工智能参与、场景应用智能、内容高清等特点。基于此,本文结合5G 时代融媒体的特点,重点分析5G 时代融媒体的机遇与挑战,根据5G时代融媒体的建设路径,提出5G 时代融媒体监管策略。  关键词:5G时代 融媒体 发展趋势 建设路径  一、5G 时代融媒体的特点  (一)通信速度快  依赖于数字蜂窝网络下的5G
摘要:内卷化使得一些传统媒体变得封闭而保守,是融媒体建设和媒体转型的一大障碍。传统媒体要从观念、制度和实践三个方面着力,克服内卷化的文化心理,同时以“移动优先、占领C端”为契机,尽快摆脱内卷化,加快融媒体建设和传媒转型。  关键词:内卷化 融合传播 传媒转型  随着社会化传播的兴起和新媒体新技术新应用的冲击,传统媒体面临着一个接一个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传统主流媒体不断加大了融媒体建设和融合创新
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强基固本、打造媒体融合的升级版?我们认为,对于新型传播平台的打造依然是最为核心的工作。  对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战略而言,平台可供性是最基本的要求。自主可控的平台是主流媒体彰显主流存在的物理支撑。经过近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和融合,中央、省、市、县四级主流媒体架构完成搭建,极大优化了主流媒体的平台可供性。接下来,如何实现平台功能的最大化,把平台的可供性转化为持
摘要:新媒体时代,在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渠道垄断被打破。微信对现存媒体中的一些缺陷,进行了补偿和资本再分配,例如媒介形态、生产流程和叙述方式等。社会公众已经不满足于之前“你写我看”的单向度关系,而是在营造“你写我写”甚至“我写你看”超级参与的多元竞争关系。不过,生产者们依据的核心资本并没有发生颠覆性改变,互联网平台只是提供了赋权的可能性,不同行动者在话语权层面存在差异。传统媒体、政